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稳步发展交流材料

时间:2022-03-11 08:49:00

农业稳步发展交流材料

镇辖16个村,86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8711户28570人,版图面积3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925亩。年,全镇共完成财政收入75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60元。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镇坚持把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突出发展茶叶主导产业,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结构调整。年扶持资金60万元新发展茶园2000亩,计划年新发展茶园4000亩;二是大力培育各类种养大户361户,新成立2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共销售食用菌(鲜菇)12.5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55万元;三是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年发放各项惠农资金350余万元,发放农民负担监督卡8000余份;四是扎实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年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80余场(次),培训人员达4000余人(次),全年实现劳务输出8000余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近8000万元;五是积极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发展思路。立足磷矿资源优势,坚持把“工业反哺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下发了《关于镇“以工哺农”企业联系村的通知》(荷政发[]3号)文件。为全镇16个村分别安排了1—2名挂点企业,及时召开村企帮扶座谈会,积极建言献策,助推发展,全镇20家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资金累计达到40万多元。年,全镇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4660元,比年的3659元增长了1001元。年,我镇农业农村工作在全县综合目标考核中荣获第一名。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多年来,由于历史的渊源,磷化产业的发展,导致我镇出现了明显的工业“腿”长,农业“腿”短的局面,全镇农业发展相对滞后,此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今后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总体看来,我镇农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存有潜在忽视农业的思想。随着村级劳务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弃农从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越来越少。虽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外出农民工返乡,但新一代青年农民愿意务农、会务农的人屈指可数,从思想上轻视农业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我镇大力推进茶园开发,力求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但很多农民思想保守,“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较强,导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速度相对较慢。另外由于农业产业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上规模、有影响力的农业产品,农民实际增收效果不明显。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我镇地处山区,耕地面积较少且相对分散,不利于农业规模化发展。许多坡地土层较薄,抗旱抗涝能力弱,而相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完全满足发展农业生产的要求,导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

四、缺乏人才、智力支持。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号召发展市场劳务经济的积极响应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了城市和本地企业打工,外出务工人员明显增多,农村剩余劳力明显减少,有的村甚至只留下小、老、病、残等一批弱势群体,农村农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劳力、技术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无力推进。

五、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随着企业、农村改革和改制的不断深化,企业发展土地征用、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安置、邻里山林纠纷、婚姻等等引发的的各类社会矛盾表现较为突出,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全镇农村农业发展实际,着眼今后全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考虑,迫在眉睫需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农村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和以工哺农的力度,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对农村农业基础地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作为基层乡镇,农村农业人口占据了90%以上,抓好农村农业发展,强化农村农业基础地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显重要。结合镇发展实际,一是镇委、镇政府必须高度统一思想,加强对农业基础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认真领会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实质,并加以贯彻落实,建立农民增收、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二是通过各种方式引领各类舆论媒体大力宣讲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意识,营造镇党委、政府要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的舆论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紧紧依靠农民自身,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加快推进工业反哺农业的步伐。年、年、年,镇内部分企业对少数村给予了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为这些村近三年社会事业的发展解决了燃眉之急。结合全镇企业较多的实际,笔者认为采取企业、村之间“一帮一”结队帮扶的措施,由“村两委”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拟定方案、帮扶项目、发展措施;镇农办制定具体帮扶措施,明确须达到的效果,并拟定帮扶责任制。年底由镇政府进行检查验收,对帮扶效果明显的村、企业给予表彰奖励。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加强村与企业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让村、企业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增强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对发展农村农业经济的责任感意识,同时也增强农村农民支持企业发展的义务感,融洽村、企关系,化解村、企之间的矛盾,而且可以实现以工补农,形成村、企、镇“三位一体”互动发展,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步伐,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三、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是嫘祖的故里,镇党委、政府要积极响应全县“东桑西移”、“南桑北移”的号召,充分利用农民群众传统植桑养蚕的拿手技术,大力发展桑蚕,把桑蚕发展作为农业发展的品牌工程、主导支柱产业的决心不能动摇。对企业生产污染区域和其它不宜发展桑蚕生产的地域,在为农民做好解释工作、算好经济对比的同时,做好茶叶生产的结构调整大文章,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专业村、示范户,加强技术指导和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做到“一村一品”,规模连片开发发展,达到农业产业化格局。通过典型带动,政策、技术扶持,激起农民发展茶园的热情,使茶叶生产成为农民又一增收的亮点。同时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优势,结合实际制定全镇各村农业发展规划,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农村种植模式,培育主导农产品,优化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专而精、精而美的各种农业农产品,支持“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户、专业村。对于专业村、种养大户,政府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做好农业科技信息、市场波动信息的宣传。进一步优化,做大做强桑蚕、茶叶、草食畜养殖三大产业,使这三大特色产业成为镇的品牌农业。

四、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成立桑蚕、茶叶、畜禽三大产业技术服务组织,围绕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协会,给农民提供优质科学的技术服务、市场信息等。健全由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的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逐步提高农民对各类自然灾害、病疫灾害的认识和抵御能力。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性项目发包管理,完善协会运作方式、各项工作职责、农业技术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推广条件,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农技人员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积极作用,为农村农业发展壮大提供智力、人才支持。

五、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因此,必须在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势在必行。镇委、镇政府必须借助新农村建设契机,在用足用活国家配套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是解决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村组级道路硬化、末级渠系建设、安全饮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水库的引水渠、灌溉渠的维修等。尽快完成村级道路硬化工程,对于村民反映强烈的组级道路硬化问题,在镇财力许可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民意,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支持积极性高的村逐步完成建设。把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人口密集区域为重点,引导农民开展旧居改造、新居建设和“五改三建”。同时对于各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着眼长远,高标准、高规划、高起点建设,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石。

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按照按照“提升老点、扩大试点、滚动拓宽、带动全局”的工作思路,对各村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各村实际,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调动参与热情。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方案,并细化各项工作措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注重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督办,确保规划的实施。同时抓住各村挂点企业、单位帮扶机遇,积极向上级及帮扶单位、企业争取资金、争取政策、争取技术支持。明确新农村建设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加强部门配合,整体联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