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必须课5则

时间:2022-07-28 05:20:00

领导干部必须课5则

一则态势语言艺术

什么是态势语言呢?最直观的例子,我在讲台上跟领导们交流探讨,我可以这样坐着讲,(前倾),也可以这样(后仰),两种姿势传递给领导们的感觉是不一样,对比非常明显,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态势语言。

领导干部的态势语言,是指领导干部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仪表、神情等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将自己的指令、意向传递给下属,以达到影响、支配、领导下属目的的语言行为。它虽然是无声的,但有时却是无声胜有声。

态势语言有什么作用呢?这儿有一个实验数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以量化的手段研究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效果,结果发现,一个信息完整地传递给对方,55%靠的是内部表情,38%靠的是语言,而真正的有声语言的效果,只占到了7%。这个实验结论证明,态势语言在信息传递中起着非常的作用,使用态势语言至少有三点好处:

1、更形象地传递信息,表达思想。

2、更直接地传达情感,展现风度气质。

3、更有效地显示人的心理状态。

在实际的运用中,有哪些态势语言呢?如何去运用呢?我在这儿只列了比较常用的五种。

1、手势。

有人说:“手势是口语表达的第二语言”。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结束电视演讲时,发明了那个非常著名的V字手势,到今天仍然是人们照像摆姿势时最常用的。手势语为什么能被人们广为理解,是因为它的特定含义大都是约定俗成的。比方说,“十指交叉”表示自信、感兴趣,“交叉双掌”表示有点紧张并努力在控制情绪,“一手握另一只手上臂,另外一只手下垂”表示这人缺乏自信。手势语中最常用的就是握手,这方面的礼节领导们应该都很清楚。

(1)平等式握手。伸出手时,手掌是垂直的状态。

(2)谦恭式握手。手掌伸出时,手心是朝上的,这样给对方的感觉是谦虚,有礼貌,温和。

(3)手扣手式握手。在西方又称它为“政治家的握手”。主动握手者扣住对方的手。一般在咱们国家,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好友之间,或者表示慰问的时候,可以传达握手者的热情,但不适合初次见面的人或异性之间。

男士在跟女士握手时,应该注意只需要轻握女士手指部位就可以了,但不是指尖,那就成了轻蔑的意思了。

2、眼神。

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嘴只代表他的经历,而眼睛却代表他的内心。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就是说人的眼睛是能够表达思想情感的,甚至能表达用言语难以传递的极其微妙的思想情感。眼睛不能说话,但它的奥妙在于,它是真实的。电视剧里女孩问男孩子爱不爱她的时候,最经典的台词就是“你看着我的眼睛。”你能说出一千句谎言,但不能阻拦眼睛泄露你的秘密。

汉武帝刘彻的乳母,在宫外犯了罪,被官府告到了汉武帝那里。尽管刘彻心里很为难,但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果不处置她,有失天子的尊严,于是决定以大局为重,依法办理。乳母深知武帝的为人,知道自己凶多吉少,就去求能言善辩的东方朔救自己一命。东方朔想了想之后,让乳母在向皇帝告别时,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但一定不要说哪怕一个字,那么事情或许还有一线希望。乳母就按照东方朔的意思,在向武帝辞行时,用哀怨的眼神看着武帝,几次欲言又止,刘彻一看,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想想自己从小是吃她的奶长大的,这样未免太心狠了,但又苦于君无戏言,无法反悔。东方朔一看,知道时机成熟,走上前去对乳母说:“你也太痴心了,如今皇上早已长大成人,哪里还会再靠你的乳汁活命呢?不要再看了,赶紧走吧!”武帝听出了弦外之音,再想想小时候乳母的百般慈爱,终于法外开恩,赦免了乳母。这就是眼神的力量。

各个国家因为文化的差异,交谈时的眼神也是不一样的。美国人跟别人正式谈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他们认为看着别处是对对方的不尊重。而日本人在交谈时,目光一般常落在对方的颈部,要是看着对方的眼睛反而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我国一般的做法是两种:

(1)公务凝视。这是一个上三角,以对方双眼为底线,上顶角到前额。这种凝视会让你显得很严肃认真。

(2)社交凝视。下三角,还是以双眼为底线,不过是下顶角到嘴。对方会在这种视线里感到友好,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

(3)亲密凝视。视线是落到对方双眼到胸之间,这种视线无论是公务还是社交都不适用,只适用于恋人或者关系非常亲密的人。

不同的视线所及对谈话的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你在跟下属谈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你却使用社交视线,肯定会削弱谈话的效果。

3、表情。

中国有句成语叫“察言观色”,这个色就是人的表情。面部表情是最准确、最微妙的人的感情的“晴雨表”,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虽然文学家的话经常有些夸张,但这段话其实没有多少夸张的成分。瑞典语言学家伯德惠顿就统计出人的表情语有多少?25万种。拿咱们最常见的一个点头动作,就至少包含11种意思。其中微笑是最具有通行力的表情,领导们如果觉得在一些正式的场合保持微笑不太庄重,但又想增加自己的亲和力,有一个方法,比方说在一些不用发言的场合,你可以适当地用舌尖顶住自己的上腭前部正中的位置,这样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4、服饰。

我们判断一个人需要多长时间?7-20秒。心理学上将这种第一印象称之为“首因效应”。在最短7秒之内,我们就判断了别人,别人也是这样地判断了你,而且这种“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大的稳定性,很不容易被改变,甚至可以延续一辈子。虽然说人不可貌样,海水不可斗量,但最先判断一个人就是从外在的“相”,去揣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尽管这种以貌取人很片面甚至不科学,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中国有句话叫“人靠衣服马靠鞍”,服饰在形成第一印象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领导干部来说,它不仅有利于人们对领导者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也有利于领导者展示自身的内在精神气质,体现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

我在这儿介绍几点公务服饰着装的细节要求:

(1)西装细节。除了上衣里侧口袋里可以放一些小的不易察觉的物品之外,其他外部口袋尽量不放任何东西;正式场合需要打领带,但不是太正式的场合,不需要打领带的时候,衬衫最上面的1颗扣子不要系,而且里面不要穿高领衫,领口敞开着,里面再露一截其他颜色的毛衫,实在是太有审美效果了;西装上衣领子不要乱别徽章,男同志的装饰还是以简洁为美。

(2)领带细节。领带颜色与图案要避免“斑马搭配”和“梅花鹿搭配”。“斑马搭配”就是条纹领带配条纹西装或衬衫;“梅花鹿搭配”是指格子领带配格子西装或衬衫。

(3)丝袜细节。最重要的一点,还管裙子长度如何,丝袜的长度一定要高于裙摆,无论是坐还是站,都不能露出腿部的皮肤。

(4)颜色细节。这主要是针对男同志在着西装时说的。要遵守“三一律”,就是你全身服装的颜色,包括你的西装、领带、衬衣、皮带、裤子、袜子不能超过三种颜色,尤其是袜子。而且国际通行惯例,首选黑色。

二则不同情境的语言表达艺术

(一)赞扬下属。

马克吐温说:“一句好听的赞美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在讲话的时候巧妙地运用赞美,可以密切上下级关系,调动听众的情绪。许多成功的领导者都认为:要想让下属能够紧紧地跟随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表扬,通过赞美让下属时刻认为自己对于上级来说是最重要的唯一的NO.1。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和林德曾就这一现象进行了一个实验,他们把被试者分成四组,其中的一位被试者实际上是研究者的助手。阿伦森安排这名助手担任这些被试者们的临时负责人,每次实验的休息时间,这名助手都会到阿伦森的办公室向他汇报实验情况,其中会谈到对其他被试者的印象。实验室做了巧妙的安排,让隔壁的被试者们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这位助手对自己的评价。

阿伦森在实验中具体设定了四种情境:第一组始终得到好评,第二组从开始到结束都被置于否定的位置;第三组刚开始是被否定,后来转向肯定;第四组是前几次被肯定,后来一直被否定。

实验结束的时候,阿伦森分别向这四组征求对助手的印象,让测试者们从10到+10的量表上打分,实验结果各位领导觉得应该是什么样的?很显然,第二组和第四组的可能性不大,那第一组和第二组您觉得哪一组的分数会更高一些?实验结果是,对助手喜欢程度的平均分:第一组得分是+6.42,第二组是+2.52,第三组是+7.67,第四组是+0.87。

阿伦森认为,前两组的表现说明了人际吸引力中的“交互性原则”,也就是你肯定别人,别人就会喜欢你;你要是否定别人,别人对你也是持不定态度的。心理学家霍曼斯进一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只有当一种关系对人们来说是值得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才会出现,人际关系才得以建立和维持。

借用这个研究结果,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也存在着这样一种“交互性原则”。一般情况下,喜欢下属的领导,下属自然也会亲近他们;愿意接近下属的人,下属才愿意去接近他。相反的,一个领导如果对下属保持疏远的态度,下属对你的反应也是相应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领导同志在在讲话的时候,适度增加一些表扬是非常必要的。

1、善于发现优点。领导者永远不要因为在自己看来是小事就吝啬表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的不同凡响之处,因此在表扬下属的时候要善于去发掘每个下属的闪光点。

2、善于真心赞扬。对一个人的赞美是不是真心实意,其实对方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出来。比方说,你打算夸奖一个女同事穿的衣服很漂亮,如果你用很仔细的目光看对方的衣服和整体的效果,用很热情的口气来赞美她;再换一种方式,瞧一眼衣服马上就把视线挪开,去干别的事儿去了,再说一句“衣服挺好看的。”这种赞美的效果还不如不说,对方会觉得你是在敷衍,甚至会产生很受伤的感觉。

3、善于趁热打铁。发现优点立刻表扬,这样会让下属觉得你对他真的很在意。

4、善于寄托希望。当下属被表扬的时候,他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荣誉感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心理不仅使其感到心情愉快,还能增强他做事的自信心,这时候提出希望,可能他会完成的非常好。

(二)批评。

很多领导都觉得,表扬人很容易,但批评人就难了。高帽谁都愿意戴,这是一个理智与情感的问题。一不小心就会使上下级关系受到影响,甚至使下级对上级安排的工作表现出消极应对的情绪。这很容易理解,好话谁都愿意听,高帽谁都愿意戴,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啊。只要你做工作,就肯定会犯错误,犯了错误肯定就会被批评,所以批评与被批评在工作中是不可避免的。很多领导在进行批评的时候,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就是因为说话时不注意方式方法,不尊重对方,导致了无谓的误解和争端。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都是有自尊的,都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所以领导们打算对下属进行批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过急过轻都收不到好的效果。

1、客观。进行批评之前,一定要对事实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对人对事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才能做出公正合理的批评。

2、委婉。战国时有个官员叫黄喜,一天他微服出访,路过一块田地的时候,看到农夫驾着两头牛在耕地,就大声问:“这两头牛哪头更棒啊?”农夫没吱声,一直到了地头,才在黄喜耳边小声地说:“左边那头更好。”黄喜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么小声说话,农夫说:“如果我大声说哪头牛更好,牛就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价,另一头虽然不够优秀但也出了力的牛心里会难过的。”

牛的自尊心都这么强,更何况是人了。所以领导们批评人的时候,尽量不要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因为这时被批评者往往关注的是周围的人对他的看法和反应,对你的批评的内容反倒不是很关心,这样做只会让他们觉得很没面子。所以,采用委婉的方式对下属进行批评,效果应该更好。

3、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批评的是他做错的事、他的某个缺点,而不是否定他整个人。同时还要注意,哪件事出错就批评哪件事,千万不能以偏概全,抹杀成绩。

4、先表扬后批评。打一棍子再给个甜枣吃。

5、要留有余地。画家作画时都讲求个意境,比如说画花,常常只画一枝,而不是全部,这叫留白,剩下的观众自己去品味。批评也是一样,点到为止,下级不是傻子,你点出来了,他自己会去思考和反省。

6、要控制情绪。上下级之间本来就存在差别,要是当领导的批评下属的时候再不注意控制情绪,注意方式,很可能会伤害到下级的自尊心。批评的时候应该是说服而不是压服,要尊重不要鄙视,要循循善诱而不是电闪雷鸣。尽量不要用训斥、威胁或者是斩钉截铁的口气,至于拍桌子、讲粗话这些表现还是不要为好,毕竟你是在作为领导者进行批评,而不是泼妇骂街。如果正巧这位下属是个急脾气,也许当场就会和你针锋相对,争吵起来。这时谁的处境最尴尬?最终还是丢了自己的面子。

(三)与媒体打交道。

因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媒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尤其是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出现,使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都面临着严重挑战,因此,作为领导者更应该掌握有关媒体应对的技巧。如果说在某些突发事件或危机发生后,特别是某些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行业,如食品、药品、保健品、电器等,面对媒体的强烈关注和干预,作为一个领导者,能不能在应对时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应对不当,后果会非常严重,那就真应了“祸从口出”这句话了。

接受记者采访的技巧

采访前:

了解记者,弄清采访目的。记者是哪家媒体的?采访什么?目的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发稿?要把这些基本情况弄清楚,才不会打无准备之仗。

采访中:

(1)将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你最想表达的内容先说出来或突出出来,然后再说次要的。这样可以让记者准确地理解你的核心意思,不会出现误报或不准确的报道。

(2)敏感时期,表态要慎之又慎。如果你所在单位的一些行为或政策受到公众广泛质疑或批评,象高工资啊、收红包啊等等,你即便在接受其他问题的采访时,对这些问题的表态也要慎重,以免引起误会。而且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让人将你的表态理解成是对这些行为的辩解,应该首先就旗帜鲜明地划清界限,表明态度,然后再回到主题。否则你的表态就是引火烧身,只能引来更广泛的抨击和指责。

对不想回答或回答不了的敏感问题,可以通过技巧加以回避,要记住不是什么问题都要回答的。记者不是法官。

(3)说话要留有余地。“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话说的太满,一旦发生什么意外情况的时候,你就连更正的机会都没有了。《诗经·大雅·抑之》里有两句诗:“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言语中要是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这是老祖宗告诫人们要慎言——祸从口出。《论语》里也记载着相关的一件事:有个叫南容的人因为反复诵读这两句诗,孔子很欣赏,就把侄女嫁给了他(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瞧,这念念“白圭”,还真捡了个大便宜!

(4)要明确表态所针对的主要对象和目的,注意说话效果。如果你只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的宣泄,不去管公众是否理解或被说服,肯定是不行的。

比如,当出现负面新闻甚至中伤性的新闻时,一般人普遍的做法就是首先表示对方是不负责任的,是造谣,是别有用心。但这时候就要搞清楚,你这时出来说话的主要对象不是新闻的制造方,而是面对的广大公众,你的目的不是去找对方吵架,更不是为了说个痛快,把对方骂个痛快,当务之急是要告诉公众对方说的是不符合事实的,以便尽快的消除负面影响。另外,你一上来就气势汹汹地指责对方,不但起不到正面的作用,往往还会产生负面效果,公众有可能因为你自认为是义正词严的表态而对你产生不负责任、傲慢的印象,而这正是媒体和受众最反感的。要说服别人,就要心平气和,要有根有据,而不是比嗓门。越到这种时候,越要注意收敛自己的愤怒,表现出谦虚、诚恳的态度,才能说服公众。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这样说: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有关本部门的传闻或意见,已经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这些批评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监督,对提高我们的工作是有帮助的。在此,表示感谢。但我们也要说明,传闻中一些说法与事实有一些出入。本着对公众负责,对本单位广大职工负责的态度,需要做一些说明和更正。在做了更正后,还是诚恳地希望公众继续给予我们更多的监督。这样的表态比一上来就指责别人造谣、别有用心更容易让人接受,受到的指责也会减少。

(5)言多必失。回答完提问就打住,不要没完没了地发挥、解释,一般每个问题最恰当的回答时间应该控制在一两分钟之内。因为你说的越多,话里的漏洞就会越多。不要怕冷场,有些领导怕冷场,一觉得有些冷场就自己不断的找新话题,但是新的话题你有可能之前没有准备,就更容易出错,引出新的麻烦,应该记住打破沉默是记者的事。

(6)针对不同媒体作答。不同媒体有不同的读者群,也就需要用不同的语言和风格去回答,内容也应有所不同。你接受《大众日报》、《临沂日报》和接受《齐鲁晚报》、《沂蒙生活报》的采访,在语言、风格和内容上肯定是不一样的。前者的采访,你就要注意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后者则可以轻松一些,多用一些通俗的语言。

(7)坚持已见。自己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要被记者的问题牵着鼻子走。

(8)不回答假设性问题。不回答假设性问题在国际上是通行的,因为这很容易把你自己绕进去,贸然回答的话很容易出错。当然,如果这一问题能为你所用,就另当别论了。

(9)对记者要友善和尊重,不要得罪记者。“无冕之王”的称号不是白得的。

其实,记者在采访的时候,有时会故意激你,刁难你,引你说出一些话来,自己好有东西爆料,这也是他们的职业特点。碰到这种时候,更应该格外沉着、冷静。因为你要是一旦冲动起来,正好落入了人家的圈套,就说明对方成功了。所以这时候,你只要讲出自己的观点,并适当驳斥对方的论点就可以了,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嘛。这一点白岩松从媒体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看法,他认为,“越是危险的提问,你能化解的时候,你就越能拥有广泛的支持,你的形象,你所代表的单位、组织的形象也能因此得到很大的改善和优化。一定不要怕刁难的问题,你战胜了它,下一次再面对媒体的时候你的自信心就会增加,媒体对你的尊重、对你的尖锐程度也会减弱。所以面对媒体的一些挑衅,不要把它当成敌人,而是当成你的机会,组织、单位的机会。”

接受采访时的心理技巧:

我曾经做过两年的电视台记者,确实见到过不少领导干部在镜头面前表现出不相称的紧张。即使平时在公开场合讲话的神采奕奕、口若悬河的领导,你拿摄像机往他眼前一摆,话筒这么一递,有些人就不行了,口齿不清,词不达意,说话声音变调,厉害的嘴角发颤,面部肌肉都在抖动。其实,在公共场合讲话感到紧张,腿发抖,心里打鼓,这是很正常的,紧张人人都会有。因为采访和平时的讲话不一样,你在会上讲话、做报告时,你是主动的,你可以掌控讲话的主题和节奏,但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即使事先已经有了主题,你也仍旧是个被动者,英语中称这种现象是“camerashy”,也就是镜头恐惧症的意思,这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如何控制和运用紧张,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实际上,稍微有一些紧张是好事,会让人很容易就兴奋起来,思想集中起来,只要你事先准备得充分,紧张可以是一个积极的东西。因为,人在紧张状态时大脑高度集中,往往可以迸发出智慧的为花,急中生智嘛。不过,过度紧张就会引起慌张,使你的能力减弱。不论你水平有多高,事先准备得多充分,如果过于紧张,可能就表达不出来,或说错话,就是平时说的慌了场了。

那么有没有一些好的方法来避免过分紧张呢?

(1)接受采访前,尽量使自己处于放松状态。一是心理放松,你就把记者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学生。二是身体放松。深呼吸,握紧拳头深呼吸是消除紧张情绪的有效措施。三是不要怕说错话。说错了可以马上纠正,口误谁都会发生,记者一般不会在这上边为难人的。

(2)接受采访的时候,开个好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研究表明,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如果前30秒表现的从容镇定,紧张度会下降75%,以后的事情自然就会变得顺畅,否则,一开始就慌了神,回答问题就会乱套,第一个乱了套,后面的问题只会更糟糕。正式采访之前可以适当幽默一下,和记者开几句玩笑,多交流一下,也有助于心情的放松。

上面说的这些是一些通行的准则,下面着重说一下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应该特别注意的一些地方,毕竟目前来说,电视仍旧是影响力最大传播最广泛的媒体。

(1)确定是否直播。如果是直播,你所说的话会立即即时传播出去,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保持慎重。

(2)条件允许的话,事先做好充分准备。自己可以先彩排几遍。

(3)接受采访的时候应该保持神情轻松自然,态度开朗坦率,要努力给观众呈现一个富有才华、值得信任的感觉。

(4)一定不要有不耐烦或不屑的情绪。无论你面对多么尖刻的提问,都要保持沉着冷静,避免鲁莽反击。要记住,这个时候你的任何表情和举动都会在观众的审视之下,而细微的不耐烦或敌意在电视屏幕上只会被放大,不会缩小。

(5)尽量放慢语速。一般接受采访的人会越说越快,而过快的语速会影响效果。当记者重新发问的时候,自己注意去重新调节一下语速。

(6)语调要有变化。单一的语调既容易让观众感到厌烦,还容易引发说话人本人的紧张情绪。

(7)回答问题简练。因为电视新闻一般很短,你说的再多,最后决定用哪些还是记者说了算,太长的采访很有可能就会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美国报纸编辑协会1998年的时候曾经做过一次调查,接受调查的人中有73%的人表示他们越来越怀疑新闻的准确性。一位记者采访过这些人中的31%,其中有24%的人表示自己的观点曾被曲解过;在与记者会过面的人中,有1/4的人认为自己的意思被误解了。这个问题多数就出在回答太长的缘故。基辛格就说:“接受记者采访千万不要长。因为长了,你给记者选择的余地就大了。你想要他报出的东西就报不出去。”他在担任国务卿的时候,即便是接受电视台黄金时段新闻记者的采访,最多也只讲三分钟,从不讲长话。

(8)注意媒体前的形象设计。衣服的颜色,要避免过淡或过深。过深的颜色在镜头里会给人沉重的感觉,对女同志来说,尤其不要使用太浓的粉红色,它会使人的轮廓变得模糊。最适宜的颜色应该是蓝色、绿色、紫色等中性色彩,既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还显得特别真实,蓝绿色和青绿色可以。在接受危机问题的采访时,不要穿颜色鲜艳的衣服。

衣服的图案应该越简单越好,最好不要带图案,那样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男领导不要留胡须,女领导要注意穿丝袜。

坐着接受的话,要让自己始终保持一个基本的标准姿势,不要老是换来换去,或者向后仰、歪坐、斜靠等等,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切记不要用食指指向记者,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一种行为,在西方这是骂人的意思。正确的手势应该是右手伸直,手掌微向上的伸向记者,同时要注意避免一些小动作,比如拢头发、摸鼻子等,都是不雅观的。

可以适当的微笑,这样会增加你的亲和力,但是要分场合。

三则语言表达的幽默艺术

为什么要把幽默单独作为一章来介绍,实在是因为它太有魅力了。幽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中最美丽的奇葩,它象清凉的风,所到之处令人神清气爽;象甘洌的泉水,让品尝它的人心醉神迷。它是人类智慧的灵光闪现,是语言艺术的精华所在。女孩子们在选择自己的另一半时,都喜欢找那种有幽默感的人。幽默对领导干部同样适用,有人曾作过专项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5%的人是喜欢有幽默感的领导干部。

领导讲话是要庄重、严肃、认真、准确地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阐明自己的思想,但在讲话的时候适当增强语言的幽默性,不但会提高语言的艺术魅力,而且也会使领导者更具风度。当会议陷入沉闷的时候,一句幽默的话就能迅速打开僵局;听众疲劳的时候,来点幽默,可以给大家提提神;出现尴尬局面的时候,来点幽默,可以扭转局面,变被动为主动。中外很多杰出的政治家,都是善于运用幽默艺术的高手。那么幽默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

幽默的作用

1、提升自身魅力。幽默的作用不仅是让人发笑,使人轻松,那是笑话,它还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智慧的启迪。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在西方,没有魅力、愚蠢的代名词是“没有幽默感的先生”。人们都喜欢和幽默的人一起相处,在富有幽默感的领导周围,很容易就能聚集一批为他效力的员工。有经验的领导都知道,要想使下属能够和自己齐心协力,那你就通过幽默来使自己的形象更人性化,更亲和。

任大连市长时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记者:“大连真美啊!”薄回答说:“那是驴粪蛋外面光嘛。”记者:“大连真绿啊。”薄:“咱干不了大活儿,就种点草。”记者:“大连盖了很多新楼。”薄:“那是奶娘抱孩子----都是人家的,或者是外国的,或者是外省市的投资。”记者:“大连仅这两三年就从一个其貌不扬的城市变成了一个花园式城市,市长可真行。”薄:“这是黄鼠狼掀门帘----露一小手。”记者:“市长真辛苦!”薄:“还可以,我们大连人吃得好。”记者:“市长身高1.86真帅气。”薄:“不动脑子的人就容易长大个儿。好了,欢迎大家再来,我们的海风可以无偿送给你们。”

2、调动听众情绪。

3、化解尴尬局面。

4、拉近双方情感。我当时考上研究生之后,导师第一次请我们吃饭,我们几个都很紧张,在桌上也很拘束,不大好意思吃东西。然后我们导师就给我们讲了个笑话,:“有一次,李鸿章宴请法国外交官,这法国人都没吃过中国菜,又怕出丑,就看李鸿章怎么吃,心想你怎么吃我们也怎么吃,肯定不会出错。为了显示民族特色呢,先上了一盘饺子,李鸿章拿筷子夹起一个来,刚要往嘴里送,一个不小心,饺子正好掉在酒杯里了,法国人一看,哦,这东西得蘸着酒吃,便纷纷照作,把个李中堂给乐的呀。接着又上了鱼翅,李鸿章刚吃了一口,突然想起前边饺子的事儿了,扑哧一笑,好嘛,一根鱼翅从他的鼻孔里一下子喷出来半根,这下法国人一看傻眼了,这中国的饮食文化太高深了,学不来这功夫。”笑话一讲完,我们几个人那种紧张拘束感就大大地减轻了,觉得导师也挺好拉近的嘛,开吃。您看,幽默还有促进食欲的作用。

要想在语言表达中熟练的成功的运用幽默,关键是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思维不能太局限,要有发散性和跳跃性,这样才能形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幽默效果。具体的方法一般有:

1、过度夸张。把事情夸大到极点,形成幽默效应。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比如,一个顾客正在饭馆里吃饭,突然嘎巴一下子咬到了一块大砂子。他立刻把砂子吐回饭碗里,高声叫服务员:“服务员,快来帮忙!”饭馆里的人都看着他,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服务员赶紧跑过来:“先生,您需要点儿什么?”这位顾客指着自己的碗不慌不忙地说:“来,碗里有块石头,帮个手,咱把它抬出来。”这就是以幽默的方式进行的委婉的批评,服务员肯定不会生气,而且还能您这事处理的很好。

2、将错就错。有一次,,仪式正在进行的时候,坐在主席台上的星海湾宋总指挥的椅子突然倒了,宋总指挥一下从上面摔了个屁墩儿,底下会场上那么多人看着,那场面得多尴尬啊。这时候接着就说:“今天的誓师大会开得很好,大家决心都很大,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你看,你们的宋总指挥都已经坐不住了。(大笑)希望大家团结一致,50天确保封顶。(长时间鼓掌)”这事是可笑,你要是全做没发生过,还是继续讲你的,场下的人肯定注意力都集中在那儿,肯定得偷着乐。那就把事儿敞开了说,再加上幽默的调料,人们反而会很快恢复过来,因为什么事儿你只要敞开了就没什么吸引力了,还顺势鼓舞了士气,一举两得。

3、自嘲。有人说,自嘲就是“向我开炮”,所以,自嘲的背后是有一个人强大的自信心做保证的,充分说明这个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健康程度。美国有一位身材很丰满的女政治家在竞选演讲的时候,就充分运用了自解这个工具:“有一次我穿上白色的泳装在大海里游泳,结果引来了苏联的轰炸机,它们以为是发现了美国的军舰。”本来选民们还因为她的外形不太支持她的,这一幽默,反倒把她的肥胖变成了优点,得到了很高的支持票。

4、故作荒唐。看似荒谬,其实是巧妙地避免了正面、常规的东西前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鲁宾卸任前的最后一次会上,他的妻子、CNN记者艾曼波尔一本正经地问鲁宾:“你如何保证会给儿子换尿布?”鲁宾一本正经地以外交辞令回答:“我会采取一切必要的,以及适当的措施”。这就是向作荒唐演大荒的效果。

但是一个东西再可爱,人们再喜欢,它总有一个适用的范围,幽默也是如此,你要是用得不妥当,还不如不用。

1、看场合。庄重的场合、悲伤的场合、情况很紧急的场合,都不适合使用幽默。人家那边正着火呢,你这边再忙里偷闲地幽上一默,这可显示不了你的才华。

2、别牵强。幽默是一个人具备广泛的社会经验和深厚的知识素养基础上的自然而然的风度表现,不是强求就能来的。

3、讲文明。幽默它不是普通的笑话,而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如果用一些粗鄙流俗或者是歧视性的语言作为幽默素材,不但得不到幽默的效果,还会让人觉得你庸俗不堪。

四则语言表达常见几个误区

一些领导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有些领导干部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

应该说,这些年来,我们国家领导干部整体的讲话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一些非常精彩的讲话、发言。尤其是像、李肇星、、潘岳、仇和这些有着鲜明个性的官员越来越多,他们独特的作风、直率的语言,代表了现在一部分领导干部清新、健朗的形象,而且这个队伍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但是也不能否认,说官话、打官腔的队伍仍然很庞大。说心里话,从一个接受者的角度来说,我们做为群众是不太喜欢这样的讲话的,尤其是那些不管什么时间场合、也不看什么对象,都要讲一些人称为非常“正确的废话”的那些领导,心里就亲近不起来,也信赖不起来。对这些让人不太亲近的讲话,我把它们的特点归纳了四个方面,请领导们指正。

1、调子太高。

主席台是个很神奇的地方,人一坐上去,就会自然而然地跟台下的人产生距离感,很容易就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很容易让人有发号施令的欲望。这种感觉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有不少的领导同志一坐上主席台,讲话的调子就高了。不管是讲什么问题,哪怕是农村改厕所、城市环卫或者是救助失学儿童,都要先大谈特谈一番马列主义,国际、国内的谈一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用一下。好象不说这些就不足以表现问题的重要性。不是说这些经典不能引用,而是不分场合的总是在引经据典,会给人老生常谈的印象。其实群众更关心的还是关系民生社会的具体问题。工作报告要少点“进一步”。为什么呢?因为一篇政府工作报告中竟然用了36个“进一步”!这确实也太夸张了。与之相对的,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就实在,也很实际。咱们可以看一下,这是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7%,化学需氧排放量降低9%,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整个07年临沂市的奋斗目标就在这组数字里,数字是最有力度的工具,你就是用上一百个进一步,也不如这一组数字来得扎实,让人觉得放心可靠。

2、套话太多。

很多领导同志一开口就是那一套人人都能讲,年年都能回收再利用的套话,这些话简直就成了“永久牌”的万能膏。有些领导可能是为了稳妥,觉得说这些套话不会出什么差错,稳当,但是群众对这些话是不那么欢迎的。有人就用开玩笑的方式总结了一些领导干部的惯用讲话:

对下级讲话:“我强调几点…..”

对同级讲话:“我补充几点……”

对领导讲话:“我体会几点……”

对秘书讲话:“今晚几点……”

也有人总结说,现在一般的领导讲话都有一个套路,开头一般是“在XX领导的关心下,在的大力支持下,在XX的指导下,在的共同努力下……”,其实象这些帽子话,不一定都是肺腑之言,反而更多的是一种公式话,所以,没有几个人会被这种话打动的,相信这种讲话,随着时代的发展,肯定会被淘汰。

“首届世界大城市高层论坛”在举行,有25个国家近60个城市的市长和市长代表参加了会议。咱们国内的市长们个个都是摩拳擦掌,谁都想在这个场合露个脸啊。但他们已经习惯了那套既定的话语体系了,不好改,一开口,还是在国内不同会议场合重复的那一套东西。市长们就用这套官话,大说特说自己的城市这样好那儿美,但是会议结束之后,外国的市长和记者们是什么反应,他们觉得参加会议的中国市长们都是一个面孔,因为说的话是差不多的,这肯定是背离了市长们的初衷。

同志在1942年就提出要反对“党八股”,但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然存在。比如某阶段强调什么问题吧,就能把一切都硬塞进去。象现在咱们强调科学发展,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就把和谐社会当成了筐,什么都往上边套,开口闭口就是和谐社会如何如何。本来是含义挺深刻的和谐社会理念,要是这样毫无原则,毫无针对性的滥用,很有可能会被庸俗化。

有人将领导讲话总结为六种:“言之有物,实为心声,一颦一笑,俱带感情,为第一种;长江大河,源远莫寻,牛溲马勃,悉成黄金,为第二种;科学逻辑,字字推敲,无懈可击,井井有条,为第三种;嬉笑怒骂,旁若无人,诙谐杂出,四座皆春,为第四种;默默端坐,以逸待劳,片言偶发,快如霜刀,此为第五种;期期艾艾,隐蕴词锋,似讷实辩,以守为攻,为第六种”。可见不管哪类讲话,只要有血有肉,言之有物,群众都会欢迎的。

3、语言太僵。

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些讲话,就是讲话也象是在念文件。其实这些领导的出发点应该说是好的,认为严肃一点儿,板正一点儿,不仅不失庄重,不失身份,还能表明自己对事情是高度重视的。但如果来一个换位思考,你是一名听众的话,经常听这样的讲话,会不会觉得这些话离自己的实际生活有点儿远呢?你会对这样的讲话产生很浓厚的兴趣吗?

其实讲话也好,会议也好,当然应该严肃,也应该是庄重的,但严肃不等于刻板,庄重不是不讲效果。让群众听清听懂听得进去,入耳入脑入心,是领导讲话最根本的要求,通俗形象的语言,生动幽默的故事,轻松有趣的形式,往往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果一味追求庄重,过分强调严肃,和群众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那才是成了唱独角戏了。

4、时间太长。

“懒婆娘的裹脚布”,这是最经典的比喻了。有些领导是这样认为的,就是讲得不够长就引不起听众的注意,显不出水平。所以在各种会议上经常出现的情景是:台上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台下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当然,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有更好的消磨时间的方式了,玩手机。对这种现象做的解释是:“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

这儿有一个很搞笑的例子。

明朝初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言素事,“陈时务累万言”,朱元璋听啊听,听到六千多字了还没听明白这茹主事到底是要说什么,估计这龙椅硬梆梆的也不太舒服,可把这和尚皇帝给气坏了,龙颜大怒,说茹太素是“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朝廷者,罪之!”然后让人把这茹太素拉上殿来,痛打一顿板子。但朱元璋是个很勤奋的皇帝,夜里,他又让人继续念这篇奏章,直到一万六千多字时,才搞清楚这篇文章到底要说什么,而且茹太素上奏的五件事中,就有四条是非常可行的。于是朱元璋把这可行的四条交待下去,然后又对茹太素和其他臣子说:“许陈实事,不许繁文”,这个奏章中只有五百多字是言之有物的,以后写公文都应该吸取这个教训,朱皇帝从此新的要求,“革新文风”,违者还要治罪。想想这茹太素真是够可怜的,就是拽了几句文词嘛,不但挨了顿板子,还成了反面典型。

俗话说,“吹笛要按到眼儿上,敲鼓要敲到点儿上”,说话也得说到点子上。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也是如此,言不在多,达意就行。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紧张,没人愿意花时间去听长篇大论,鲁迅先生就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所以领导们的讲话最好是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既然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如此重要,而且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那么应该如此去完善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呢?

五则如何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能力

1、一个基调。

就是以听众为中心。真正的大厨烹饪的时候会照顾食客的饮食特点,中医抓药开方也得先望闻问切的弄准病情,同样,领导讲话也得去认真的研究听众。因为讲话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听众并让他按照你的意图去行动,如果只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去了解、把握听众的心理、要求和希望以及对你所讲的观点的态度,讲话就很难精彩。高明的领导是绕着听众转,讲听众之所想、所盼、所需。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举办的“高级行政官员”培训项目非常的有名,这个培训班上所有的课程,主旨都是教会官员如何沟通、协调、合作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注重自己的表达,没有自己的思考,几乎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咱们国家去接受培训的官员回来之后认识比较统一的一点就是,培训之后再在公开场合讲话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了解谈话对象,然后找出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其实听众对信息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受众接受心理的一大基本特征,就是“反霸性”----反抗话语霸权,注重自我选择。那种高高在上的、粗暴式的、训话式的讲话方式越来越被大众所抛弃,也必将会被领导者们所抛弃。

2、两句话。

一句是“脱稿受欢迎”。我这儿先谈一点个人的体会,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在电视台跑新闻,刚出校门的学生,很多想法都很单纯。那时候我最不理解、最不耐烦就是跟会,跑会议新闻。为什么呢?最重要的一点,我很不理解已经在签到的时候拿到文件了,为什么还要耗费时间听台上的领导再念一遍,有的领导还是一个字不改的念下来。我想,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肯定大有人在。

当然也可以理解,领导同志们时间都很宝贵,即席讲话又有一定的难度,让人适当准备一下讲话是应该的。但前边也提到了,领导讲话,既是一种责任的体现,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形象的展示。象当年朱镕基总理答记者问的时候从不拿讲稿,同样讲得很精彩,很吸引人。总理访美的时候,面对在场的几百名嘉宾和众多新闻记者,也是发表了即席讲话,他说“如果我今天晚上只是读我的演讲稿,大家一定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今晚这篇稿,我反复修改了大概接近十次,但是我还是愿意脱稿,我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些有关我来到美国的感触,介绍一下我自己。”连咱们的总理也说了“只是读演讲稿的话,大家一定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领导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习一下这一点呢?

另一句是“精短得人心”。文学大师林语堂说:“绅士的演说应该像女人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甚至说,如果一个人说起话来长篇大论,这就表示他不太明白自己要说些什么。在公共场合讲话的时候,有的人滔滔不绝,用出众的口才抓住了每一位听众,当然令人钦佩;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几句话,就象一颗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的心里激起层层涟漪,同样值得称道。换个角度说,如果简短更有力,或同样有力,又何必长篇大论呢?我国有句俗语说得好,“蛤蟆从晚叫到天亮,不会引人注意;公鸡只鸣一声,人们就起身干活”。会说话的人,不一定是说话最多的人,话贵在精,多说无益。讲话越短越精彩,越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潘长江的话,浓缩的都是精品。

为什么现在国际上通行领导人是站着讲话?就是让他讲得少一点,精炼一点。联合国开会的时候,每个国家的发言也都是有限时的。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奖者的获奖感言也被明确规定不得超过45秒钟,超过了便会红灯警告,乐队也会奏起《请君下台》的乐曲。有人做过统计,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做的那篇著名演说仅仅1260字;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只有10个句子,600多个字;美国总统罗斯福就职演说仅仅985个字,最短的应该是1984年就任的法国新总理洛朗.法比尤斯的演说,只有三句话:第一句是“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第二句是“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第三句是“谢谢大家”。确实够短的。我国政府现在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山东省委在今年3月中旬的时候就出台了规定,要求各级各部门严格控制文电印发规格和数量,同时规定各类文件一般不超过5000字,简报一般不超过1500字。还有吉林、江苏等省也都出台过类似的规定。

3、三张“网”。

红色的网----思想先进。作为领导干部,担负着传播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任,担负着传播党中央、国务院方针政策的重任,担负着对所在单位的群众进行教育引导和组织发动的重任。因此,这就要求领导者本身必须具备先进的、科学的思想,这样才能远见卓识,高瞻远瞩。这是作为领导者讲话讲出魅力最根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是有别于普通演说家最突出的特点。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点,再精彩的讲话也是失败的。

形容一个人的口才,有两个成语,“妙语连珠”和“巧舌如簧”,这是两个感情色彩不同的成语,后者带有一些贬义的色彩。我们说一个人说话是“妙语连珠”,尽管是侧重于语言技巧上的赞美,但往往也包含着对其说话所表达出来的正确观念、信念和人格品位的赞赏。因为这些因素,是良好的口才不可或缺的深层基础。当它们从水面下显露出来时,就能够形成一种语言的气势、感情色彩以及话语的针对性。而其中,信念又显得特别重要,当一个人把自己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当作行为动力的时候,信念往往首先从语言上呈现出来。1998年3月,刚刚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朱镕基在面对中外记者时庄重地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伟大的承诺,给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优质的网----品德优良。作为领导者,除了遵守一般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伦理公德之外,还应该有良好的“官德”。一个有浩然正气的领导,一个以身作则的领导,一个求真务实的领导,本身就是一面旗帜,就可以做到“不令而行”。宋代诗人李希声说,“有道之士,胸中过人,落笔便造妙处。彼浅陋之人,雕琢肺肝,不过公然嘲风弄月而已”(《李希声诗论》)。这虽然是在说诗,用在语言表达上同样合适。言为心声,只有具有高尚的品德情操的人,他的语言表达才能有强烈的感染力、巨大的说服力,才能给听众以积极的影响和教育,领导干部尤其如此。

总理的语言表达艺术有口皆碑,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个人崇高的道德品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在《领袖们》一书中这样评价,“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和中国文明的精神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沉着坚定。他优雅的举止,直率而从容的姿态,都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风度。……”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他所具有的令人折服的气质和风度,正是他的高尚品德、宽阔胸襟、超群智慧的生动体现。

巨大的网----知识丰富。“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渊博的知识是讲话精彩的基础,是语言风度的基础。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步伐加快的今天,领导者如果不了解新知识,新事物,不掌握新信息,你的语言表达就不会有新意,也就不会精彩。古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咱们改一改,“书中自有影响力,书中自有领导魅力”。“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古今中外伟大的政治家,无一不是博览群书的,他们之所以能旁征博引,妙语惊人,之所以能把生动、具体、精彩的事例自如地组织到演讲中,就因为他们丰富的知识储备。的语言艺术,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少年时开始积累的古文功底。各位领导都知道,八岁的时候就被送入私塾,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象孔、孟、程、朱的儒家学说,曾国藩倡导的读书、做人、居官、行军“八本”,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之学。同时,对文学、历史、哲学、自然科学和佛学他也都有研究。即使是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都不忘挤出时间读书学习,每次战地转移,行李常常是成箱的书。到了晚年,他的病榻上、床头边也是摆满了书,在身体状况不好,不能直接看书的情况下,就让工作人员给他念书听。应该说,是在厚重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正是因为吸取了古今中外知识的精华,他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高超的语言风格。

4、“四化”建设。

通俗化。老子曾说:“大道至简”。领导们讲话也应该简单化、通俗化,领导讲话最好还是不要象阳春白雪一样“曲高和寡”,应该下里巴人一些,即使你的讲话水平很高,但太过深奥艰涩,一张嘴就是晦涩难懂的词语或者是专业术语,群众也不会欢迎。在这方面,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始就提倡写文章、作报告要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也作出了很好的榜样。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黑猫白猫论”等,都是些通俗易懂的大白话。

现在百家讲坛最火的学术明星易中天先生,他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根本原因就是面向大众,善于运用群众语言。观众们觉得他是跟自己一样看问题想事情,没有距离没有隔阂,不是那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学者气势,自然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对这种现象,易中天就说:“现代传媒的受众是一大群松散的人们,他们散落在各个家庭或办公室里,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有一搭没一搭的接受着媒体上的信息。他们可选择的东西很多,而且是各色人等,老中青幼,种种文化程度的人都包括,正所谓众口难调。能不能把观众吸引过来看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这就要求学者用非学术的语言,来讲学术性的内容。说得再白一点,你要说人话,别说书话,更不能打官腔。”领导同志们在讲话的时候也应该参考一下这个说法。

还有著名的心血管疾病专家洪昭光教授的健康报告,之所以那么受欢迎,除了他崭新的医学观点之外,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他在报告的时候就大量运用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语言,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易学易记的“顺口溜”,让大家一听就懂,一懂就用,一用就灵。按说,作医学报告,一般情况下会有许多专业术语,比如,一天要摄取热量2200千卡、饱和脂肪酸8%、胆固醇少于300mg等等,但你要是给老百姓讲这个,估计听不了几句话就跑没人了,听不懂啊,而洪教授却将这些改成了“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的口诀,还有象“天天三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逢借问留春术,早晚走路比药好。”等等。这些语言使人听过看过之后就很难忘怀。

规范化。讲话要得体,用语要合乎语法规范,防止产生歧义或者令听众费解,讲话内容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不能自行其是。

感情化。情真言亦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领导们在讲话时既要以理服人,还得以情感人。人是感情动物,语言所负载的除了理性信息外,还有感性信息,它不仅要诉诸人的理智,而且更要打动人的情感。

美国总统林肯和上议院评论员道格拉斯在竞选的时假,曾经在伊里诺伊州进行过一场轰动美国的辨论。在这场辩论中,林肯不仅取得了胜利,而且获得了誉满全美的“诚恳的亚伯”的称号,道格拉斯却被选民戏称为“小伟人”。道格拉斯是个阔佬,他为了推销自己,特地租用漂亮的专列,车后放着一尊大炮,每到一站就鸣炮30响,配以乐队的喧闹,声势浩大,为历史之最。并口出狂言:“要让林肯这个乡下佬闻闻贵族的气味!”林肯却是买票乘车,每到一站就登上朋友们准备好的马拉车,面对道格拉斯的强大挑战,他以退为进,沉着应战,在一次演讲时,他说:“有人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个妻子,三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惟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林肯的真诚首先是在不讲排场,与选民们拉近了心理距离;演讲的内容又是贴近常人之心,谁没有妻室儿女?他却说这是自己的无价之宝,取得了选民的情感认同。租用的办公室,家具少,书架大,投合了选民们理想中的总统形象:廉洁、勤奋、富有学识。自我介绍,非常的幽默,取得了选民们对他的形象的心理认同;最后,不把自己当选民的救星,而是当成自己的依靠,而且是惟一的,对选民们给予得体的恭维,获得心理的亲近认同。通过这番推心置腹的讲话,他获得了选民的普遍认同,一举获胜。而在所有的情感中,真诚是最重要的,领导们可以在以后的讲话中,多尝试加入一些情感因素,相信您的讲话一定会更精彩。

个性化。这可能是现在最有心理认同、最个性的词语了。现在就是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包括在领导干部群体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个性的领导干部,让我们听到了越来越多有个性的发言和讲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朱镕基是那种直言无忌、宁折不弯的性格,这种性格反映在他的讲话中,就使得他的讲话极具个性色彩。象他说过“到了北京后,我的头发就开始掉了。当了几年国务院副总理,现在头发已变白了。我宁愿把头发掉光,也要把中国的经济搞上去。”

5、“五性”。

权威性。讲话没有权威性,领导等于白讲。因为领导讲话历来都是宣传政治见解、安排布置工作的有效形式。这是领导讲话不同于一般演讲和发言的一个关键。领导讲话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才能起到“政令”的作用。

生动性。象,他的讲话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喜欢用数字来说明问题,这些具有权威性的数据有着非常强的说服力,基本上不需要再证明就可以用来进行论证。2004年5月,他随同总理出访欧洲五国和欧盟总部,在中国商务部和欧盟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贸易投资研讨会上,正好是欧盟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大,一开口就让现场气氛非常的热烈。“(中国是个大家庭,)在校的中学生就有2亿多人,这个家庭人丁兴旺,每天有22000个新娘要出嫁、44000万头猪、2400万只鸡,管理好这样的大家庭实属不易,我们的总理不仅要让年轻人有书读、让成年人有事干,还要照顾好2000万幼儿园的小朋友和1200多万80岁的老人。这次随总理访问欧洲,我本人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中国与欧盟这个大家庭相互靠得更紧了、走得更近了。前些天,欧盟在办喜事儿,增加了10个国家、7600多万人,人口达到了4亿5000万,是一个很大的家庭了。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一个更大的家庭。当今世界每天都在关注着中国和欧盟这两个大家庭的一举一动。”这一组组数据,配合生动的语言,让在场的人印象非常深刻。

知识性。讲话中渗透知识性、科学性的内容,说话会让人觉得有力度,深刻,也能给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让人感到“听有所获”。

时代性。领导讲话应该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咱们现在都在说创新、求发展,其实对领导讲话来说也是这样,应该注意去吸取发展着的、创造性的思想营养和语言营养成分,让自己的语言时刻保持生机和活力,尽量别用一些老掉牙的话。英国作家王尔德有句名言: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就是蠢才。朱熹《礼记大学》中有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该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领导讲话也应该如此,要时时给听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听众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希望领导讲话少说些“普通话”,不要一谈到身残志坚就要说张海迪,谈到助人为乐就要说雷锋,谈到秉公执法就得讲包拯。这些事例虽然很好,但用得太多太滥了,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象厨师一样多做些“特色菜”,这样的讲话我们才爱听。

吕日周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官场如磨石:你是个球,会越磨越圆滑;你是把剑,会越磨越锋利;你是荷花,会出污泥而不染;你是荒草,会入污泥而腐败。官场如草原:你是蜜蜂,就飞向鲜花;你是苍蝇,就寻找粪堆。官场如田野:你是黄牛,就在阳光下劳作,你是黄鼠,就入暗洞里折腾。”

针对性。前边说了,一个基调就是以听众为中心,领导们在讲话的时候对听众的身份、年龄、职业、心理需求和接受习惯等特征都应该注意一下。

比如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在对文化程度低的人说话时,应该通俗易懂,少用最好不用文绉绉的词语。而且文化水平低的人,他们的感情受语言的支配比较明显,对职位比他们高的人讲的话,格外较真儿,所以同他们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直率,不要拐弯抹角,更不能故意卖弄学问,甚至嘲笑他们。而文化人说话的时候喜欢抠字眼儿,而且对什么事儿都喜欢想得复杂一点儿,你说一,他能想到二。所以在跟这类人说话时要注意用词得当,免得让人家说你不尊重人。

对听众的性别也应该注意,大家看一下这句话:“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慌了”,加一下标点。一般来说,男同志们都是这样标的“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慌了”,而女同志们都标成“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慌了”。可见,不同性别的人对相同的语言形式会有不同的反应,所以应该注意这一点。

还应该了解你所要讲话的听众的心理特点和弱点,抓住要害,一语中的,使其产生心理震撼。《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文不过诸葛,武不过关张,但他却能成为蜀汉的开国之君,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善于攻心,善于用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白门楼劝曹操杀吕布。吕布被五花大绑押上白门楼,对曹操说,“以明公之雄才伟略,若能让吕布为将,辅佐明公,定能横行天下。”此时,曹操犹豫不决,转身问一旁的刘备有何高见。刘备稍加思索,说:“公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一句话便提醒了曹操:吕布是只虎,此人只能除之而不能用之。于是便下令将吕布吊死。这里,刘备引用吕布杀害两位义父的事情,提醒曹操吕布是不可信之人,留在身边必成祸患,不如早早杀之。他正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的心理弱点,切中要害,让他杀死了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