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工作方案

时间:2022-08-14 11:38:50

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工作方案

一、夯实基础、平稳过渡

坚持把基础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责任落实、提升监管能力等,着力构建规范、高效的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基础工作体系。针对体制改革的实际,以确保工作平稳过渡、有效落实为目标做好各方面衔接。

(一)加强监管制度建设

以辖区监管实际出发,结合食品监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情况,建立完善监管职责分工、监管责任落实、生产许可、监督检查、产品质量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后处理等食品生产监管制度。

(二)着力提升监管能力

采取理论培训、现场指导、跟班学习等形式,对新从事食品生产监管人员、审查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相关要求的基础培训,还要进行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食品监督抽检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提升培训。

(三)强化信息化监管成效

积极配合上级做好新开发的食品生产监管系统试运行工作,积极学习、挖掘新系统在日常监管信息处理、归纳中的功能,形成有效的意见、建议,加强与系统开发部门的沟通交流,借助信息化提高监管成效。

(四)做好各方衔接

做好监管职能的移交、监管资料的交接、相关工作的协作配合、相关信息的及时沟通。加强与上下级监管部门相关精神的对接,问题的沟通,工作的协调落实。加强与食品生产许可审查机构、食品检验机构的衔接,确保生产许可的资料审查、现场核查等技术审查工作和日常监督抽检、风险排查等检验工作及时、平稳、有效开展。

二、突出重点、加强风险防控

(一)严格生产许可

1.加强许可审查力量建设。配合做好事业机构改革工作,确保改革到位后食品生产许可的审查力量不削弱,管理制度不弱化,运作机制不错乱。

2.完善生产许可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食品生产许可申请、审查、变更等工作要求。细化生产许可现场核查内容,加强企业组织机构建设、管理人员配备的审查,及生产场所、产品品种是否如实申报的核查,进一步提高现场核查质量。

3.强化许可工作质量监督。继续严格落实证前抽查制度,组织开展许可工作质量专项检查,推动许可工作更加规范实施。

4.加大食品生产许可退出力度。生产许可到期未延续的按月予以注销,生产必备条件无法持续保持且逾期未改的予以撤销,连续两次省级以上监督抽检不合格、制假售假、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加工食品的予以吊销,提供虚假材料申办食品生产许可的,1年内不再受理其食品生产许可申请。

(二)强化食品风险防控

1.加大风险信息收集力度。建立行业“潜规则”收集机制,明确人员分工负责,与相关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及行业协会建立紧密联系机制,及时收集各食品行业“潜规则”,及时掌握食品生产质量安全风险信息。

2.排查治理食品安全风险。持续开展食品安全风险排查整治,根据风险信息收集情况,采取监督检查、产品抽检、安全监测等手段,排查食品生产企业使用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农兽药及重金属残留超标、掺杂掺假及生产过程控制不规范等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深入开展治理,切实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杜绝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三)加强突出问题整治

1.开展打击非法生产专项行动。根据“打两非治源头”专项行动工作部署,广泛收集线索,并集中力量,对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开展大排查,取缔一批无证生产加工食品的“黑作坊”、“黑窝点”。

2.开展重点产品整治。对风险较高或抽检中易发现问题的乳制品、饮用水、食用油、肉制品等重点产品持续开展整治,着力治理微生物超标、滥用食品添加剂、掺杂掺假等问题。

3.开展塑化剂排查整治。采取监督抽查、安全监测等形式,继续对白酒、黄酒、配制酒、食用油等产品开展排查,并对存在问题的企业及产品开展治理。

4.开展标签标识专项治理。深入排查食品标签标识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食品标签标识标注不真实、不全面、不规范等问题。

(四)深化食品小作坊监管

1.完善小作坊食品目录。在2014年的调查摸底情况基础上,对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的产品品种、类别进行梳理,将辖区量大面广的低风险传统食品纳入食品小作坊目录。

2.推进小作坊核准工作。加强对小作坊业主业务指导、设立示范点等措施,加快城区、城乡结合部及小作坊密集加工区等重点区域的核准工作。

3.加大小作坊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对超过规定时限未办证的重点区域的无证小作坊进行查处,并在市场、餐饮、食堂等流通消费环节实施准入管理,禁止无证产品用于经营。同时,取缔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加工食品、生产条件恶劣、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黑窝点。

三、严格监管、深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一)严格监督检查

创新检查形式,对食品生产的监督检查均采取“四不两直”,即不事先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接待,直奔企业、直插生产加工现场的形式,严厉查处在未经许可的场所加工食品、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未办理许可手续及原辅材料进货查验未落实等违法行为。

(二)严格产品抽检

1.建立监督抽检工作机制。与具备检验资质的检验机构建立密切协作工作机制,确保抽检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2.加大监督抽检工作力度。依据企业、产品及其项目的风险程度,以发现问题为目标,以排查“两超一非”、农兽药及重金属残留超标、掺杂掺假、微生物超标为重点,以季度为周期,分别制定抽检计划,对一般企业实行覆盖抽检、重点企业加强抽检、问题企业跟踪抽检,提高监督抽检的有效性。

3.严格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完善食品抽检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制度,建立确认产品抽检不合格的第一时间,收到检验机构将不合格信息(检验报告)第一时间责令企业停止生产,封存企业库存问题产品,异议复检期间,不停止上述措施落实的机制。

(三)深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1.强化食品安全警示教育。收集整理近年来省、市及其他地区发生的食品安全典型案例,同时要求企业法人进行取证前教育培训,对全部食品生产企业及小作坊业主开展警示教育,增强其诚信守法经营意识,做到对食品违法行为“不敢为”、“不想为”、“不愿为”。

2.培训主要生产从业者。一是对已取得关键岗位证书的人员进行年度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16学时,主要内容是新颁布实施的食品生产工作规范。二是会同乡镇政府对食品生产小作坊业主进行培训,并督促其按照规定进行自查自纠,完善生产必备条件,依照规范组织生产加工。

3.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实行分类推进,鼓励、推动大型企业及有条件的中型企业建立信息化电子追溯系统,进一步规范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可追溯台帐记录,其中,肉制品、白酒等重点食品生产企业今年全部实现可追溯。

4.研究建立质量安全授权制度。借鉴药品监管经验,选择白酒、肉制品等食品企业为试点,稳步推进食品质量安全授权制度。

四、发挥各方作用、推动共治共管

充分发挥食品相关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监督作用,推动建立全社会共治共管格局。

1.发挥相关部门作用。建立食品安全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工作协调和资源共享,及时反馈信息,互提工作建议,会商解决问题。

2.发挥行业协会纽带作用。加强行业协作,支持协会发挥行业监督、协调、管理和引导作用,支持行业制订行规行约,引导行业加强自律,及时反映企业和消费者诉求,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3.发挥社会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宣传,加强信息报送。着力提升全民食品安全意识,动员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努力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