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意见

时间:2022-04-27 08:22:00

县政府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为进一步改善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促进全县经济金融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加强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业运行的内、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因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旨在通过多方努力和多种举措,推动金融生态环境要素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为经济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的趋势更加明显。一个区域的金融环境状况,决定着该地区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政府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信贷资金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能够吸引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和其他资金流入我县,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金融资源的需求,发挥“洼地”效应,实现经济金融快速健康发展;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推动经济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我县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竞争力。为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金融和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保障全县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诚信为本、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诚信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为抓手,建立良好的政银企关系,优化政策传导效率,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县域经济金融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从2011年开始,通过3至5年的努力,实现金融机构信贷投向合理,重点突出,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的多元化需要;有效信贷投入稳定增加,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不良资产逐年下降,风险隐患基本消除;把我县建设成为金融生态环境A级县,建立起维护金融生态环境的有效机制,实现良好金融环境下的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和协调健康发展。

三、主要内容

(一)良好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产业政策与国家金融政策、信贷政策协调一致,政策环境良好,政府、银行、企业沟通协调机制完善,银企关系融洽。

(二)完善的法制环境。加强法治和执法体系建设,改善司法环境,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依法维护金融债权,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三)良好的信用环境。初步建立以政府信用为表率、金融信用为动力、企业信用为依托、公民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完善信贷征信体系。

(四)规范的制度环境。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逐步形成政、银、企密切配合和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

(五)稳健的行业环境。金融机构认真执行和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及法律法规,改革稳步推进,内控机制健全,金融业务运作规范,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金融市场竞争有序。

(六)正确的舆论环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金融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金融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营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氛围。积极培育信贷文化,使“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建立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共同承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和协调职能。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规划、目标、任务、程序,建立维护本区域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落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措施,形成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合力。办公室主要负责金融环境建设的日常工作,发挥在金融环境建设中的组织、推动和协调作用,加强与经济、金融部门的沟通,及时搜集和反馈有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信息。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各负其责,共同推动全县金融环境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县金融办、人民银行、财政局、宣传部、发改局、经信局、民经局、国税局、地税局、检察院、法院、公安局、法制局、人社局、工商局、质监局、国土资源局、房管局、物价局、文广新局和各国有商业银行等部门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具体承担日常组织协调工作。主要工作职责是:

1.及时沟通各部门了解有关政策信息和工作情况,通报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度;

2.对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总结经验,推广典型;

3.确定提交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研究讨论的议题;

4.协调解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5.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指标监测评价并向领导小组提出工作建议;

6.做好涉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其他工作。

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有:制定目标,研究分析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确定近期、中期、长期的工作目标,全面推进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制定措施,研究制定和不断完善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计划和具体操作办法、程序;完善机制,研究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关问题,不断完善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协调、研究、解决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遇到的其他重大问题。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工作制度:

1.联席会议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时间为季后第一个月的20日左右。重大和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报经县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可临时召开。

2.联席会议召开前两周,各成员单位应向办公室提交议题及初步意见和建议,经各成员单位同意后确定会议主要议题及时间地点。有关会议资料在会前两天送达各成员单位。

3.每次召开联席会议,应由办公室指定专人记录,会议记录统一由办公室归档。

4.会议结束后,办公室应在一周内整理会议纪要送各成员单位执行,并根据议题重要程度和具体情况及时上报或下发。

5.联席会议协商内容及对会议决议的贯彻落实情况,各成员单位应在下一次会议上进行汇报。

(三)完善集中整治工作常态机制。每年4月份至7月份定期开展全县金融生态环境百日集中整治活动,每年信贷不良占比下降2至3个百分点,信贷诉讼案件审结率达到70%以上,已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执结率达到70%以上,逐步化解不良贷款,不良资产逐年下降,资产质量明显提高,风险隐患基本消除。每年根据存在信贷风险的企业特点,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分解任务,分类制定措施;集中资源要素帮助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争取有实力的企业重组经营不善、资产搁置、救助困难较大的企业,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突击化解新出现的金融风险,集中处结一批信贷积案。充分运用政策,核销化解一批不良贷款,减轻企业负担。建立信息共享、重点企业风险动态监测及失信企业和个人“黑名单”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担保和市场中介行为,着力构建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制定出台《县金融环境集中整治活动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细则、验收标准,落实责任,对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成效差的单位通报批评,确保整治活动实效。

(四)完善金融运行法制环境。

1.规范执法行为,营造公平的执法环境。结合我县金融生态建设的要求,加快制定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关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执法部门要积极支持金融部门的工作,整顿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强化经济金融环境综合治理。

2.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建立对逃废金融债务的惩戒制度,制定逃废债务企业的认定办法和惩戒程序,建立金融机构逃废金融债务同业共享信息库,同业联合制裁逃废债务行为制度,协助各金融机构做好金融债权维护工作。依法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及其法人代表公开曝光,严厉打击。

3.加强金融监督管理,完善金融稳定工作机制。建立金融稳定工作应急预案、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办法、金融监管信息共享、重大事项报告、金融稳定工作评估等工作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指导和风险预警,实施有效监管和行业自律,督促各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五)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1.建立重点企业风险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反映企业经营动态变化的相关情况,密切关注企业异常信息,及时发现和识别各类潜在风险及其变动趋势,提高金融风险的预测能力;加强对企业经营运行情况的跟踪分析,突出关注负债率高、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现隐患,及时提示、控制、报告和处置。建立由银行、财政、税务、审计、电力等部门参与的重点企业贷款监测预警联动机制,将全县信贷总额在500万元以上的68家企业纳入监测范围,加大对金融机构和重点企业、行业的监测分析,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对即将到期的各项贷款,由承贷银行提前告知贷款企业,以便企业提前筹措资金,按时还贷,防止资金链条断裂。对出现的风险苗头提前介入,及时预防新增不良贷款的发生。

2.完善金融机构风险动态监测机制。密切监测各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建立完善金融风险救助制度,控制事态发展,避免连锁反应;加强对银行机构的外部监管,发现风险要及时采取化解和处置措施。建立健全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及时监测企业异常的经营动态和现金流量。

3.建立金融风险快速处置机制。及时处置金融突发事件,保证反应迅速、联络畅通、处置适当,控制连锁反应和负面影响,确保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政府信用体系,强化政府决策、执行、监督和服务信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促进政府信用建设。

2.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完善征信管理,构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使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真正成为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政府行政管理以及各经济社会主体进行经营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

3.切实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开展诚信宣传活动,总结推广诚信典型,发挥示范和推动作用,引导市场各参与主体增强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

(七)营造规范的金融运行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1.建立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的协调机制。由县金融办、人民银行牵头,会同金融单位、有关部门每月组织召开全县金融运行分析会议,加强政府有关部门、银行、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协调经济运行中涉及资金融通、金融服务、信用环境、债权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金融运行分析会议制度作用,沟通渠道、达成共识、协调运作、共谋发展。

2.建立银企沟通联系机制。适时组织召开金融环境建设座谈会和银企洽谈会、对接会。金融机构将金融改革发展情况、信贷政策、金融新产品等向企业介绍,使企业及时了解金融管理规程、信贷政策、信贷审批管理程序、新的金融产品等;企业要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包括行业情况、企业内部管理等各方面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让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了解企业,以增强互信,不断密切银企关系。建立和完善信息制度,每季度根据县域企业资金需求情况,编制资金需求情况简介,以更好地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投向,探索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为支撑,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资金流动机制,支持经济发展。

3.建立和完善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多方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兴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再担保和联保等业务,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能力。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4.以市场化为导向,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企业信用评级、会计、审计、房产、土地等社会中介机构,严格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对涉及金融活动的中介机构的业务监测体系,规范中介市场。

(八)建立健全激励和补偿机制。

1.建立信贷考核激励机制。制定信贷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对金融部门信贷投放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适当奖励,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规范管理和风险防控的同时,开展信贷营销,创新信贷产品和支持方式,优化信贷服务,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规范、优化政府中介服务。相关职能部门在信贷抵押物品的评估、登记等方面适当简化手续,降低收费标准,避免重复评估、登记及收费现象,促进信贷业务的顺利办理。积极推动、发展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实现与金融部门内部评级有机结合,积极为企业贷款及授信创造条件。在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给予财税等方面优惠政策,扶持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在抵贷资产处置方面给予适当税费减免,帮助银信部门盘活信贷存量,运转有序。

3.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财政注资、民营资本引导等方式,多渠道、多方式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反哺金融发展。

(九)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改善全县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建立包括经济、金融运行、金融司法、信用环境等指标在内的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评价纳入各级各部门的目标考核范围,由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门力量,适时对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每年对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统一考核验收,总结评比。其考核结果纳入全县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一并兑现奖惩,形成优化金融环境的长效检查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