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干群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15 11:14:00

党群干群调研报告

正确分析和把握当前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和方法,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和谐的、融洽的,但在局部地方、特殊时期、特定环境和具体工作上仍然存在疏远、紧张甚至矛盾尖锐化的情况,亟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1.群众对基层民主不到位有意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群众的民主意识正逐渐增强,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落实“五权”(即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但实践工作中,少数基层干部作风霸道、独断专行,集体重大事项一个人或个别人说了算;村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缺位;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主职领导搞家族化管理,多年不发展年轻党员,或仅发展本宗族党员,打击异姓村民等。据衢州市信访局统计,20**年市县两级共受理该类信访4404件次,占信访总量的21.8%。

2.群众对决策中照顾利益不够有看法。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有的地方的党委政府、某些领域的党政干部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因制定政策欠科学,执行政策不平衡等,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群众的利益,伤害了群众的感情,这方面的上访案件也比较多。衢州市市县两级去年共发生此类信访5839件次,占信访总量的28.9%。

3.群众对贫富差距加大和少数干部腐败不满。当前一些低收入群众对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满意,对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上出现的贫富悬殊不满意,对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负担沉重不满意。绝大部分群众对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贪污腐败现象不满意,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特权现象不满意,甚至有少数群众因此失去了对共产党的信任和信心,并逐渐演化成对执政党的不满。

4.党群干群矛盾的表现形式日趋复杂多样。首先,矛盾参与主体和发生领域呈逐步扩大趋势。参与的主体开始由农民、离退休职工,逐步扩大到在职职工、个体业主、退伍军人、退休干部、教师、学生、新闻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从发生领域看,不仅经济领域的矛盾越来越多,而且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矛盾也逐年上升,由农村向城市社区扩展的趋势也在增加。其次,矛盾的对抗行为和公开化程度也呈不断加大趋势。最后,矛盾的群体性、突发性和组织化程度呈日益增强趋势。

二、党群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前党群干群关系种种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存在隔阂,感情逐渐疏远。一方面,党群干群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和差距,群众意愿和党的意图、干部的工作指导思想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干部在政治资源、社会交往和经济收入上与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处于弱势的群体与干部缺乏感情上的认同,干群之间的感情也渐渐疏远。

2.基层组织难以作为或无所作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基层组织对群众的管理职能逐步淡化,而服务群众的职能却越来越显现。基层的“有事无权”,不仅削弱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也往往在服务群众时感到“有心无力”,造成缺位失位。再加上少数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不关心民情民生,漠视群众疾苦,造成一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产生了信任危机。

3.维护、协调利益不力和与民争利。首先,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特别是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社会贫困群体。其次,分配不公,政策失衡,社会群体利益协调不够到位,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再次,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政府部门过度扩大部门利益,部门掌握的审批权和资金分配权成为谋取小集团利益或个人私利的砝码,在社会中产生了不良反响,也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4.民主制度不健全,诉求渠道不畅。农村基层“四个民主”中,由于民主选举的制度刚性较强,落实得相对较好,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弹性较大,各地落实的情况就存在较大差距,造成群众对基层组织、基层干部的极大不信任。另外,解决诉求的机制不力,缺乏“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解决机制,不能让群众感受到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在全力为群众办事。

5.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滞后。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滞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群众素质较低,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私利观念严重。这也是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矛盾增多的重要原因。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建议

构建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从执政规律的高度重新审视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既要坚持原则,抓住影响党群关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1.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重点是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要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深入基层,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必须以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必须增加好、协调好、合理分配好群众利益。首先,要不断增加利益。要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增加群众利益的着力点,当前要抓住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境、扶贫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其次,要有效协调利益。要积极探索建立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妥善协调好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致力于形成合理的社会成员结构,把社会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最后,要合理分配利益。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新农村建设、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实现公共财政倾斜,更好地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二次分配”和慈善事业充当“三次分配”的作用。

4.必须塑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文精神。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深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思想,体现为人们的素质,强化为人们的操守,见诸于人民的行动。

5.必须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制度。一是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执行程序;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进行必要的监督制约,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