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在区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意见

时间:2022-05-14 05:09:00

领导在区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意见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审议。

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机遇,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科学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10亿元,占全市四分之一;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7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均实现了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0亿元,增长4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占到全市三分之一强。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市前列,经济强区地位进一步巩固。

坚持统筹发展,不断提升建管水平,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人饮工程41处,完成农村移民搬迁784户、灾后重建1500户。实施旧城改造项目69个,建成4条城市主干道和72条城区小道路。建立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市容环境卫生综合评比连续四年保持全市第一。完善南山绿化企地共建模式,建成坡地公园8个,新增城市街头绿地50多处,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4.1平方米。成功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荣获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先进区称号。

坚持创新发展,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政府机构改革和镇街机构改革全面完成,食品药品监管、国土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有序流转土地6000多亩。支持企业剥离社会职能,接收企办子校12所,改建凤凰、桥城等公安派出所8个。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达到114亿元,完成各类项目投资105亿元,区域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坚持和谐发展,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各项事业协调进步。市民中心等289个民生项目竣工投用,民生投入占到财政支出的70%以上。各项社会保险扩面提标,文化惠民工程进展良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口计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教育质量稳居全市第一。治安防控六大工程全面完成,信访联合接待大厅建成投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老龄工作先进区、养老服务先进区称号,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区、社区教育实验区、文明城区和平安区。统计、物价、气象、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民族宗教、人民防空、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坚持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依法行政,政府效能显著提升。认真执行人大决议,支持政协履行职能,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533件,满意率达到96%。大力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健全重大事项专家咨询论证机制,政府决策更趋民主化、科学化。“五五”普法全面完成,市级依法行政示范区创建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严格行政执法,强化审计监督,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大力改进工作作风,政府执行力进一步提升。

刚刚过去的2011年,全区上下立足巩固强区地位、发挥引领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凝心聚力,加压奋进,着力破解瓶颈制约,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改善民计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高点起步、良好开局。

工业经济强势增长。秦川重型联合厂房建成,宝管专用管生产线投产,宝桥扩能改造项目开工建设,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等优势工业集群加速壮大。姜谭工业基地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宝晁公路园区段、海棠路西段建成通车,二期建设全面完成,三期开发加快推进,预计工业基地完成工业总产值129亿元。

三农工作稳步推进。制定《全区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有序流转农村土地2000余亩,办理农民进城落户2896户。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7个,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35户,新修村组公路50公里、人饮工程5处。发展干鲜杂果8300亩,冯家塬设施蔬菜、解甲滩休闲观光等特色农业园区初具规模,都市农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第三产业快速壮大。《商贸核心区发展规划(2011-2020)》编制完成,万合国际、彩虹国际等8个商贸项目主体完工,17个集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强力推进。茵香河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全面启动,《炎黄大帝》外景基地即将建成,成功举办古大散关文化节、银洞峡生态旅游节和鸡峰山登山节,商贸旅游带动效应显著增强。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石坝河街道片区改造全面推进,完成华盛佳苑等旧城改造项目21个。新修改造滨河南路等城市小道路8条,300亩保障性住房征地任务全面完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八角塬观景台主体工程完工,完成市区西大门绿化2200亩。办理数字化城管案件5000多件,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改善。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增城镇就业11774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4万人,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8%。在全省率先建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留守儿童教育中心,金陵中学等3所学校教学楼加固工程完工投用,建成文化活动室12个、农家书屋41个、农村老年活动室20个。质量兴省先进区、省级计生阳光统计示范区通过验收,建成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和省级3A档案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体系基本建立,4个流动警务室投入使用,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面对地震、风雪、秋淋等自然灾害,全区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圆满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改革发展的新篇章。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派、人民团体,向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区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投资者、建设者和关心支持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奋斗的历程令人难忘,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紧紧依靠区委领导,充分凝聚各方力量,奋力创先争优,巩固发展团结奋进、谋事创业的良好局面;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加快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创造发展优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投入,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发展空间受限,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日益突出;转型发展任务艰巨,财政增收压力增大;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社会管理创新还需加强;发展环境不够优化,政府执行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努力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将进入以经济转型为主导的科学发展提速期、以社会转型为基础的和谐发展关键期、以体制转型为核心的统筹发展攻坚期。从宏观环境看,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天规划的深入实施,特别是省政府《关于支持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意见》出台,从战略层面全力支持跨越发展,为我们推进工业转型突破、促进商贸旅游升级、加快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特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主体功能布局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为我区加快拓展发展空间、实施旧城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带来了更多的现实机遇。从我区实际看,区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打造幸福、建设西部强区的目标得民心、顺民意,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干劲更加充足,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

今后五年,也是应对挑战、加压奋进的关键时期。综合判断,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客观分析,当前我区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三次产业比例不尽合理,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任务繁重,保持率先发展势头、巩固经济强区地位成为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一切优势资源,坚定信心,趋利避害,攻坚克难上项目、着眼长远强基础、砥砺奋进求突破,努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按照区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全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区为主题,积极实施工业强区、三产活区、科教兴区、生态立区战略,加速经济转型突破,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着力建设幸福,早日建成西部强区。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四个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降低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事业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奋力突破: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坚持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全力为驻区大中型企业扩能技改搞好服务,支持企业建设部级研发中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培育旗舰型企业集团,积极支持高新区建设,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机床工具、轨道交通、石油装备、电子电器、航空航天设备、有色金属加工六大优势产业向集群化、信息化、高端化发展。推进中小微企业升级,着眼解决发展难题,全力搭建创业平台、融资平台、人才平台和科技平台,引导中小微企业为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联动发展,扶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争创一批有带动效应的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提升工业基地承载能力,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重点项目支撑,大力推进姜谭工业基地一二期改造升级、三期达产达效和四期开发建设,把工业基地打造成投资环境最佳、管理机制最活、带动效应最强的工业发展引擎。通过五年努力,初步形成大企业大集团引领、中小微企业配套、工业基地承载、优势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力争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

——坚定不移地实施三产活区战略,加快推进三产提档升级,努力打造陕甘川宁毗邻地区商贸核心区和彰显华夏文明示范区。以“振兴老商圈、打造新集群、建设大商贸”为目标,加快商贸资源整合,推进环火车站、桥南、清姜、姜谭4个大型商圈改造提升,抓好特色商贸街区建设,打造一批商业综合体和城市新地标,加快构筑“一主三副”商贸格局;提升传统服务业,壮大新兴服务业,积极拓展连锁专卖、特许经营、专业配送等现代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综合购物中心、IT产业城、高档商务区等高端服务业,着力引进知名品牌和大型企业集团,培育现代化商贸服务领军企业,构建高中低端产业、大中小型企业合理配置的商贸体系。以打造“炎帝故里、华人老家”文化旅游品牌为目标,深度挖掘人文、山水资源,高水平策划推介、高标准规划建设,倾力打造中华始祖炎帝陵、中华石鼓园、天台山部级风景名胜区三大精品旅游景区,着力构建历史文化、生态观光、民俗休闲三大旅游板块,全面提升的文化影响力和旅游知名度,努力建设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力争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全省社会管理创新先导区。始终坚持科技教育优先发展,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科技成果对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狠抓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提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打造教育品牌;完善人才管理服务机制,加快企业家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细化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在维护群众权益、社会保障、养老服务、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体动态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监管、治安防控和应急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步建立政府负责、全民参与、共同治理机制,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力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走在全省乃至西部前列。

——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加快推进城乡环境提升,努力打造西部生态宜居示范区。全面推进秦岭北麓开发建设,携手加快八鱼、马营地区发展,拉大城市框架;加快老城区改造升级和城中村整体改造,打造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现代气息浓郁的精品城市综合体;优化城区路网结构,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加强市容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把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六个一体化”的要求,落实扶贫开发十年纲要,加大后山村扶贫开发力度,推进农村基础建设,着力打造特色精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参与农业、生态景观农业四大板块,加快城乡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对接融合、同步发展,形成城乡联动、优势互补的统筹发展新格局。构建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支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强化节能减排措施,淘汰关停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实施南山绿化,构筑秦岭北麓绿色屏障、生态长廊,努力建设环境优美之城、创业宜居之城、品质生活之城。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审议。

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机遇,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科学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10亿元,占全市四分之一;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7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均实现了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0亿元,增长4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占到全市三分之一强。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市前列,经济强区地位进一步巩固。

坚持统筹发展,不断提升建管水平,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人饮工程41处,完成农村移民搬迁784户、灾后重建1500户。实施旧城改造项目69个,建成4条城市主干道和72条城区小道路。建立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市容环境卫生综合评比连续四年保持全市第一。完善南山绿化企地共建模式,建成坡地公园8个,新增城市街头绿地50多处,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4.1平方米。成功创建部级生态示范区,荣获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先进区称号。

坚持创新发展,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政府机构改革和镇街机构改革全面完成,食品药品监管、国土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有序流转土地6000多亩。支持企业剥离社会职能,接收企办子校12所,改建凤凰、桥城等公安派出所8个。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达到114亿元,完成各类项目投资105亿元,区域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坚持和谐发展,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各项事业协调进步。市民中心等289个民生项目竣工投用,民生投入占到财政支出的70%以上。各项社会保险扩面提标,文化惠民工程进展良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口计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教育质量稳居全市第一。治安防控六大工程全面完成,信访联合接待大厅建成投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老龄工作先进区、养老服务先进区称号,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区、社区教育实验区、文明城区和平安区。统计、物价、气象、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民族宗教、人民防空、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坚持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依法行政,政府效能显著提升。认真执行人大决议,支持政协履行职能,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533件,满意率达到96%。大力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健全重大事项专家咨询论证机制,政府决策更趋民主化、科学化。“五五”普法全面完成,市级依法行政示范区创建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严格行政执法,强化审计监督,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大力改进工作作风,政府执行力进一步提升。

刚刚过去的2011年,全区上下立足巩固强区地位、发挥引领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凝心聚力,加压奋进,着力破解瓶颈制约,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改善民计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高点起步、良好开局。

工业经济强势增长。秦川重型联合厂房建成,宝管专用管生产线投产,宝桥扩能改造项目开工建设,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等优势工业集群加速壮大。姜谭工业基地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宝晁公路园区段、海棠路西段建成通车,二期建设全面完成,三期开发加快推进,预计工业基地完成工业总产值129亿元。

三农工作稳步推进。制定《全区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有序流转农村土地2000余亩,办理农民进城落户2896户。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7个,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35户,新修村组公路50公里、人饮工程5处。发展干鲜杂果8300亩,冯家塬设施蔬菜、解甲滩休闲观光等特色农业园区初具规模,都市农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第三产业快速壮大。《商贸核心区发展规划(2011-2020)》编制完成,万合国际、彩虹国际等8个商贸项目主体完工,17个集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强力推进。茵香河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全面启动,《炎黄大帝》外景基地即将建成,成功举办古大散关文化节、银洞峡生态旅游节和鸡峰山登山节,商贸旅游带动效应显著增强。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石坝河街道片区改造全面推进,完成华盛佳苑等旧城改造项目21个。新修改造滨河南路等城市小道路8条,300亩保障性住房征地任务全面完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八角塬观景台主体工程完工,完成市区西大门绿化2200亩。办理数字化城管案件5000多件,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改善。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增城镇就业11774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4万人,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8%。在全省率先建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留守儿童教育中心,金陵中学等3所学校教学楼加固工程完工投用,建成文化活动室12个、农家书屋41个、农村老年活动室20个。质量兴省先进区、省级计生阳光统计示范区通过验收,建成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和省级3A档案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体系基本建立,4个流动警务室投入使用,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面对地震、风雪、秋淋等自然灾害,全区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圆满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改革发展的新篇章。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派、人民团体,向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区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投资者、建设者和关心支持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奋斗的历程令人难忘,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紧紧依靠区委领导,充分凝聚各方力量,奋力创先争优,巩固发展团结奋进、谋事创业的良好局面;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加快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创造发展优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投入,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发展空间受限,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日益突出;转型发展任务艰巨,财政增收压力增大;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社会管理创新还需加强;发展环境不够优化,政府执行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努力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将进入以经济转型为主导的科学发展提速期、以社会转型为基础的和谐发展关键期、以体制转型为核心的统筹发展攻坚期。从宏观环境看,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天规划的深入实施,特别是省政府《关于支持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意见》出台,从战略层面全力支持跨越发展,为我们推进工业转型突破、促进商贸旅游升级、加快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特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主体功能布局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为我区加快拓展发展空间、实施旧城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带来了更多的现实机遇。从我区实际看,区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打造幸福、建设西部强区的目标得民心、顺民意,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干劲更加充足,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

今后五年,也是应对挑战、加压奋进的关键时期。综合判断,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客观分析,当前我区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三次产业比例不尽合理,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任务繁重,保持率先发展势头、巩固经济强区地位成为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一切优势资源,坚定信心,趋利避害,攻坚克难上项目、着眼长远强基础、砥砺奋进求突破,努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按照区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全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区为主题,积极实施工业强区、三产活区、科教兴区、生态立区战略,加速经济转型突破,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着力建设幸福,早日建成西部强区。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四个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降低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事业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奋力突破: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坚持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全力为驻区大中型企业扩能技改搞好服务,支持企业建设部级研发中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培育旗舰型企业集团,积极支持高新区建设,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机床工具、轨道交通、石油装备、电子电器、航空航天设备、有色金属加工六大优势产业向集群化、信息化、高端化发展。推进中小微企业升级,着眼解决发展难题,全力搭建创业平台、融资平台、人才平台和科技平台,引导中小微企业为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联动发展,扶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争创一批有带动效应的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提升工业基地承载能力,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重点项目支撑,大力推进姜谭工业基地一二期改造升级、三期达产达效和四期开发建设,把工业基地打造成投资环境最佳、管理机制最活、带动效应最强的工业发展引擎。通过五年努力,初步形成大企业大集团引领、中小微企业配套、工业基地承载、优势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力争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

——坚定不移地实施三产活区战略,加快推进三产提档升级,努力打造陕甘川宁毗邻地区商贸核心区和彰显华夏文明示范区。以“振兴老商圈、打造新集群、建设大商贸”为目标,加快商贸资源整合,推进环火车站、桥南、清姜、姜谭4个大型商圈改造提升,抓好特色商贸街区建设,打造一批商业综合体和城市新地标,加快构筑“一主三副”商贸格局;提升传统服务业,壮大新兴服务业,积极拓展连锁专卖、特许经营、专业配送等现代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综合购物中心、IT产业城、高档商务区等高端服务业,着力引进知名品牌和大型企业集团,培育现代化商贸服务领军企业,构建高中低端产业、大中小型企业合理配置的商贸体系。以打造“炎帝故里、华人老家”文化旅游品牌为目标,深度挖掘人文、山水资源,高水平策划推介、高标准规划建设,倾力打造中华始祖炎帝陵、中华石鼓园、天台山部级风景名胜区三大精品旅游景区,着力构建历史文化、生态观光、民俗休闲三大旅游板块,全面提升的文化影响力和旅游知名度,努力建设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力争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全省社会管理创新先导区。始终坚持科技教育优先发展,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科技成果对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狠抓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提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打造教育品牌;完善人才管理服务机制,加快企业家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细化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在维护群众权益、社会保障、养老服务、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体动态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监管、治安防控和应急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步建立政府负责、全民参与、共同治理机制,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力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走在全省乃至西部前列。

——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加快推进城乡环境提升,努力打造西部生态宜居示范区。全面推进秦岭北麓开发建设,携手加快八鱼、马营地区发展,拉大城市框架;加快老城区改造升级和城中村整体改造,打造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现代气息浓郁的精品城市综合体;优化城区路网结构,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加强市容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把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六个一体化”的要求,落实扶贫开发十年纲要,加大后山村扶贫开发力度,推进农村基础建设,着力打造特色精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参与农业、生态景观农业四大板块,加快城乡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对接融合、同步发展,形成城乡联动、优势互补的统筹发展新格局。构建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支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强化节能减排措施,淘汰关停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实施南山绿化,构筑秦岭北麓绿色屏障、生态长廊,努力建设环境优美之城、创业宜居之城、品质生活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