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交流

时间:2022-11-25 06:19:00

把握交流

“把握”,我们经常讲,却很少深入想。一旦钻进去对它进行透视,就会发现,它的内涵是如此的广博而深奥。大千世界,古往今来,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把握”二字。把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生顺逆、事业成败,无不在把握之中见分晓;国运盛衰、历史兴替,无不在把握之中分高下。无论是政党、国家、民族,是政治领袖、军事统帅、经济巨头,还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很多成功的经验都是把握的经验,许多失败的教训都是把握的教训。把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不仅是很必要的,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把握”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20**年增补本)对“把握”所列三个义项的前两项:(1)握,拿。(2)抓住(抽象的东西)。从词义上讲,把握就是掌握和控制的意思;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把握就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活的运用。把握是一种无固定模式可循的既确定又不确定的实践技能,是个人品德、才能、情感、知识、经验、气度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

1.把握显示能力。把握得好不好,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人的处事能力。把握能力,与把握者的知识水平、社会经验、心理素质等密切相关。善于把握的人一定是认知能力比较强的人,能够知己知彼、全局在胸;善于把握的人一定是判断能力比较强的人,能够权衡利害、正确选择;善于把握的人一定是控制能力比较强的人,能够理性地节制自己、适当地引导他人。1980年,随着拨乱反正的全面深入开展,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右的思潮,那就是恶意诽谤同志,否定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候,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胆识,要求全党公正、科学地对待历史,确立同志的历史地位,并提议对建国后党的历史作出一个决议。随后,他10多次召集决议起草小组开会,强调“不写或不坚持思想,我们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面临挑战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科学把握时势大局,坚定地捍卫思想伟大旗帜,为国家的团结稳定和事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证。这种把握能力,是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我们如何提高把握能力?一是要树立长远的眼光。〖HTF〗能够从局部看到全局,从当前看到长远,善于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要培养超群的悟性。能够迅速进入角色,迅速提高水平,善于从认知层面和操作层面掌握局势、驾驭局势、控制局势。三是要积累丰富的经验。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点,找到自己的成功之源,善于从经验和教训上完善自我、修正自我、鞭策自我。

2.把握讲究艺术。把握之所以成为一种艺术,全在于它的针对性、策略性和创造性。从针对性讲,把握就是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策略性讲,把握就是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有理有节;从创造性讲,把握就是发展优势、稳定均势、减少劣势。中国古代兵家讲究“怒而挠之”、“亲而离之”、“卑而骄之”,就充分体现了把握的艺术功力。“怒而挠之”,是在敌将性格暴躁的情况下,故意挑逗辱骂,使之发怒生气、盲目用兵,进而相机歼灭;“亲而离之”,是在敌军团结一心的情况下,利用或制造矛盾,使之互相猜忌、离心离德,从组织上削弱敌人;“卑而骄之”,是在敌人力量强大的情况下,用恭维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示敌以弱,助长其骄傲轻敌情绪,等其弱点暴露以后,再出其不意地攻打他。艺术重在审美。当一项工作臻于美的境界,那就成为了把握的艺术。对领导工作而言,把握艺术就是领导艺术;对日常生活而言,把握艺术就是处世艺术;对军事家来说,把握艺术就是战争艺术;对谈判者来说,把握艺术就是谈判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把握讲究的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强调的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种艺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必须顺势而为、因势而变。我们如何锤炼把握艺术?一是要用技巧,把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门技术,积极主动地发现和运用各种“窍门”;二是要能变化,不墨守陈规,用流动变化的方式去破解工作中的难题;三是要善想象,不断延伸思维的翅膀,在创新思维中拓宽发展的空间。

3.把握蕴含哲理。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大与小能够互相依存,好与坏能够互相作用,繁与简能够互相制约,敌与友能够互相转化。科学地把握事物,正是要求人们辩证地、全面的、运动地看待问题,防止走极端。解决困难问题,要善于化大为小;面对复杂局面,要善于化繁为简;开展革命斗争,要善于化敌为友;治理经济环境,要善于化劣为优。1955年4月,第一次由亚非国家独立召开、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参加会议的29个国家中,同中国建交的只有7个,同美国有援助关系的有22个。会议一开始,有的国家的代表就提出所谓“共产主义威胁”、“颠覆活动”等问题,气氛十分紧张。鉴于这种情况,出席会议的总理决定把原定的发言稿作为书面稿印发,临时在会议上作了以“求同存异”为主旨的著名发言。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极富哲学智慧的发言获得了与会代表普遍热烈的欢迎和赞扬,引导会议绕过了暗礁,拨正了方向。把握的哲理,蕴含于辩证思维之中。我们如何辩证把握?一是要居安思危。懂得“安危相易”的道理,在顺利的时候看到危机,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二是要求同存异。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以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同情。三是要利他惠己。在为别人谋利益中发展自己,以利他之心推动事业进步。

4.把握体现境界。科学把握,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掌握好一个“度”。这个度”掌握得恰到好处,为人处事就进入了一种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这种境界,有时表现为一种思想的境界,有时表现为一种智慧的境界,有时表现为一种人格的境界。春秋时期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是思想境界;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七纵”、唱“空城计”,这是智慧境界;清朝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人格境界。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够把握恰当、应付自如。传说春秋时期有个蓝田侯叫王述,性情十分暴烈。针对这个弱点,他很注重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次,一个人气势汹汹地骂上门来,大吵大闹。王述始终强压性子,默然面壁而立。直到那个人离去很久,他才转过身来办自己的事。就王述而言,把握不仅体现在情绪的控制上,而且体现在道德的修养上。“事”境源于“心”境,心力决定功力。只有在道德、学识、修养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在把握上步入胜境。我们如何拓展把握境界?一是要进德。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科学把握事物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培育忠诚之德、大度之德、非私之德,以优良的品德包容天下之事,把握发展之机。二是要增智。丰富的知识,是科学把握事物的必备条件。我们要加强学习、坚持学习、善于学习,把学来的知识转化为处事的智慧和把握的能力。三是要养性。性格影响把握,关乎成败。我们要积极养成坚韧的性格、热忱的性格、镇定的性格,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把握世事。

(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我们把握的东西很多。人际关系需要把握,内政外交需要把握,推进工作需要把握,成就事业需要把握,改造客观世界需要把握,改造主观世界同样需要把握。

1.要善于把握大局。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胡雪岩认为:“眼光是金”,“有天下的眼光,就能做成天下的生意。”只有立足大局,才能高屋建瓴、纵横自如,才能够保持昂扬奋发的状态和追求卓越的激情。小平同志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编辑工作接近完成的时候说:“不管对现在还是未来,我讲的东西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这实际上是小平同志政治生涯的经验之谈。善于把握大局:一是要在政治上把握方向。一个成熟的为政者,首要的是政治上过得硬,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赖、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能自觉做到分析问题着眼党的事业,开展工作牢记党的宗旨,解决矛盾坚持党的原则,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理直气壮地同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作斗争,能经受住各种政治风浪的考验,经受住改革中利益关系调整的考验,经受住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二是要在感情上把握原则。对为政者来说,处理好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情,有特殊的意义。人生在世,谁都要和“人情”二字打交道。为政者一定要辨清人情之味,看看究竟是哪一种人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要认真处理好讲原则与讲感情的关系,做到既重感情,更讲原则,把握住感情的闸门,交高尚的人,交有道德的人,交遵规守纪的人,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应有的人格和尊严。三是要在工作上把握重点。为政者要善于谋全局,抓重点,养成从全局和战略上思考、处理问题的习惯。只有胸怀大局,将自己所负担的责任与大局联系起来,认清自己的方位,工作中才有方向、有章法、有轻重缓急。大局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局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立体的结构。把握大局,需要抓住一些关键时机、关键事件、关键问题,掌握好推进各项工作的节奏和力度,真正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要善于把握小节。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重视细微渐变,古人多有提醒。《后汉书·陈忠传》上写道:“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有些人往往认为“微小”不足道,“细小”不足为,对剧变警惕,对渐变轻视,以致积隐成患。其实,越是隐藏的东西,越能看出人的品质;越是细微的东西,越能显出人的灵魂。把握小节的要点有三:一是工作重视细节。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细节决定成败。三国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就是从曹军战船连锁,便于火攻这个细节上把握了战机。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所从事的都是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些具体琐碎事情的每一个细节都与工作大局紧密关联,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我们办任何事情都必须从细微处入手,切忌粗枝大叶,因小失大。二是生活重视小事。一个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可以通过纪律、制度和舆论监督等多种因素加以实现,但最根本的约束力还是在于自律,靠自己慎始慎终慎独慎微。“祸患常始于忽微”。有的人在个人生活上小事小看,认为吃点、占点、贪点无大碍。殊不知,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人,都是从这“一点”开始蜕变的,历来清廉之士对生活小事每时每刻都保持着敬畏之感。康熙年间的廉吏张伯行在颁布的《禁止馈送檄》中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赠;要一文,自即受一文之污。”的确是发人深省的警世钟。三是处世重视善行。为人处世的基本点,就是秉持平安祥和的愿景,使自己舒心的同时让大家都舒心。这方面,重在坚持三条:一要积小善。善心善行不在于大小,我们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凡事要当“善”不让,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和事,都应积极主动去相助,绝不能“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二要去小恶。常言道:“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小恶不改会渐渐养成恶习,人生的福报无形中会一点一滴地被销减。因此,对细小的恶行要有如临深渊的警惕性。三要赦小怨。“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人生处世应当尚德贵和,学会宽容,涵养大度,克己谦让,断然不可争强好胜、睚眦必报。

3.要善于把握分寸。“分寸”之把握,奥秘甚深。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一种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处,是一门大学问。把握好分寸,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处世上要把握好“进”与“退”的度。人有前面的世界,也有退让的境界。向前的世界固然积极,背后的世界却也宽广。唯有看清这两个世界,切实把握好进退的节奏,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非常精辟地写道:“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败退台湾的读了此书以后,深感自己在发动内战之初所实行的“速战速决”、“全面进攻”战略犯了根本性错误,并由此得出“非失败不可”的结论。打仗如此,做人亦然。在特定的情况下,退让是一种智慧,放弃是一种清醒。勾践卧薪尝胆,韩信甘受胯下之辱,都是以退为进的范例。在现实生活中,当你与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完全可以放弃争强好胜的心理,这样才能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两败俱伤。其次,在交往中要把握好“亲”与“疏”的度。人与人之间,保持怎样的一个距离,才能使得彼此心里都感到踏实,这是有一定之规的。《庄子》载:“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醇。”《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交往中亲疏有度、把握分寸的道理。对于领导者来说,与部属相处,应提倡等距离交往。对与自己亲近的,要有意识地拉开距离;对与自己距离较“远”的,应该主动接近。切忌由于乡情、友情、亲情以及性格、秉性、爱好等原因,有意无意地搞拉拉扯扯、亲亲疏疏。第三,在情绪上要把握好“宣”与“压”的度。喜怒哀乐人皆有之。为政者能否科学调控和把握情绪,做到喜不失形、怒不失态、爱不失度,至关重要。保持喜怒哀乐的平衡,要有意识地做好逆向转化工作。不能一喜百顺,高兴了什么事都好办;也不能一怒皆烦,生气时看什么人、什么事都不顺眼。喜头上、气头上说话,一定要三思而言,反复掂量后再出口。正所谓“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言。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4.要善于把握时机。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处理早了不行,处理晚了也不行。这就有一个时机的问题。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幸运之机好比市场,稍一耽搁,价格就变。”把握好时机,主要是坚持两条:第一条,持重待机。就是做事情要沉得住气,等到时机成熟后再行动。我们常说的“功到自然成”、“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就是这个道理。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青年画家请教法国著名画家门采尔:“为什么我常常能一天作一幅画,可卖出它却总要一年的时间。"门采尔微微一笑说:“年轻人,你可以换着试一下。你把一天画出的画用一年时间去画,看能不能把一年的卖画时间缩短为一天。”年轻人回去之后,闭门苦练基本功,几年后他的画技有了明显提高,作品畅销一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火候不到的夹生饭。我们办任何事情,要认真分析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条件不具备时,一定要慎重行事,从长计议,密切注视事情的发展,耐心等待行动的时机。第二条,当机立断。要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时刻保持一种深度的觉察和敏锐的判断,条件已经成熟或基本成熟,或者在等待的过程中出现了良好的时机,就要毫不犹豫地下定决心,作出果断处置。错失良机,反而会把事情搞得更难处理。这就是我们的古人曾经说过的,“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

5.要善于把握人生。漫漫人生,既是目的,更是过程。人生之旅,柳暗花明,路转峰回。生命闪光处,不一定是草长莺飞时;人生得意时,不一定是踏花归来处。人生的成败兴衰,人生的顺逆荣辱,人生的浓淡缓急,始终在自己的把握之中。美国著名企业家和教育家卡耐基通过对一系列成功人士的考察研究,得出结论说,一个人的成功,85%来自于自己的努力、工作技能和为人处事的能力。把握人生,一是要十分重视方向选择。在人生的道路上,可能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在人生方向上如何选择,往往决定一生的事业利钝。1927年,将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在革命形势急剧恶化时,一些人面临着何去何从的艰难抉择。、等一批在国民党内具有很高地位的人毅然加入共产党,这一正确的人生选择,使他们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之路。而宋希濂、侯镜如等一些原已加入共产党的人却投向国民党的怀抱,这一错误的人生选择,使他们走向了败军之将的痛苦之旅。二是要切实端正价值取向。人生就是一种承诺。兑现承诺,既是回报社会,也是展示自我。人生价值观大致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价值观、机械主义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如果秉承唯心主义价值观,就会逃避现实、无所作为;如果秉承机械主义价值观,就会只顾自我利益、不求社会承认。只有秉承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才能把人生追求与社会发展、人民利益联系起来。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想一想,“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就是强调要端正价值取向,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尽可能大的社会意义。三是要科学对待沉浮起落。人生在世,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幸运也有厄运。顺境中往往潜藏着失败的可能,逆境中常常包含成功的因子。当年吴越相争之时,吴王夫差沉迷酒色,结果转胜为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结果转败为胜。这就昭示我们,一个人在比较顺利的时候,要居安思危,头脑清醒,始终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清醒和谨慎;一个人在经受挫折的时候,要坚定信心,看到光明,始终保持一种“山再高总被踩在脚下”的壮志和勇气。

(三)把握是一种人生哲学,同时也是一种工作方法,是一种领导艺术。同志曾经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个方法问题,就是一个如何把握的问题。把握得好,就会运筹帷幄,事半功倍;把握得不好,则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那么,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做好把握这篇文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

1.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注意统筹兼顾。任何事物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存在着主要矛盾或主要环节、中心环节。抓住了这些主要矛盾或主要环节、中心环节,就能顺利地解决其它矛盾或带动其它环节。列宁、斯大林认为,政治家的全部艺术就在于抓住无穷链条中的中心环节。同志也指出:“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带动其它矛盾的解决,取得“抓纲带目”、“纲举目张”的效果。当前,我们要抓的工作很多,肩负的任务很重,面临的压力很大,必须善于集中时间和精力,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牵着“牛鼻子”,找准“支撑点”,主攻“突破口”。去年,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实施千亿工程,建设工业常德”的奋斗目标,坚持把工业化作为推进“三化”的重点,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工业的重点,大力培植优势产业,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这是一个重点非常突出的战略决策。各地各部门必须围绕这些工作重点,做到领导力量保证重点,财力物力倾斜重点,工作考评突出重点,确保重点工作的实际效果。然而,客观事物又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重点工作、中心工作与其它工作的关系,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中心工作离开了其他工作的支持,重点工作离开了一般工作的支持,也就失去了中心与重点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推进工作时,既要善抓主要矛盾,又要注意统筹兼顾,把握好中心工作和非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与非重点工作的关系,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机配合、协调运转。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往往把重点论变成“一点论”,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重视这头忽视那头。如强调招商引资,就淡化启动民资;强调工业化,就放松农业产业化,等等。这都是不善于总揽全局的表现,是不利于统筹协调发展的。

2.既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又要促进坏事变好事。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原本好心好意去办的好事,可能因为某个环节考虑得不够全面,不仅没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反而事与愿违,成为一件坏事;一些原本不希望发生的坏事,可能因为补救得力,不仅减少了负面影响,而且成为新的积极因素,变成一件好事。这说明,好事把握得不好,可以变成坏事;坏事处理得当,也可能变成好事。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又要促成坏事变好事。防止好心办坏事,关键是要确保决策正确,落实到位。我们要有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强烈欲望,但是好心办好事是有条件的。既要考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群众意愿,防止“好事蛮办”;既要有满腔热情,又要有求实态度,防止“好事虚办”;既要强调尽力而为,又要注意量力而行,防止“好事滥办”。总之,要坚持主观与客观、需要与可能、动机与效果的科学统一,切实把好事办好。促进坏事变好事,关键是要弄清根由,顺时应变,积极补救,促成转化。也就是说,要尽量趋利避害,化害为利。比如,这些年有许多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他们的基本生活遇到了困难,社会稳定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不仅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出路问题,还有力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这说明,做工作,办事情,出现坏事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科学把握,善于从坏事中吸取教训,善于从坏事中捕捉转机,就能减少坏事带来的负面影响,促成坏事变好事。

3.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讲求灵活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是领导科学的重要内。我们在推进工作、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原则上的坚定性和策略上的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只有原则性而无灵活性,那是古板的教条,容易变成刻板僵化的教条主义;只有灵活性而无原则性,那是丧失立场,容易变成我行我素的无政府主义。同时,原则性和灵活性是有从属关系的,原则性是主要的,灵活性是次要的。只有在坚持原则性的大前提下讲求灵活性,才会张弛有度,活而不乱。我们要善于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握好原则和灵活运用的度,掌握好原则和灵活操作的势,努力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得益彰、兼而有之、运用自如。同志十分赞赏邓小平同志绵里藏针、刚柔相济的领导艺术,说他“外面和气一团,内部是钢铁公司”。这里的“针”和“刚”就是指原则上的坚定,“绵”和“柔”就是指策略上的灵活。这些年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关键一条就是在经济制度上坚持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比如在社会主义经济成份上,我们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这一根本的社会主义制度,又鼓励发展壮大个体私营经济,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在先富与共富的问题上,既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方向,又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地区。这就为我们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

4.既要埋头苦干,又要明确思路。埋头苦干与明确思路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说与干、思与行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埋头苦干是操作问题、实施问题,明确思路是目标问题、方向问题。埋头苦干与明确思路都是推动工作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只埋头苦干而不明确思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工作就会出现盲目性;只空谈思路而不埋头苦干,“干打雷不下雨”,工作就会缺乏实效性。现在,有些同志埋头苦干有余,明确思路不足,特别是在发展目标上显得低调保守,目标稍微定高了一点,就叫苦连天,认为这也有困难,那也不合实际。这是一种典型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这样的人只会守摊子,不能创大业。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埋头苦干与明确思路的关系,边思边行,敢说敢干,做到既善练务虚之功,又力行务实之风,努力使各项事业在务虚与务实、形式与内容的良性互动中更快更好地发展。

5.既要敢闯敢冒,又要遵循规律。敢闯敢冒就是要勇于开拓创新,遵循规律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纵观古今中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无不与敢闯敢冒、开拓创新密切相关。创新则存则兴,守旧则衰则亡。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改革吏制,励精图治,造就了有名的“贞观之治”。同样,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数十年间便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先进富强的国家。相反,清王朝经过“康乾盛世”后,因为闭关自守,不思改革,最后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但是,敢闯敢冒不是乱闯乱冒,开拓创新不能违背规律、脱离实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鼓励各级干部敢闯敢冒、开拓创新,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把按规律办事贯穿于加快发展的全过程。工作决策要实事求是、遵循规律。始终注意把上级精神、外地经验和本地本单位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避免“前任的政绩,后任的包袱”、“头年的决策,当前的失误”等现象的发生。工作推进要实事求是、遵循规律。决策一旦确定,就要坚决执行,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采取符合实际的措施,实行大多数人能接受的办法。不管外面的形势如何热,别人的数字如何大,都要始终坚持不弄虚作假,不夸大缩小,始终把实事求是、遵循规律作为我们考核和检验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