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办环境建设工作意见

时间:2022-05-18 04:44:00

县委办环境建设工作意见

根据铜党办发〔2012〕49号文件精神,为着力打造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便民利民、方便快捷的服务环境,依法办事、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安全和谐的市场环境,努力实现“审批项目最少、审批程序最简、审批速度最快、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好”的目标,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简政放权

(一)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凡没有明确法定依据设定的审批项目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已上收审批权的审批项目,本级予以取消;项目审批依据已经废止的,一律取消。对国务院部委规章设定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国务院尚未明令取消,上级部门要求开展的,暂时予以保留,并按合并、精简的原则予以确定。全县行政审批项目在2011年的基础上再压缩20%以上。

(二)下放(变更)行政审批项目。在机构改革中被撤销、合并的行政审批主体,其行政审批项目变更为继续履行其相应职能的行政主体负责清理和上报,拟保留的行政审批职权由继续履行其相应职能的行政主体行使。

二、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行“两集中、两到位”

(一)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凡具有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职能的部门要将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集中,并建立健全规范化的服务窗口,整建制集中进入行政服务中心;要确保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和服务项目进中心落实到位,部门对中心窗口工作人员授权到位。中心窗口履行该部门的全部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公众服务)职能。

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部门要严格实行“首席代表”制。首席代表负责窗口的日常管理,即时办理审批事项;对上报办理事项的办理情况进行协调和督促;代表本部门组织联合审批或参与其他部门组织的联合审批事项。

(二)严格执行窗口服务制度。对审批事项要精简程序、减少环节、缩短时限,缩小和规范自由裁量权。政务服务中心、进驻部门要严格执行审批事项公开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问责制、并联审批制、重点项目服务制、绩效考核制等制度。

(三)切实提高“窗口办理”效能。部门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纳入政务中心办理,实行“一个窗口进一个窗口出”的运行模式。决不允许应进未进、进“瘦”留“肥”、体外循环“两头跑”。重大事项须经部门党组(党委)集体研究决定的,由“中心服务窗口”在规定时限内报请研究决定。要提高办事效率,缩短办事时限,推行马上办、现场办、立即办的工作机制。要做到窗口接办件率达到100%,按时办结率达到100%。做好行政审批电子系统与电子监察系统的适时对接,发挥电子监察系统的监督作用,加强对服务窗口工作纪律和效能的监督。

三、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

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国有土地使用权和矿权出让;政府采购目录以内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项目的采购,权限范围内药品、医用耗材、医疗器械集中采购项目的采购;国有林权、产权、股权转让、水资源出让、国有资产处置,机关事业单位的房屋租赁,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罚没财物的拍卖;公共地段和空间户外商业广告经营权、路桥和街道等冠名权、公交车和出租车经营权出让等。投资额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和服务规费达50万元以上的政府投资项目、监理服务机构的选定等事项,必须全部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

按照“管办分离、统一管理、规范透明”的原则,相关行政监督部门应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交易活动进行监督,对违反交易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查处。对应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而未进入的,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许可、资金拨付和使用等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规避公共资源入场交易,不得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参加交易。

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一)清理整顿收费秩序。严格执行《2011年地区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等有关规定,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擅自设立收费、罚款、基金项目。清理、规范各种行业协会、学会的收费。严禁向企业摊派和无偿占用企业的人、财、物。加强收费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乱收费行为。加强对“小金库”问题的专项治理,从源头上规范收费行为。

(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对各级各部门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等情况及时进行督查,重点抓好行政权力的梳理并公示,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行政征收等政策的公开力度。整治“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乱培训”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深化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以开展市场诚信记录、促进市场信用信息共享、扩大市场信用信息供求、建立信用奖惩机制为重点,逐步完善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诚信建设成果运用。建成规范的诚信体系网络数据收集平台和网站,将严重违纪违法和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列入“黑名单”,进入“黑名单”企业的法定代表人3年内不得在其他企业担任法定代表人,并向社会市场主体诚信信息,制定有关诚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

五、加强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保持对“两抢一盗”等违法犯罪打击的高压态势,整治强拉强运、强买强卖、强揽工程等影响发展环境的违法行为,加强对重点工程项目工地、火(汽)站等治安重点地区的专项治理,依法及时、有效处置影响项目建设的违法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二)认真开展“三项清理”工作。坚决纠正、查处在土地出让、矿权交易、城市规划及容积率变更等方面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

(三)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密切关注征收征用土地中侵害群众利益、拆迁中损害罟民利益、企业改制中损害下岗职工合法权益、拖欠民工工资、教育乱收费等热点问题,及时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四)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加强信访举报中心、投诉中心对投诉举报的受理,发挥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政风行风热线的作用,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加大对投诉件的督办和查处力度,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密切与投资企业的联系,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

六、加强对发展环境建设工作的监督管理

(一)建立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加大对窗口服务部门的工作纪律、服务态度、工作效率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党风廉政监督员、特邀监察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适时进行明察暗访。对履行职责不到位、服务不到位、工作推诿扯皮影响环境建设的典型进行公开曝光。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行政效能实行全程监察,努力促进各项建设效能提速,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开工、建设、投产。

(二)加大案件查办和问责力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席机制,充分整合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行政执法机关的力量,增强案件查处的整体合力。坚持“三个必查”,即影响环境建设的案件必查、损害企业利益的案件必查、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必查。对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越权执法、滥用权力、吃拿卡要等行为要严肃处理,对造成企业撤资等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相关地方、部门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三)加强政务公开和宣传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政务公开,对取消、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广泛宣传,对审批程序、环节、时限要通过新闻媒体、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让管理和服务对象知晓。同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亲自安排部署。要将环境建设任务层层分解,逐项研究解决措施,责任落实到人,建立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要认真查找影响环境建设的深层次问题,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保证环境建设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确保真正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