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公共就业体制建设做好就业工作的建议

时间:2022-06-15 09:04:00

推进公共就业体制建设做好就业工作的建议

公共就业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基础。公共就业服务能否适应促进就业的需要,直接关系到各项就业政策的落实和就业目标任务的完成。近几年来,州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自治州关于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各项部署,建立了覆盖州直、县(市)、街道(乡、镇)、社区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公共就业服务起步晚,州直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还存在着服务机构建设比较薄弱,统筹管理服务的能力不强,就业服务信息建设滞后,公共就业服务在服务功能、服务手段、服务针对性和服务效率等方面不能适应公众和政府公共就业服务需要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年底,全面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组建州、县(市)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州、县(市)、街道(乡镇)三级人力资源市场,完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形成自治区、州、县(市)、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五级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实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全程信息联网,形成上下贯通、数据集中、即时查询、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全面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队伍能力建设,实现全员持证上岗,提出以下意见:

一、整合公共就业服务资源

一是整合县级以上两个综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资源。将职业介绍中心更名为公共就业服务中心,承担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公益性综合性服务的职能;人才交流中心更名为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加挂公共人才服务中心牌子,重点承担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提供公益性服务的职能。其中,新组建、改造服务场所的,统一到一个场所中,实行一体化运作、专业窗口分工。

二是将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统一更名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统一更名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实行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标识。

二、建立完善州、县(市)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指由政府投资兴办的,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的机构,其职责是向广大劳动者(主要是求职者和失业人员)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截至目前,州直县级以上12个(包括州本级)劳动保障部门州直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主要是以职业介绍为主,按照统一服务窗口的要求,直接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场所,已建立的就业服务机构的名称、职责及单位性质等不符合《就业促进法》的规定,因而,各级政府可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编办关于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文件精神及自治区的安排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三、加快县(市)、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基层工作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就业服务向行政村村、社区延伸

(一)建立健全县(市)人力资源市场。对不符合综合性公共就业服务场所建设要求的县(市)级人力资源市场,特别是没有独立服务场所的人力资源市场,劳动保障部门要尽快提出规划建设或更新方案,报当地政府纳入财政预算,并多方筹措资金,在年底前完成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二)建立健全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各县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布局合理、方便实用”的原则,制定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年底前全面完成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乡镇,其人力资源市场面积控制在100—200平方米;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乡镇,其人力资源市场面积控制在50—100平方米,场地可利用腾空房或调剂现有办公用房解决。需要新建的,场地基本建设、基础设施资金由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安排解决;信息化设备和信息网络建设资金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三)建立健全行政村就业服务工作站。年底前,各县市在行政村设立就业服务工作站配备1-2名工作人员,协助做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和人力资源调查统计等工作。配备的工作人员符合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可以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补贴资金从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行政村就业服务工作站工作人员的配备主要从家庭困难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返乡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聘用。

四、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为公共就业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一)全面推进自治区、自治州、县(市)、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五级联网”全覆盖。目前,劳动就业统一应用系统(二版)已在州直上线运行,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劳动就业统一应用系统(二版)网络运行工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年6月30日前,县(市)、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必须投入业务专网,实现“五级联网”。

(二)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硬件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安排资金解决计算机、办证打印机等硬件设备短缺问题。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专职工作人员要人手一台计算机;各街道(乡镇)所站必须有一台办证打印机;行政村就业服务工作站最少有一台计算机。对已经不适应工作需要的计算机、办证打印机等设备必须予以更换,资金支付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五、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服务功能

(一)提高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素质,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解决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业务经办人员业务能力及人员流动大、队伍不稳定等问题,配备敬业精神强、热爱劳动保障事业、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到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工作,以适应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二)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本地劳动保障所站工作人员参加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组织的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实现劳动保障协理员持证上岗。起用1-2年时间实现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劳动保障协理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三)熟悉和掌握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要有计划的组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进行政策业务培训,使每名在岗工作人员熟悉和掌握《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自治区、自治州制定出台的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并通过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使各项就业政策落到实处。

(四)熟悉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各级人民政府要鼓励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劳动保障所站工作人员参加计算机职业资格考试,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有计划的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劳动就业应用系统(二版)操作技能考试,合格者方能上岗。年底前,基层劳动保障所站工作人员必须熟练使用应用系统,确保业务数据质量。

(五)提高运用劳动就业统一应用系统(二版)办理业务的水平。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将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培训和鉴定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等就业资金支出、小额担保贷款申办、招用、辞退人员备案等涉及就业服务的工作内容,全部纳入系统办理范围,严格业务流程和要求。

(六)树立人本服务理念。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真情投入,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帮其所需,力求服务对象满意;要继续完善“一站式”服务功能,实现服务对象方便、快捷地在同一地点一次性办理完全部业务,实现“一点登录,全市查询”的全程信息化服务。

(七)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四个中心”建设。各级人民政府综合人力资源市场要紧紧围绕提供岗位信息和解决岗位与人的对接和匹配这个关键,全面建立和完善基本服务功能、延伸服务功能和拓展服务功能所需求的各项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和明确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责分工,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综合性服务场所建成能够提供优质、高效、满足多元化、多样化需求的服务中心;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平面交谈、网络交流、立体交流的交流中心;通过设立专门区域或通过DVD等播放职业、企业资料,为求职者展示求职方法、职业信息、服务承诺等服务的展示中心;成为集散和辐射所有就业相关信息,带动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辐射中心。各级政府要做出规划和安排,在年底前,全面实现“四个中心”的服务功能。

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和实行奖惩机制,指定一名领导负责,强化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领导,把公共就业服务作为政府转变职能、强化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政府就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满足各类人员对公共就业服务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