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数学工作会议讲话

时间:2022-06-21 03:05:00

学校教学数学工作会议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是省教育厅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以及“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全面总结近几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清思路、更新观念、突出特色、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加快实现我省高等教育工作重心向内涵发展的转移,推动我省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的转变,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下面,从两个方面对我省高等教育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交流与探讨。

一、总结成绩,分析问题,认真把握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自19*年决定实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省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以来,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顺利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使更多的适龄青年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为加快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每当我们总结回顾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和走过的艰苦创业历程,对我省高教战线的同志们的感激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全省为高教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省高教发展的光辉成就浸透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目前我省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我省高等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年,我省普通高校109所,比20*年增加了44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33.8万人,是20*年的2.98倍;在校研究生4.17万人,是20*年的3.51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4%,比20*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的增加,高等学校各项办学条件也相应得到了明显改善:20*年高等学校(含成人高校)专任教师8.22万人,是20*年的2.18倍;图书资料9966万册,是20*年的1.78倍;教学仪器设备值94亿元,是20*年的3.44倍;校舍建筑面积4588万平方米,是20*年的2.57倍;占地面积1.26亿平方米,是20*年的2.93倍;固定资产533亿元,是20*年的3.72倍。高等教育资源的大幅度增加,有效保证了大发展后的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是高等教育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不断增强。109所普通高校中,有24所民办高校,另有独立学院12处,成人高校24所,共同承担我省的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任务,形成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积极兴办高等教育,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全省17个市均设置了高等学校,5个县级市设立了职业技术学院,有本科学校的地级市达16个。高等教育层次和布局结构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兼顾了公平与效益,形成了多元化的办学格局,构建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全省现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4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72个。在保证优势学科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了社会急需的学科和专业,20*年本科专业达227种,当年增设和调整本科专业145个,专科专业348个,学科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得到优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

三是切实落实质量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组织实施了以教学名师、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立项、品牌特色专业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截止到目前,全省共有8名教师被授予部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75名教师被授予省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按照“五个一流”的建设标准,全省共建设省级精品课程404门,其中32门为国家精品课程。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遴选了30个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和知名度、得到社会认可的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70个省内领先、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按照“坚持创新、注重实践、强化特色、突出重点”的原则,确立了247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另外还确立了60项山东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评选建设了6个规模大、效益好、改革成效显著、实力强、教学成果突出、管理先进、特色鲜明、示范辐射作用强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青岛大学电子电工实验教学中心和山东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威海职业学院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目前,项目已启动实施。

五是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科研促进教学工作,以科研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年,全省高校科研活动经费16.24亿元,承担科技课题9775项,人文社科课题6*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项目95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4项,国家“863”计划项目8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99项,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3*2项,国际合作项目44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224项。签订技术转让合同412项,合同金额12.17亿元,当年实际收入7.67亿元。申请专利1200项,其中发明专利722项,实用新型专利432项。部属院校实施“服务山东工程”和省属高校实施“服务地方工程”均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实验室已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评估,成为我省省属高校第一个获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六是立足于教学工作的真正需要,扎扎实实开展评建工作,构建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积极配合教育部全面启动了5年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认真开展高职院校和成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截止到20*年底,共有13所普通本科高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其中20*-2005年接受评估的5所高校,取得了4优1良的好成绩(20*年评估结果尚未公布);有42所高职院校和成人高校接受了省级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通过评估,各高校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达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各高等学校还狠抓教学基本建设,建立健全了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制度,完善了教学管理机构,进一步落实了教学管理机构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指导、协调、监督作用,初步建立起了科学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效评价和运行。

七是以高层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龙头,推进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成功地实施了“教学名师”与“泰山学者”工程,目前,我省高等学校拥有部级教学名师8名,省级教学名师75名,“泰山学者”36位(另外,“泰山学者”二期已在35个学科完成设岗)。通过建设高层次骨干教师队伍,高等学校聚集了一批学术精英和教学能手,带出了一批高水平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了一批强势学科和专业,造就了一批面向未来的学术大师和教学名师。在他们的辐射带动下,高等学校教师团队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期间,各高等学校在注重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大了对高职称、高学历专任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保证了大众化高等教育下的人才培养质量。20*年我省高等学校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3.05万人,是20*年的2.*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3.49万人,是20*年的3.79倍。各高校还通过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了教师教学业绩与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紧密衔接的机制,把教授、副教授为本专科学生授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二)我省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根据山东省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20*年为我省高等教育学龄人口高峰期,届时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总量为960万人左右;2*4年则为低谷期,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总量为420万人左右,仅占高峰期的44%;2*4年以后,全省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保持在450万人左右。统计数据显示,今后三年,我省高等教育还将会维持“生源旺盛”、“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招生难”问题不会在这段时期凸现。但2*0年以后,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在4年内迅速减少至不足高峰期的一半,届时“生源紧张”、“生源质量”等严峻问题将会暴露在所有高等学校的面前,那些特色不明显、就业不顺畅、办学质量差、社会声誉低的学校将会不可避免地被考生放弃。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学生是高等学校的办学之本,一所高校如果没有了学生,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客观存在的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变化对高等学校办学可能带来的冲击,不被一时的“生源繁荣”现象所迷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认真着眼于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高等学校要积极发展自身优势,创出品牌特色,力争使自己在“生源萎缩”之日到来时仍能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要面对适龄人口对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外,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我省高等教育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高等教育规模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2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我省经济大省与教育大省的地位极不适应。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之后,加之于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力度不断加大,绝大多数本科高校已经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上面,在数量扩张方面的愿望和潜力已变得很有限了;专科层次的高校特别是新建高校,因受师资、图书、教学设备等基本办学条件的制约,也难于进行大规模扩招;另外一方面,这也是造成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目前国家正在对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实行宏观调控,我省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近期内难以再有较大幅度增长。

二是高等学校办学特色有待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培育。经过几年的发展,我省综合性、多科性高校增加,促进了学科优势互补,优化了高教资源配置,但同时也存在着“重规模、轻特色”的现象。部分高校过于追求“高、大、全”,个别学校办学定位模糊,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不强,忽视了自己的传统办学优势。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将导致人才培养规格趋同,毕业生难以形成就业优势,不利于社会急需的多样性、适用性人才的培养。

三是高等教育投入问题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期间,与我省高等教育规模相适应的土地、校舍、仪器、图书等基本办学条件,多为高校自筹经费购置和兴建。高等学校的学费以及其他各项收入,很大比例都被用于了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很多高校为此还背上了高额的银行贷款,背负着沉重的还本付息压力。20*年我省高等教育生均财政拨款为329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生均拨款基数太低,教育部已经开始在院校设置、项目审批等方面对我省进行限制。由于公用经费的短缺,部分高校的教学仪器、图书等基本办学条件将不能得到及时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四是教师队伍数量、结构、整体素质水平方面的问题。不同科类专任教师数量极不均衡,教师队伍整体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期间,我省高校专任教师数量的增长速度略低于在校生规模的增长速度,20*年总体生师比为16.3,从数字看处于合理范围,但不同科类间的比例极不均衡。同时,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近几年新教师数量增长过快,专任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均需进一步优化。如20*年具有正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及以下职称的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37.1%、30.4%和32.5%,而20*年则分别为40.1%、33.7%和26.2%,显示20*年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所占比例明显低于20*年;20*年35以下、35-50岁和50岁以上的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52.7%、38.7%和8.6%,而20*年则分别为49.2%、39.2%和11.6%,显示20*年35岁以下专任教师所占比例明显高于20*年。另外,高职院校中还存在高层次、高学历教师数量偏少、“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年轻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是教学基本功需要进一步强化、对教学工作精力的更多的投入和正确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五是个别高校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有待于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根本观念尚需进一步强化。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应当进一步结合。

六是规范管理方面的问题。随着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部分高校在校内教育教学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有的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较薄弱;个别学校德育教育、诚信教育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的学校日常教务管理工作不够规范,不够严谨,不够扎实,以致于在承办大规模考试工作中表现被动以致于造成不良影响;极个别的学校为追求经济利益,招生广告中夸大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侵害考生利益,制造社会不安定因素;上述问题,虽属个别现象,但已影响了学校的办学秩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我省高等教育的良好形象。

尽管以上有些问题是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超常规发展后出现的问题,但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认真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研究对策并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确保我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狠抓内涵发展确保高等教育质量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强化管理,走内涵发展之路,千方百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围绕实施“名校发展计划”、“高教强省行动计划”和“质量立校行动计划”,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好《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积极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5]133号)等文件精神,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处于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的理念。高等学校的党政一把手要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教学质量将作为考核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学校主要领导要定期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深入教学单位做专题调研,领导班子成员要联系教学院(系)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每学期不少于3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要定期召开专题研究教学工作,学校每2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立足于引领与服务社会,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做好特色名校建设工作。我省计划用5-10年的时间,建成3-5所国际上知名的大学,10所在国内本科院校中有较大影响的大学和一批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大学。积极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力争我省8-10所高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进入该计划,同时建设若干所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是高等学校灵魂的表现,是高等学校被社会认可的基本标志。高等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也是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象征。每个高校都应围绕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学科优势和服务面向,发掘、凝练治学精神,深入总结办学经验与特色,并不断发扬光大。

(三)培育学科优势,创新管理机制,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结合我省高校的实际,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引入切实可行的竞争激励机制,在全省遴选、建设200个省级重点学科(不含“泰山学者”建设工程设岗学科)、100个重点实验室、20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经过5至10年的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中,集中强化重点建设60个重点学科、30个重点实验室、10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经过5至10年的建设,力争进入“国家队”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我省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根本转变,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

(四)突出社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快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调整。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提高学科专业水平为目标,调整学科布局,优化专业设置。积极发展优势学科专业,注重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专业,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调整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调整和改造就业率低的专业。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在全省高等学校建设500个左右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通过建设,使这些专业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引导和带动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五)注重实践教学,推动校企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举办高等教育。要密切跟踪经济发展步伐,主动适应当地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职业机构的变化,及时进行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整,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本科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高职一般不少于40%。支持建设10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若干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省级实习实训基地。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构建适应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体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课堂教学与实习教学相结合、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推行“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模式,高职生至少要有半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

(六)完善教学制度,建设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聘任制度,加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将教学效果、教学研究课题、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成果、教师获奖等纳入考核范围,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坚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积极鼓励教授、副教授投身教学改革,发挥他们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规范教师教学过程,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时实行教学事故一票否决制。继续实施“教学名师”工程,每年评选50名教学名师,其中“双师型”教学名师要占一定的比重。鼓励并支持教学名师在网上建立“名师工作站”,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教学名师、精品课程、品牌特色专业、教改立项等为依托,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20*年省财政已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并有计划选派大学英语优秀教师出国培训,鼓励大学英语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高职院校要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七)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积极探索构建以学分制教学管理为龙头的多种培养模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学分制收费政策支持。继续鼓励实行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制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推动校际间学分互认,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探索国内外选修课程学分制。大力推行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做好新一轮省级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和前期项目的中期检查和鉴定验收工作。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各高校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5%。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双语授课课程的比例。深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校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切实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提高。鼓励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和企业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

(八)加强教材建设,打造精品课程,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的先进性、立体化和多样化建设,提倡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鼓励教师跨校写作共同编写高水平教材。启动“新教材建设项目”,制定优秀教材评选办法,积极推进我省高校的教材建设工作。同时大力提倡引进、编写使用反映学术发展前沿的、高水平的、有特色的先进教材,鼓励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构建优质教材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实现优质教材网上开放。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努力构建“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并积极培育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对省级精品课程的免费网上开放情况和更新情况将进行不定期检查,保证精品课程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九)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倡导开展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授课与深入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为在校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创造条件,扩大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范围,利用学生社团、项目合作、暑期实践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优化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加大实验室、图书馆的开放力度,通过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鼓励大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由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试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十)加强教学评估,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积极配合教育部做好5年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加强评估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对高职院校和成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20*年底前,共计完成对13所本科院校和8所高职(成人高校)的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增设专业、确定招生计划、分配教育资源等的重要依据。继续完善高校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逐步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十一)加大经费投入,突出投资重点,确保教学运行需要。强化预算管理,调整支出结构,优化教学经费支出预算,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重点。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购置与维修、教学差旅等教学运行的需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培训、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等。切实解决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大幅度改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完善学校的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大额资金的使用须按规定经科学论证,集体决策。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充分发挥财务监督审计作用,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高校资金安全。

(十二)强化教学管理,坚持依法治校,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继续实施校际之间教学管理人员挂职顶岗工作制度,推动不同学校之间教学管理经验的借鉴与共享,加快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与培养。鼓励教学管理人员从事教学管理研究,提高其科学管理能力,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管理队伍。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各级教学质量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证正常教学工作秩序。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活动时间,不得靠延长假期期限降低办学成本,每学年寒暑假期限不得超过国家的规定。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坚决克服和摒弃学术浮躁,遏制学术造假,探索完善学术自律与学术监督相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加强校风建设,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大诚信教育工作力度,使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严防考试舞弊,对组织作弊、找人替考、代替他人考试、利用通讯工具作弊等严重作弊行为的学生,坚决从严惩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以净化校园环境,确保考试工作公平公正,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正值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别时期,可以说,我们已经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实现了规模上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的文章更多更大,任务更艰巨、更光荣!我们将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的工作将为明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作贡献。为完成好这一神圣的使命,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深入分析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大好形势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握局势、放眼未来,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密切联系本校实际,不断加大改革力度,采取切实措施,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确保我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同志们,我们已经顺利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的跨越,我们也一定能够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再创辉煌!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教育部有关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省高等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二〇*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