税源行业分类治理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03 10:51:00

税源行业分类治理调研报告

一、实施税源行业分类治理的背景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县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税源治理的征管模式已形成,新的征管模式的运行相对减少了税收流失,对增加税收收进起到了明显的保障作用。

但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就是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税源活动性和变化性的特点,造成税源治理不精细的题目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与之变化不相适宜的以下几方面的内部因素,也是实施税源治理精细化的主要障碍:一是税收政策因素,目前税收政策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完善之处,使得税源治理实际操纵难度加大。比如对福利企业、免税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治理、废旧物资、农产品收购等其他抵扣凭证的治理、新办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的治理等题目,都是目前一线税源治理实践中的难点和焦点题目。二是税收治理中的弱点题目,如治理缺位而造成的税收治理员管事不管户,忙于事务性工作和上级安排的零时性工作,有些税收治理职员管户多、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落实执行相关的税收法规和制度,加之一些政策执行上的困难,使得部分税收治理职员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中多以被动的应付、静态的事后治理为主,对纳税人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多变的经营行为很少能够做到事前、事中进行主动、动态的分析监控,治理理念和方法仍然十分粗放,造成治理不互位。比如漏征漏管户、长期零、负申报的纳税人大量存在、小规模纳税企业低申报现象严重、违反税收政策的隐蔽性偷税案件的不断发生等。三是治理机制题目,主要是内部各部分职责不明或者相互脱节,外部其他部分配合不积极,同一纳税人税种之间的治理衔接不够,没有形成税收治理的协力,从而造成税源的流失。例如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减免税审批按规定是税源治理部分进行实地调查、政策治理部分负责审批,实际中往往存在税源治理部分以为有审批环节把关,调查流于形式且不真实,而审批环节仅仅就资料审资料的进行审批,与了解和熟悉纳税人情况的治理部分沟通不够,轻易形成治理的盲区。四是信息共享方面的题目,一方面纳税人财务核算、纳税申报真实性相对较差,而我们的治理一定程度上过分依靠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应用不够,信息不对称,纳税人隐匿收进、少报收进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从而造成税收的流失。

二、实施税源分类治理的实践及成效

税源分类治理就是根据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不同特点,将其划分成若干类型,找出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治理,在当前已经成为一项由多级、多部分参与的综合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有多种形式,如按行业、按规模、按税种、按纳税人社会信誉等级、注册类型、种别以及特殊对象等等,这些方法也不是单纯的使用其一,往往是几个标准结合使用来划分。比如税种中分行业、行业中按规模等等。

1、积极探索,做好行业分类治理预备工作。在税源治理中我们基本是围绕着上述分类,主要是根据行业分类来进行的,这样既便于税收治理员针对不同类型纳税人治理侧重点的差异有效地开展工作,也方便对同行业同等类型纳税人相关信息的横向比较。我县目前税源治理是以生产、经营大类行业进行分类治理。根据全县纳税人的具体情况和行业特点,一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制定方案。明确税源治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我们结合所管辖的税源,运用相关指标和方法,选择相同或相近行业,分析行业特点,研究薄弱环节和题目所在,针对不同行业确定不同的治理重点。二要开展典型调查,探索行业治理规律。在确定行业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企业开展调查,了解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他的特点,生产经营模式和活动的规律,从中探寻出与税收相关联的关键点和环节,找出税收治理的内在规律。三要梳理剖析信息,寻找主控、辅控指标,开展纳税评估。根据典型调查总结建立同一行业共性的控制指标和预警峰值,结合纳税人个性特点,在日常治理工作中开展纳税评估。充分利用行业规律查找实际税源与潜伏税源存在的差距,进而探索薄弱环节和形成原因。四是从行业治理向产业链治理推进。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是社会活动,它不是孤立存在的,纳税人与纳税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必定有一个固定的链条。为把税源真正管深管好,就应在实施分类治理过程中,进一步把纳税人放在这个链条中进行全方位治理。即利用链条中的相关信息,来了解把握该纳税人信息,采取交叉比对措施,构建立体管户机制。通过上述预备,为行业分类治理奠定基础。

2、科学分类,实施按行业税源治理模式。我县行业税收分类治理情况为:将3708户(其中注册登记10户)纳税人进行回并分类,实行按组分行业进行治理,具体划分为:水电行业(包括发电和供电)46户,商贸行业(含批发、零售、购销)64户,加工行业(包括矿产、这产品加工及其他加工修理)49户,化工免税行业(包括制药、化工生产、化肥、林业种植)46户,建材及制造纺织行业(包汽车配件生产、酒类生产加工,棉纺产业、水泥生产)22户,房地产业及所得税(含非增值为主题企业所得税和个人利息所得税)12户,对出口退税实行购进实耗法,规定超过规定数目收购,未经实地验货而自行填开发票的,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对增值税企业分析各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异常,究其原因,并及时督导整改;对企业所得税实行辅导稽查,结合汇算清缴,规范企业建账建制,强化户籍治理;对车购税严格执行最低计税价格表,对应税车辆核实征收。对砖瓦窑实行窑室容量定税法;对煤球加工、预制构件等行业实行耗电量定税法;对粮油加产业实行设备功率定税法,对茶叶行业实行季节性核定法;对修理修配业实行定额发票预征法;对摩托车经营户实行以票控税法。由于职员缺乏和治理员素质以及行业规模小,户数多等原因,我们的行业分类基本按大类或相近回属进行,没有做到更细。各治理组根据自己的治理对象具体再划分行业小类,建立分户台帐。

3、明确行业分类治理的职责和要求。实施行业分类治理,有利于实施精细化治理,从当前形势看也是值得推广和探索的有效税源监控途径,要做好这项工作,对税收治理职员实施税源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基于上述行业分类条件下,我们以为搞好行业分类治理要在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依法、规范;二是科学、有备;三是深进、灵活;四是有力、有效。就是要求治理员在对税源实施治理活动中,要做到依法、规范治理行为;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做好相关信息的储备和分析;深进纳税人生产经营各环节、灵活分析和把握纳税人相关涉税行为,才能达到有力、有效的实施税源监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通过行业税收治理,就是要充分发挥治理员担当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涉税工作的调查员、税收信息的采集员、纳税申报的评估员、纳税服务的服务员、征纳双方的联络员等“六员”职能。终极实现管户与管事相结合、治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治理与分类治理相结合的税源治理格式。在税源治理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分类治理新方法、新思路,把税源治理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后的税收征管工作,及时把握税源变化规律,有效地堵塞了税收的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4、实施行业分类治理的成效。从两年的分类治理来看,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一是增加了税收收进,我们划分的十大行业分别由17个治理组48名治理员进行税源治理,除水电行业(自然降水量减少)和制药化工(受市场疲软)影响收进略有下降外,其余行业税收收进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实现了税收与经济的同步增长,特别是分类治理后,商贸行业和汽配、纺织行业税收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税收弹性系数都超过了1%。二是确定了区域行业税负预警值,建立了初步的行业评估指标,并在局域网站互动平台中进行,以便于税源治理部分把握最新税负峰值,为强化纳税评估奠定了基础。三是加速了行业税源治理的精细化进程,建立了企业基础信息台帐,涵盖内容有:企业基本情况,主要产品及购销市场,资金周转及财务核算情况,销售收进及实现税金,发票使用情况,违法违章处理情况,纳税信誉等级,纳税事项记录等指标及相关内容,基本做到税源治理基础数据“一口清”。

三、加强税源分类治理的几点思考

税源治理既是税收征管的基础和重点,也是税收征管的难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纳税人经营活动的方式越来越灵活,税源的活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大,加强税源治理工作就显得越来越复杂和重要。笔者以为要加强行业税源基础治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更新税源治理理念。经济决定税收,税源治理部分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进步税收征管水平和质量,就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治理的要求切实做好税源治理工作,落实税源治理的各项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这个宗旨,全力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真正做到治理与服务相结合。我们实施行业分类治理,首先要在执法理念上,必须由原来的只重视收进计划完成,逐步向以税源治理为重点的转变。工作中不能单纯的以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论英雄,更要关注对税源的治理水平如何以及服务水平优劣,以税源治理质效的高低作为评判征管质量的主要标准。

2、加强税源分析和结果运用。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行业税源数据监控资源,把分析的结果应用到治理实践中,加强各部分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使其在纳税评估、日常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施行业分类治理后,要突出对行业治理中共性和个性题目的分析,对动态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治理上存在的题目和薄弱环节,不再孤立地把纳税人当作单户看待,而是把单户纳税人看成是同类中的一员,行业中的一员,把个性题目与行业规律进行比较,通过对同类、同行业单户企业的调查分析,总结行业规律,运用数据分析设定不同行业税负率预警值,确定上限和下限,对超出预警值的企业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和评估,求真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对发现的题目有针对性的进行约谈举证或移交稽查部分处理,在此基础上由个案评估向开展行业评估形成对整个行业的全面治理。同时,加强行业税源收进分析,不仅为税收计划执行和分析提供参考,还能为领导提供组织收进的决策依据,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反过来指导税收治理职员加强税源治理。例如通过把握行业纳税人财务、税收、经济指标与本地区同行业或其他地区同行业数据等全面信息,通过信息共享,传递到税源治理一线,减轻一线职员查找相关信息的工作量和困难,从而能够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实施治理。这一点,也是在今后工作中应该逐步得到加强。

3、建立良性互动体制。在现有条件下,实施税收精细化治理,必须要进步税源治理能效,必须全面收集、把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传统的单兵式、单部分治理已不能满足需要。要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及日常治理以及税务稽查良性互动体制,在分类治理中,必须做到管、征、查各部分之间的有机配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协力效应,但要突出税源治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好税源治理的重任。税源治理部分要对重点行业的重点税源企业,推行领导管户责任制,从税收治理员到税源治理部分负责人直至县局领导,要层层把关,各负其责,相互监视和制约,不能把所有责任都甩在税收治理员一人身上。

4、进步科技信息运用手段。当今,信息步伐日新月异,信息是我们税收征管的耳线,在目前纳税人资金流难以有效控管,仅靠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信息又难以确保真实性的情况下,只有把纳税人放到行业和产业链中,全方位采集其货物流和部分资金流信息,结合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如企业基础信息和纳税申报信息、行业信息、产业链信息,以及从行业主管部分、工商、银行、技术监视、海关、统计、审计等职能部分获得的第三方信息,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题目。通过将这些外部信息与企业的纳税申报信息、一窗式治理信息相比对,剥茧抽丝寻找疑点和线索,从而加强对企业纳税申报信息的监控力度,终极进步对税源治理的监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