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学校文化建设意见

时间:2022-06-12 06:43:00

深化学校文化建设意见

各中学(职校)、小学、幼儿园、直属单位及机关各科室:

为了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丰富学校内涵发展,促进教育质量再上新水平,区教育局决定将年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年”。为此特制定区中小学、幼儿园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意见,推动各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一、总体思路

大力培育学校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从源头和本质上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成为有文化、高品位、高质量的人民满意的学校。各校在“学校文化建设年”,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一)切实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学校内涵发展上,充分利用和开发本校资源的优势,以质量取信于民,以品位赢得赞誉。

(二)培植积极向上,具有凝聚力的学校精神,用先进的办学思想引领师生,实现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并转化为全体教师的思想方式、工作态度和教学方式,营造高尚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三)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涌现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或学校个性的高效课堂、选修课、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素质评价方式。

(四)通过在课程改革中课题和项目的推进及学校文化的积累与选择,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显现,将特色项目转化为办学特色,促进全区“一校一品、各具特色”办学格局的形成。

(五)使质量意识建立在学校文化的根基上,改变“拼、耗、摽”的增值方式,依靠培育精神、课程、制度和环境文化,发展学校优质品牌,增强学校软实力,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和位势的持续提高。

各校都要尽快进入“文化自觉”状态,不是另搞一套学校文化建设活动,而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把各项工作纳入文化建设的视野。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年”,使学校文化建设更加自觉,出现初步成果,打开持续发展的局面。

二、基本内容

学校文化建设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学校发展战略,无论在内容选择、价值取向和重点体现上,各校一定会有明显差异。从学校文化的内涵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积累和提炼学校的精神财富,着力培育学校的精神文化

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精神。当先进的学校文化充溢于校园时,就会形成一种氛围,一种风气,即“文化场”。尽管它不可触摸,却是客观存在,浸润和渲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这往往是他人或社会评价学校的第一印象。培育学校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

1.植根——通过挖掘本校办学的优良传统,把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本校资源、生源实际相结合,提出最切合本校师生发展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并且阐述给全校教职员工,转化为全体师生追求的目标和行动指南,深深扎根于师生的心灵深处。

2.提神——就是从学校的历史荣誉、成功经验中,从本校师生展示出的高尚素质中,从学校环境的优质资源中,努力挖掘、提炼出最能引领师生发展,又被师生共同遵循和信奉的精神与信念,从而形成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3.树风——树立符合社会公德又具有本校特色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各校要在深入校情调研的基础上,对本校的“三风”进行修订与完善,使其更振奋人心,激励发展。

4.熏陶——学校领导要把学校精神通过宣讲,不断树立体现学校精神的事情和人物,使其发扬光大,蔚然成风。学校要以激励先进为主要策略,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弘扬教育环节、教育细节、教育过程中充满学校精神的人和事。

(二)以务实和创新的精神推进课程改革,着力培育学校的课程文化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的整合,是德育课程、学科课程、艺体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统一,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全部空间。

课程文化的特性包括开放性、选择性和综合性,即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开放。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师的选择、必修课不同层次、拓展型选修科目、模块的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活动课程的选择。今后还将包括考试科目、层次和试题的选择,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当前,培育课程文化,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务实、创新地推进课程改革。

1.聚焦高效课堂,推进有效教学,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文化。通过示范课的引领和常态课的优化,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教师以智慧与活力进行个人备课、参与集体备课,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创造引发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方式,落实课程目标的要求。各校都要支持和鼓励教师追求实施新课程的多种教学风格,逐步构建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文化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2.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现代课程体系。只按规定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不能形成课程文化。各校要结合生源、师资等资源优势,进行更科学、更有效能的组合,使各类课程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整体功能。各校要在课时的长短、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1121”工程及阳光体育活动等方面大胆自主设计,从而充分体现本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

3.从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开发校本课程。课程开发权的实际拥有使学校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也为体现本校课程文化创造了最佳条件。开发校本课程要充分体现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学生的需要,充分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学校文化构建的角度,使学校的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环境,经过文化选择、提炼,整合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今年,各高中校,特别是示范高中都要开发出本校的校本课程,并力争进入全市选修课的“空中课堂”,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促进选修课程模块化,社团活动目标化和德育活动系列化。

4.创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学校课程评价和教育质量的追踪监查。中小学、幼儿园都要加强学生成长记录的研究,在记录内容和记录方式上创造各自的经验。要认真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公开、公正评价的实践探索,使其真正发挥促进发展的功能。各校不仅要有优秀课的标准,还要研究“常态课”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及选修课、活动课程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5.把校本教研办成培育学校文化的阵地。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就是理解和贯彻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过程,是学校外显与内在交融的课程文化。主要任务:一是把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落实于教育教学实践;二是通过对教育行为的研究与反思积累课程改革经验,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三是拓展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的效益。各校都要纠正校本教研活动“走过场”的现象,使之成为教师能实用,学生得实惠的培育、传播学校文化的阵地。

(三)实行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管理,着力培育学校的制度文化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各校都要建立起制度、管理和文化融合的管理体系。一是在制度建设和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突出对师生主体的尊重和关注;二是在管理中体现文化化人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策略,用学校精神引导人,用科学制度规范人,用发展性评价激励人;三是把依法治校,遵章办学转变为师生发展的需求,引导师生主动参与管理,坚持校务公开;四是创新学校管理机制,不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人事分配制度、督导评价制度的改革;五是完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优化过程中追求教育质量,形成责权分明的岗位责任制和问责制;六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学校管理,推进管理的公正公平,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参与下的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应致力于三个方面工作:

1.提升制度的文本水平,使各项制度科学、合理,体现人文关怀,突出正面激励并能在动态中不断与时俱进。各中小学、幼儿园要结合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逐项逐条的进行研究,是否体现“以人为本”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是否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摒弃那些过时的、抄袭的、雷同的、没有人文关怀的条款,使其更全面、更合理、更简约、更行之有效。

2.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和激励功能。有制度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执行制度。一旦建立,就要下大力气认真执行,不仅要落实“是否做”的条款,更要落实“做得如何”的条款,而且应该成为过程管理和质量督查的重点。

3.实现制度的价值取向。通过执行制度教育人、激励人,使制度的刚性和文化的柔性完美结合,真正体现“制度无情,操作有情”的情感管理,使广大师生更加自愿、自立和自觉。

(四)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现代化标准,着力培育学校的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也称物质文化,主要指学校硬件建设体现的育人功能。学校的自然生态环境呈现给外界的应该是净化、绿化、美化和教化的高度统一,任何一“化”的缺失都不能体现学校的环境文化。

净化——是对学校环境的基本要求,即学校内外、班级内外,过道、走廊、墙壁、食堂、厕所等所到之处的每个角落都应是干净整洁的,并能长期保持。

绿化——是从生态环境上对生命的追求,给师生清新宜人、生机勃勃的感觉,不仅尽量植树和开发绿地,还要组织师生种植各种花卉装点校园。

美化——是指学校操场、楼道、教室、庭院有清新的空气、恬静的陈设、雅致的陈列,激发师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教化——是环境文化的最高层次,即校园布置的每一个空间,陈设的每一件物品都能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既能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又能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给学生以人文熏陶。

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形式,又是学校精神的物质载体。各校都要精心设计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和设施,千方百计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和积极暗示,将其打造成特殊的“文化场”,使全校师生认同学校文化,共享学校文化。

当前,天津市正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的建设,各校都要以此为契机,逐条对照,认真落实。要突出抓好三个项目:一是提升校舍安全水平和教育功能;二是依据新课改要求,完成教学仪器的达标工作;三是保质保量地实施学校图书馆的图书配送工程,确保达到市颁标准。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步伐,促进区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实施策略

学校文化建设是基于各校校情的,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模式,但从先进学校文化形成的一般规律和优质教育的特点看,各中小学幼儿园应实施以下策略:

(一)“文化自觉”策略。学校文化与区重点推进的课程改革、习惯养成教育、“1121”工程、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布局调整五个领域的工作并不在一个层面上,而是蕴藏在这些工作中,并从这些工作的过程与成果中提炼出的结晶。因此,培育学校文化关键是学校领导并引导全校师生具有“文化自觉”的强烈意识。

“文化自觉”就要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1)把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并转化为师生的行动;(2)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积极性,使工作不仅是“领导的要求”,更是“内心的需要”;(3)在各项工作推进中重视对学校传统和已有经验的扬弃、整合和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实践创新;(4)在工作实施中始终把握精神激励、情境创设、行动到位、机制保证和发展性评价的基本思路;(5)学校各项工作都要重视科学记录(有数据、有典型)、总结反思和提炼升华。在这种“文化自觉”的引领下,必然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同时,又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二)主体参与策略。学校文化不是校长或领导班子等少数人“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全校师生共同创造、共同认可和共同享用的。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校长则是学校文化的旗帜。

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作为主人,参加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一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化”人的意识。使教师成为不仅有知识,更有文化的人,学生成为不仅学知识,更要学文化的人;二要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强化每一个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形成强大的“文化场”和“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觉局面。三要引导和组织师生经常思考、积累、提升教和学的经验,养成“教后要反思,学后要善思”的习惯,经常交流,诱发悟性,这是学校文化的滋生地。四要集思广义研究和提炼学校文化,以课题或项目的方式,组成专门小组研究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三风”建设、课改模式、办学特色等专题,使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成为提高干部教师专业素质和育人水平的过程。

(三)科研引领策略。学校文化建设是以学习与科研为基础的。学校领导集体和教师队伍首先要成为学习型组织。通过学习和课题研究、校本研修掌握最前沿、最先进的教育思想,从而提升学校精神、办学品位和办学风格。各校要立足学校发展,着力解决课程改革进程中实际问题,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加强对影响和阻碍学校发展问题的研究,切实增强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开展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应用,各校要加强科研的管理与交流,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的应用成果,植入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区教育局拟于今年召开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以开展校本研修,增强实效性为重点推动教育科研工作。

(四)特色兴校策略。真正的学校文化是“基于学校”的,必须是有学校特色的。每所学校都要重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办学特色,把构建办学特色作为培育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选择和定位办学特色可以从以下8个角度思考:

1.从学校历史和传统中提取有价值、有特色的因素,经过提炼和升华,形成办学特色。

2.分析、聚焦学校已有的优势,提升、扩展为学校的特色。

3.将优秀教师以及特长显著教师的成果迁移,扩大办学特色。

4.借鉴学校实践中先进的教育理念或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办学特色。

5.在学校已有的“特殊性”基础上,发展办学特色。

6.将学校的办学思想或校长的治学方略转化为独特的办学特色。

7.将课程改革中有特点的教育模式、教育风格或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引申拓展为办学特色。

8.将本校艺术、体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课外活动的亮点或成就发展为办学特色。

创办学校特色要坚持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要有大视野、长谋划,切实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普及与提高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五)展示交流策略。充分、及时的学校文化交流展示活动是培植学校文化的重要途径。展示交流,一方面是校内师生在各个领域的比赛、展览、互访等活动,尤其是特色项目,需要通过校内展示被师生接受,另一方面是校际之间的交流,可以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也可以是学校主动邀请同类学校参加的展示活动。为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区教育局拟于今年10月份组织一次各校都参加的学校文化自主展示交流活动,展示的主题与项目由学校确定,形式与流程也由学校安排,届时校长要脱稿阐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和学校文化培育的情况。同时高水平组织好“祝福祖国”建国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展示活动以及校园文化体育艺术节,充分展示各校文化建设成果。

四、工作要求

(一)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增强学校文化建设自觉性和积极性。为了增强“文化自觉”性,各校要组织干部、教师学习年暑期校长研讨班主报告《大力培育学校文化,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区教育局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实施意见”,有关专家的报告和报刊文章,从而提高对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理论的认识,增强培育学校文化的自觉性。

(二)精心组织,在做好各项工作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学校文化来自全校师生在教育实践中的积累与升华,因此,在优质学校建设中,要创造性地做好课程改革、习惯养成教育、1121工程、干部教师专业发展和校园现代化建设。各校要参照“实施方案”的内容和策略,发动师生主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制定出学校文化建设年的实施方案,于3月底前分别报送中、小、幼教科。

(三)真抓实干,扎扎实实推进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要体现和落实于学校精神的凝聚力、课程改革的推动力、制度规范的执行力和校园环境的教育力。要把学校的育人标准和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的行动,在学校文化培育中,把方案变为课题或项目,由干部、教师承担,由班级或学科实验,从而实实在在地创造出学校文化建设成果。中、小教科和学前教育科要于上半年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主题下校进行一次普遍调研,督导室集中力量对示范性高中和市、区重点中学进行督查。

(四)加强领导,通力协作,切实将学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各校书记、校长要直接指挥、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并组成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班子,负责策划实施、课题与项目推进、资料积累和总结等工作。学校各部门都要在做好各自工作的同时,重视和发挥精神、风气、制度、环境因素的作用,积累和创生经验,为学校文化培育做出贡献。

学校文化建校可以极大的提高创办优质教育的水平和品位,各校都要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培育途径和实施方法,用先进的学校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全体师生精神的家园、学习的乐园和优美的花园,成为真正的人民满意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