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乡全民经济发展计划

时间:2022-05-23 10:29:00

区乡全民经济发展计划

“十二五”时期,是国务院支持全面推进海西建设的第一个五年、是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后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新城建设和人民生活“三个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更是建设“五大基地,一座新城”的攻坚时期。从区实际出发,科学编制和实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我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有效应对金融危机,较好地完成了规划的主要目标及任务,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期间,我区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3亿元,比年增长4.3倍,年均增幅39.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8:79:17.2,确立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4万元,比年增长3.5倍,年均增幅35.5%;全区工业总产值658.4亿元,比年增长9.2倍,年均增幅59.2%;地面财政总收入15.1亿元,比年增长5.9倍,年均增幅45.9%;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四年超过百亿元,五年累计达502亿元。

(二)城市建设快速推进

期间,我区坚持工业化、城市化两化并进,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双轮驱动,火炬()产业区和工业园区不断拓展,隧道、大道、大桥等桥、隧、路陆续建成通车,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区域路网骨架,电力、供水、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主要市政配套工程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文教园区初具规模,论坛会址、大校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建设,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工业集中区、文教区、新城起步区为主体,“东拓西展南接”的城区总体框架。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交通难、住房难、就学难、就医难的破解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失地失海农渔民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扶贫济困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实施本地人员就业社保差额补贴等举措,切实为农民减轻了负担。生态环境建设持续进步,节能减排取得一定成效。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文明城区顺利通过验收。

(四)对外交流合作深入开展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友达、冠捷、宸鸿等一批台资龙头企业入驻。对台小额贸易市场年接待人数突破180万人次,五年累计交易额达20亿元。文化和民间交流全面开展,成功举办世界金门日大会和第八届世界联谊会(大会)。吕塘戏校、象棋代表队、宋江阵剧组等多次赴东南亚、台湾、金门演出交流。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将继续加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不可避免,这将为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提供重要契机。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且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以及国家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为加快经济转型与升级创造了条件。

从两岸关系看,ECFA成功签署并生效实施,标志两岸步入和平发展的新轨道,两岸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交流更加直接,文化、体育、艺术和教育等人文要素交往更加密切,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省加快建设西岸经济区,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深化落实,区域经济合作正向纵深推进。

从市情看,国家赋予更多先行先试政策,包括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推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市将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都将为区未来发展提供有利平台。

从自身来看,随着隧道的开通、高铁的通车以及国际机场的启动建设,区的对外连接网络将更加丰富便捷。还拥有可以承接重大产业项目转移落地的空间,以及岸线、山水和海岛等有待开发的丰厚自然资源。

“十二五”期间,区虽然总体上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各区之间乃至兄弟省市之间资源、人才、市场等要素竞争日益加剧,可用于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仍然有限等,将成为制约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特别是经济实力还不强,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社会保障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等,还有待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解决。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省委关于建设西岸经济区、市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新跨越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双轮驱动”和“两化并进”的思路,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自主创新,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标,努力实现产业发展、新城建设和人民生活“三个新跨越”。

为顺利实现“十二五”期间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必须首先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始终突出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是我区现阶段发展特征的内在要求,要立足区情,明晰加快发展对的重要意义,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要抢抓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全面提速提效,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要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优惠和特殊政策,从产业入手,从项目抓起,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新城建设快速迈上新台阶。

(二)始终突出转型发展

结合实际,坚持从调整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生产要素结构入手,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节约资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配合国家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和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积极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推进重点产业集群和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培育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

(三)始终突出创新发展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再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激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建自主品牌,培育名牌产品。开展区校、院地同发展工程,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

(四)始终突出绿色发展

严把产业政策、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增长。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加大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引进及应用,努力将新城建设成为“低碳城市,绿色家园”的典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始终突出统筹发展

努力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均衡发展,既要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又要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全力推进新城建设的同时,加快对旧城旧村的规划整治与改造,努力建设东部宜工、宜商、宜游、宜居的生产生活综合环境。

(六)始终突出和谐发展

“惠及民生促和谐”始终是区着力解决与关心的工作,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民生为大、民生为先”,逐步实现覆盖全民、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城乡利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切实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要将区打造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港口物流基地、海西对台交流交往基地、高级技术人才教育和文化发展基地、高优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基地、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新城,即“五大基地,一座新城”。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与年比,下同)、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二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一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翻一番。

(一)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经济综合实力稳步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到2015年,争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600亿元,年均增长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台湾年水平;工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亿元,年均增长15%;地面财政总收入45亿元,年均增长2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2亿元,年均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4亿元(不含火炬)。

(二)创新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果,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确保科技三项经费支出符合法定增长,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5%,高科技专业化人才队伍明显壮大;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的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有所提高,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外交流合作日益紧密,对台(金)先行先试工作有效开展。

(三)城市建设品位大幅提升

新城框架基本形成,旧城旧村改造顺利实施,打造一流城市形象和宜居城市综合体。到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000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75%,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市政公用配套体系相对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效益。

(四)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健全财政教育经费增长长效机制,保证义务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5%,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9万人,全区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住环境和住房质量明显改善,社会公正和公共安全良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绿色工程全面实施,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到201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及建成区城市绿地率均达到省、市要求水平;工业和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农村环境质量彻底改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降低,完成国家、省、市下达任务。

第三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实施“优一强二壮三”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农业提效,工业提质、服务业提速;努力在结构调整中壮大支柱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坚持制造业与服务业相配套,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坚持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相依托,坚持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质量管理和项目带动相结合,积极引导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提升,实现产业发展新跨越。

一、做强做大先进制造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工业园区载体建设,全力支持火炬()产业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加速巷北、银鹭、市头、巷南、内厝等片区的开发建设,完善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对接市“百亿元产值企业培育计划”,着力推动区“百十亿”产业工程。根据产业布局选商选资,积极引进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项目,加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招商,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

光电产业:加快金财液晶面板、天马TFT、宸鸿科技等项目建设步伐,围绕友达光电等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展开产业集群招商,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大、关联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光电项目。

推动产业链延伸并逐步向高端领域发展,重点引进面板生产线及上游玻璃等配套产业。大力提升半导体发光二级管(LED)衬底、外延、芯片、封装等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着力引导太阳能光伏电池或组件向聚光型、高倍率、长寿命发展。重点发展节能灯灯管、荧光粉等配套项目,与市半导体照明产业相结合,发展汽车照明、城市路灯照明、室内装饰灯等应用产品。

做强做大光电产业规模,打造年产值千亿元的光电产业链,建设部级光电显示产业集群,打造海西最大光电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以“冠捷工业园区”为龙头,加快建设麦克奥迪电子、永红电子等项目,积极引进以电视显示组件、电视机、计算机及设备、数码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为主的电子设备制造业,力争形成年产值达1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电力电工产业:加快建设ABB开关、智能达电控、许继高压开关、ABB振威电器设备等项目,配套发展高精密仪器仪表、电线电缆、特殊线缆等成套电工专用设备制造业,力争形成年产值达100亿元电力电工产业集群。

轻纺制造业:以兴立工业、泓信纤维、宇禄纺织、雄进纤维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建设泓信皮革、聚隆纤维、与狼共舞服装、宝格丽服饰二期等项目,力争形成年产值达100亿元的轻工纺织产业集群。

食品加工业:以银鹭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罐头饮料制造业,依托欣美包装等配套产业形成罐头饮料产业链。以如意集团为龙头,加快发展蔬菜水果加工业,形成农产品加工出口优势产业。以源水为龙头,积极推动水产品加工业向海洋生物新兴产业转型。以兴盛食品为龙头,促进面制品行业改造升级,支持传统副食品加工企业塑造品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打造年产值达100亿元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同时,充分利用大学入驻的契机,创新发展我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纳米技术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培植壮大服务业作为提高城市化水平的突破口,建立服务业支撑体系,提高服务业产业集中度,全面提升服务业竞争力,打造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一)繁荣商贸服务业

推动现有商业业态升级改造,把培育新商圈作为着力点。加快建设()汽车交易市场和二级汽车赛道,聚集国内外品牌汽车专卖店,形成独具特色的汽车交易市场和集散地。继续推进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改扩建工程,使之成为与金门、台湾物流对接平台,服务于大陆台资企业生产与台商生活需求的物资、商品配送中心。依托巷北贡香城和各种展会平台,深化国内市场、拓展海外市场,引导贡香企业走规范发展、规模经营之路。规划建设商务集中区,引进大的百货公司和商场卖场,形成商家群聚效应。提高马巷古镇的商贸地位,加快南街商业街、汇景新城商业中心、“大一条街”等新兴商圈发展,使之逐步形成专业市场、专卖店、品牌店和特色街区。继续落实“家电下乡”政策,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展“购物放心”、“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优化商贸服务环境。

(二)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充分挖掘林、山、海等自然生态资源和地方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人文历史资源,精心培育和推出一批以生态海岛、山地运动、民俗宗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创建特色旅游品牌。

丰富海岛旅游文化。以“英雄三岛”为依托,提升战地观光园的建设层次和经营管理水平,深入挖掘战地文化,做精做透战地旅游产品,争创AAAA级旅游景区;在保持渔村原生态基础上,将小嶝岛的“渔家乐”打造为海西最具特色的海岛渔村休闲精品;加快鳄鱼屿开发步伐,建设国际交流及旅游度假休闲岛。

培育特色体育休闲游。以东坑湾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开发游艇产品,将游艇产业发展成为旅游业的黄金产业。在百公里纵走挑战赛基础上建设一条富有南文化特色的纵走旅游线路,加快洪山旅游汽车赛道、奥体中心古宅大峡谷运动休闲基地和大帽山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通过举办攀岩赛、高尔夫球赛等赛事活动吸引台湾、东南亚等外地游客,打造海西山海地户外运动胜地。

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区。以南传统戏曲文化底蕴为基础,推动台戏曲大观园、香山影视文化基地的建设;以展示台“五缘”文化为主题,以传统修学、民俗度假、文化艺术、生态休疗旅游产业和高档住宅为核心开发模式,建设台五缘文化艺术园;深挖历史文化底蕴,结合香山岩寺、观音寺、池王爷等具有台联系背景的宗教旅游景点,建设香山民俗宗教文化园。大力弘扬华侨祖地文化,规划建设“中山华侨公园”,发展根亲文化旅游。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全面推行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优化旅游服务环境,推动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重点加强景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道路及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大力推进港口物流业

完成南部港区散杂货泊位及其配套建设,发展大型散杂货物流,在码头后方规划建设集仓储、运输、展示、结算和金融担保为一体的物流园,建设火炬B型物流园区二期,发展保税物流。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海大道的便捷连通以及区内日益完善的交通路网优势,不断推进陆路运输业的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航运业,利用便捷的水路交通以及良好的地缘优势发展壮大海洋运输业,建设海西航运实验区。配合国际机场的建设,积极规划布局航空物流园。

(四)稳健发展房地产业

围绕新城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准确把握市场动态,推进房地产业稳健发展。加快已出让地块的开发建设,引导特房、首开、万科、联合住总(东区)、俊和信等项目有序开发与营销,促进的人气聚集。加快推进南部新城和新店、马巷旧城改造等项目的土地收储开发,适时推出挂牌出让,重点引进央企等具有强劲实力的开发商入驻。逐步完善公园、学校、医院、大型商业项目等配套设施,提升居住小区的吸引力和服务水平。

(五)加速其他服务业发展

鼓励扶持金融保险业发展,吸引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法人机构在设点,支持民生村镇银行发展。培育信息、中介、咨询、法律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等新兴行业。扶持交通、邮政、电信、商业、旅游、医疗卫生等服务行业。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利用特色民俗文化,打造品牌文化产业集聚区,推动文化、旅游、演艺、休闲等相关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提高区文化产业竞争能力。

三、发展都市型农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为依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力改造、升级传统农业,重点发展新圩、内厝休闲观光农业,探索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

(一)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特色经济,大力发展胡萝卜、紫菜、大蒜等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强的产品。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无公害蔬菜、应时鲜果、花卉苗木、特种养殖等设施农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生态观光农业发展。

(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模式,不断拓展“两头在、中间在外”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强化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打造“三宝九品百味”等农产品品牌。扶持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创建全国一流的种子种苗基地,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建设和完善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物流中心。

(三)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

充分利用、琼头、欧厝、等渔港,将其打造为一个集休闲渔业、渔港餐饮业、台轮停泊、中小渔船靠泊、补给为一体的综合性渔港。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完成海域退养,发展健康养殖和虾种苗业。利用丰富的渔业资源,进一步推动远洋捕捞业、休闲垂钓等发展。

第二节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生态型滨海新城

按照岛内外一体化战略要求,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为原则,按照“连点成带、连带成片、连片成区”的思路,“东拓西展南接”,努力把建设成南金三角都市核心区的重要组团,实现新城建设新跨越。

一、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城

以国际化理念,全方位推进南部新城建设,打造一流的城市品位和形象。适时合理布局科技馆、图书馆、体育中心、医院、公共教育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逐步推出高品质商住地块,建设一批片区标志性建筑,增强城市功能,承接岛内城市功能和人口分流。加快推进新店旧城改造、马巷旧城片区综合开发建设,推动航空城规划建设。

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捷、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宜居城市综合体的建设要求,加快新圩等小城镇建设。发挥小城镇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载体作用,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有机结合,促进小城镇向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

二、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一)完善交通体系

进一步打通对外通道。开工建设大桥、八一大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向东延伸海大道至鸿渐山,完成国道324复线及南路扩建工程。完善南部港区散装货泊位功能,推动集装箱泊位建设。加快建设国际机场。

进一步完善区内主干路网及支路。打通东路、内路东段等断头路以及大道、滨海东大道、西路、洪钟大道等城市交通干道。加快新城区内的支路建设;完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加速山、山旅游景区道路改造工程。

加快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市级客运枢纽和客运枢纽站、友达客运站、舫阳客运站、新圩客运站的建设;建设客运中心和新店等一批公交场站,实现农村公交候车亭全覆盖。

(二)加强市政设施配套

加大城市供水输配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推进与本岛供水管网互通工程,力争实现“双环供水”。实施农村特别是沿海突出部分的38个村庄自来水管网改造。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新建澳头、新圩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站,实施污水处理厂扩建及配套污水管网工程,同步推进巷北、后林、西炉、文教区等污水提升泵站的建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管网改造工程,逐步完善、改造马巷、新店等旧城区污水管网,同步推进道路建设与新城区污水管网的铺设。

完善现代化垃圾处理体系,完善垃圾管理,推进东部固废处理中心项目;进一步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建设南部大型垃圾中转站,增加各乡镇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加快清洁楼、垃圾临时转运站建设,逐步开展垃圾分类回收,进一步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大力推进园林绿化建设,有计划的对区府大道、南路、大道等重点路段进行绿化改造。建成香山公园、后山岩公园、张埭桥公园等重大绿化项目;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改造力度,全面实施“绿包村”工程。大力推进公共绿地、道路绿化防护林带建设。加快推动“四绿”工程建设,促进森林城市建设,逐步推进岛内外绿化一体化建设。

全面提高防空防灾设施管理水平,结合实际编制城乡消防规划,确保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城乡建设同步实施;建设防空防灾调度指挥中心;建设应急战备物资器材库,结合城市综合体建设一个两万平方米单建式大型平战结合工程;建设村级防灾减灾预警预报LED信息体系。建成九溪挡潮闸工程,完成全区小(二)型以上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消除三类坝病险水库,在完成海堤十年一遇防潮标准闭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海堤抵御台风、风暴潮及洪水标准。

配套完善电力、燃气、通讯设施,建设220kv、园变电站,保障南部港区及火炬()产业区、文教区、大校区、南部新城等重点片区的用电需求,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通电稳定性。加快推进LNG电厂二期建设,力促风力发电项目落地,结合道路建设及旧城改造,重点做好新建城区的燃气输配管网的建设,扩大管道燃气覆盖面,提高气化普及率,保障城乡居民用气需要。进一步加大公用电信网、专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资源的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形成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三网合一”的城市数字化平台。

三、提升城市建管水平

实行部门联动加强环境整治,加大对无照流动商贩和占道经营的查处力度,坚决拆除违章建筑。建设人行通道和过街天桥,优化红绿灯系统,规划建设一批公共停车场,重点加强对非机动车、摩托车的停放管理,推行文明行车和文明行走。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完成区级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保障城乡道路、水、电、消防、通信、广播电视等市政设施的巡查和维护。

第三节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建设创新型新区

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区,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大力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支持引入研发中心,建立创业园区,不断提高区自主创新水平。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制定落实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特殊政策,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一、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建立开放、流动、协调的知识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建立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在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发挥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功能,打造对台交流合作试验区。建立健全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充分利用“6·18”等展会平台,促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成果对接、技术转化、人才聚集。

二、用好科技三项经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和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创新科技投融资体系,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试验基地等,鼓励企业通过本土化研发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坚持公开透明、公正合理安排科技三项经费,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持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

三、发挥科技创新载体作用,做大产业创新平台

依托火炬()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及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建设一批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并拓展其功能,加强产学研合作,为及的百亿产业链和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项目,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深入实施高科技人才培育工程,优化人才结构,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领军型创业人才,引领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我区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推进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创新台金跨区域人才资源合作模式,建立“两岸三地”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创新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推进人才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强化落实人才服务保障,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第四节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

对台(金)交流合作前沿基地

抓住ECFA实施、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对台对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全方位开展台金交流与合作,构建海西对台交流合作前沿基地,打造两岸共同家园。

一、提高引资用资水平

依托“九·八投洽会”、“百商聚”等展会平台,做好外资引进工作,要深化对本地比较优势的认识,在落实上下功夫。推行一条龙、一站式管理,健全外商投资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机制,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注重扩大开放领域,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放开现代服务业投资领域,大力吸引外资发展物流、旅游、商贸、金融、中介服务等行业,积极推动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密切台金交流交往

继续深化两岸在教育、基层党际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推动金两地学校对流和校际合作,密切各镇(街)与台湾、金门特色乡镇的合作交往。利用人缘和地缘优势,发挥论坛的交流平台作用,积极推动两岸文化、体育交流交往,支持民间文艺、体育团体赴台赴金演出,举办两岸体育精品赛事。争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增加岛“海上看金门”航线,开发“两岸一日游”旅游线路。保护好、利用好金门县政府旧址等涉台文物古迹,热情接待台湾宗亲来寻根谒祖,促进两岸民众亲情大融合。

推动滚装码头实现与金门口岸客货运直航,争取试行与屿直接往来便利化措施,促进两岸资源、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创新口岸管理机制,积极探讨和大胆试行两岸贸易和人员往来自由管理办法,通过“金自由行”,做好做大“小三通”,为两岸人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往来服务。

三、扩大深化台经贸合作

紧紧抓住两岸实施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契机,创新平台、拓宽渠道,推进与台湾在平板显示、电力电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对接,促进两岸种子种苗业合作升级,推动建设两岸“生态农业创业园”,并通过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链。力促纳入台商投资区,主动承接台湾优势科技产业的转移,积极引进台湾企业到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研发中心和营运中心。全力支持对台商品小额交易市场改扩建工程,将打造成为海西对台商贸、旅游、会展的前沿平台。

四、建设对台交流合作综合试验区

积极争取更加灵活开放的先行先试政策,推动建设对台综合试验区。探索金合作新模式,争取设立-金门为两岸金融政策示范区,在率先实施离境退税和台币自由兑换政策;争取建立两岸共建共管合作区,广泛吸引台湾、金门同胞参与设计、规划与开发,积极建设两岸共同家园示范点。

第五节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完成九溪流域综合治理改造工程和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逐步建立有效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扩大节水灌溉面积,积极扶持工业企业中水回收,用于农业灌溉,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提升农业生产保障水平。完善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覆盖率,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成沿海突出部自来水网改造。

二、加速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统筹规划建设新农村,实现以城带乡,协调发展。开展空心村整治和宅基地整治试点,继续推进新村建设、旧村改造、老区山区村建设和文明生态村培育,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全面展开“绿包村”工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大支农贴补力度,落实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种类,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积极发展现代高优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推动生产与市场对接,带动农民增收。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的科技致富、市场竞争和自主发展能力。扶持退耕退养农渔民转产转业,落实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等政策,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和创业培训,拓宽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

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做好农村养老院、幼儿园、标准化卫生所规划建设,合理配置农村土地和资金要素。完善农民子女接受大学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实现高等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启动农村青年创业基金,通过培养青年创业培训基地,为农村青年提供“项目+技能+资金”的一条龙创业服务。建设和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广电传媒向农民涉农政策、公共服务、自然灾害等信息,利用语音电话互动平台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大力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帮助农民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第六节争创低碳示范城区,营造生态美好家园

围绕生态新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提升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建设低碳产业园区,提高能源效率和环境管理水平,开辟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一、树立低碳循环发展理念

将低碳理念融入新城的规划建设中,重点建设低碳产业园区,在工业园区、居住区、文教区推广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全面推广节能、环保、低碳和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扶植环保产业,促进社会节能降耗减排和单位产值碳排放量持续下降。引导、教育、提高全社会低碳生活意识,用实际行动倡导低碳健康生活方式,将节能环保理念落实到人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二、合理高效利用水土资源

积极开展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不断降低水耗,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做好土地利用的综合平衡,引导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规范用地指标,建立健全常态化管理机制,界定五年内城市发展用地范围;落实土地管理责任考评机制,强化部门执法责任和联动机制。

三、创建绿色生态型新区

启动全区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绿”工程建设,完善主干道绿地建设和山地公园建设,结合旧城区改造,合理布局建设社区公园。提升园林绿化的水平和档次,创建省级绿化模范城区。实施九溪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及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北部生态林区涵养保护,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坏。

四、强化环境污染防治整治工作

以净化城市环境空气、水污染防治、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为重点,同时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大对规模化养殖污染整治力度,解决农村地区脏、乱、差问题,配套建设农村排污系统,彻底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安全处置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为人民健康和环境安全提供保障。推进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减少污水直接排放,提高城市污水接入率和处理率,完善城乡环卫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宣传、加大环保投入和治理力度,落实环保责任制,严格监管,确保工业“三废”排放达标。

第七节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高

民生保障水平

以实现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合理配置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努力使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指数。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坚持“整体推进、促进公平、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方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将教育工作重点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教育经费投入向偏僻和薄弱地区倾斜,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基本均等,调整优化教育资源,推动中小学校新建和扩容。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逐步提高学前三年入园率;引进品牌学校,开拓合作办学新思路;着力打造优质高中,积极开展省示范高中和达标学校创建,争创省级“教育强区”;以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统筹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依托大学校区和文教园区的建设与配套,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经济主战场;建立健全特殊教育体系。

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按规划分批实施校安改造工程,根据城市规划,在新建城区配套高水平学校,根据人口变化情况,继续实施教育资源整合。

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合作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大从全国范围内引进教育人才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二、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深入挖掘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吕塘戏校、新圩女合唱团、南音、高甲戏、歌仔戏等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南文化艺术的影响力。大力培植农村民俗文化和社区文化,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组织全区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扩大群众参与面。加强基层群众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重点保护历史文化遗址,申报一批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发挥象棋、篮球等传统体育优势特色项目,并在周边地区及省内外产生良好影响。进一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面提高群众体育参与率。大力发展农村体育,重视老年人、残疾人体育活动。加快社会体育辅导员的培训工作,积极培养体育人才,推动单项体育协会成立,形成区、镇、村(居)三级组织网络。

加快完善三级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区文化馆、图书馆、文物陈列馆,综合体育馆、体育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游泳馆、体育公园及健身路径等建设工作。

三、完善医疗卫生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加强我区公共卫生工作,重视健康教育,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完善卫生监督机制体制,把食品安全、饮水卫生和职业卫生作为工作重点。

推进公立医院和卫生院的改革工作,突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完成同民医院改扩建项目,不断扩充医疗资源,早期新增编制床位200~300张,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争创三级医院。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乡村医生整体素质,整合村级医疗机构,探索镇、村卫生一体化建设。加大社区医疗投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促进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重点建设医院,支持莲花莲河医院的发展,推进若干专科医院落地建设,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探索建立高端医疗服务体系。

四、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政策整合,认真做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衔接工作,实现城乡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有机结合。加大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相关政策的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相结合制度的宣传力度,扩大参保覆盖面。

拓展就业渠道,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等失业人员转产就业;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实现创业带动就业;举办各类政府补助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

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体系,着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廉租房及人才房的建设,基本建立中、低收入家庭及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

五、加强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布设完善多要素气象自动化网站,加强突发性重大天气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建设新农村和新城镇公共气象服务、典型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和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系统,拓展生态气象环境监测、评价服务。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加大力度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推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提升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八节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构建文明

和谐新城区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和基层性生产管理,保障各阶层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一、重视人口计生工作

深化人口与计生综合改革,健全人口与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巩固国优成果。改善人口结构,维护人口安全,稳定低生育水平。强化宣传教育,树立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的文明观念。落实医改有关妇女疾病防治项目,提高婚检率。加强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强化村(居)班子抓人口计生工作的意识和责任,加强村(居)计生队伍建设,落实日常工作制度。

二、维护社会各阶层利益

努力实现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提高妇女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女性平等就业;推进老年事业发展,扎实做好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经费自然增长机制,落实拥军优属各项政策,做好拥军优属工作,争创双拥模范区;做好外来员工就业求职指导和权利维护工作,抓好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的政策协调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继续做好“乐家园”建设。积极筹建社会利中心,着力为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等提供专业化服务。

三、深入创建“平安”

全面启动“六五”普法和“法治”创建工作,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不断化解突出信访问题,依法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维护新区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的管理帮扶;大胆探索社区矫正工作,联手企业和辖区技师学院,千方百计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除后顾之忧。

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校舍、医院等建筑工程安全施工。开展危险化学品、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加大农产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快防汛、防台、抗旱、抗震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气象、地震、地质等灾害和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加强治安工作和基层法制建设,切实开展政法队伍下基层活动,积极服务民生。

四、全力打造“文明”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文化建设,努力开创城乡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一体化新局面,健全完善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城市环境卫生职能,积极推进环卫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总体水平,争创省级文明城区。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突出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倡导移风易俗,促进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建设,努力构建单位、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培育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并形成制度。开办面向社区弱势群体帮扶的“爱心超市”,建立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鼓励群众自发组织社区服务队、老年清洁队等团体,打造团结文明的社区环境。

五、完善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

抓好“镇改街”体制调整工作,推进“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机制改革,做好新增社区与原社区的融合与规划,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做好地名管理工作,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建设区殡仪服务站,继续深化殡葬管理体制改革。

第九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落实行政机构改革工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围绕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合作机制,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

一、转变政府职能,促进行政机构改革

构建与现代市场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政府体制,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优化财政体制机制,加大区对镇、街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镇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促进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督察督办机制改革,促进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立足民主决策和绩效管理,建立行政规范、公开透明、服务有效的行政工作机制。

二、推动经济领域改革,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优化结构和技术升级,健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引导机制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机制,创新服务业发展机制,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支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促进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积极引进中高级生产要素并向高新区内集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规模经济。

三、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本土企业转型发展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重点事业领域,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落实民营企业在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建立健全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机构或担保基金,建立面向民营企业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工商联组织建设,努力使区级工商联组织及各项工作与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大力发展各行各业的同业协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维护公平竞争。

四、加强市场管理,推动“质量立区”

打击商业欺诈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对从事不正当竞争,严重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加强质量管理,将“质量立区”活动与建立政府质量责任制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结合,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保障、质量监督、质量服务的机制与体系,促进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四章空间布局

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四高标准”要求,着眼于建设“五大基地、一座新城”发展目标,加速推进新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构建“一环四片八组团”的城乡一体化空间格局,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完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一环

以滨海东大道和八一大道的建设连通,形成环形发展区域带。重点发展滨海旅游、湾区经济、游艇经济及休闲观光业。

四片

分为北部、中部、中南部和南部四大片区,高速铁路以北区域为北部片区,高速铁路以南海大道以北为中部片区,海大道以南南路以北为中南部片区,南路以南为南部片区。

八组团

一组团:北部片区东路以西为工业小城镇组团。功能定位为食品加工基地、现代工业集中区。依托银鹭集团,发展壮大食品产业集群;积极拓展工业园区银鹭片区,培育百亿“高科技园区”。

二组团:北部片区东路以东为生态循环圈组团。功能定位为都市型农业,生态和循环经济发展区。以休闲观光为主的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区域为新圩的东部和内厝镇。重点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建设东部固废中心,实施城镇绿化工程,形成城镇生态屏障区。

三组团:中部片区西部为火炬()产业园区组团。功能定位为光电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友达光电、冠捷科技、深天马、金财液晶面板等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光电产业链,重点发展平板显示、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

四组团:中部片区东部为马巷-内厝和巷北产业园区组团。功能定位为光电产业、传统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内厝片区重点建成光电产业园,市头片区与火炬()产业区连成一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巷北工业园区,集中轻纺、贡香等传统产业,并依托洪山汽车赛道,发展汽车交易和服务市场,配套生活居住和商贸服务区。

五组团:中南部片区大道以西为低碳示范区组团。功能定位为低碳产业园区、城市预留用地。建设低碳研究所及配套产业园,利用新技术、新能源重点发展节能减排产业;规划城市预留用地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六组团:中南部片区大道以东为文教生活区组团。功能定位为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综合型生活服务区。推动文教园区洪前片区、大校区及配套项目建设,重点改造2.78平方公里的新店旧城片区。

七组团:南部片区西部为新城核心区组团。功能定位为行政办公区、商住区、城市综合体。规划9.5平方公里,建设区行政中心、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区及总部商务办公区,发展商务酒店、高档住宅及高端配套服务产业,布局建设万人体育馆、文化艺术中心、市民中心公园等公建配套项目。

八组团:南部片区东部为岛组团。功能定位为对台先行试验区、空港物流、商贸旅游。重点建设国际机场、论坛会址项目、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争取建立两岸共建共管合作区,打造两岸共同家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第五章保障措施与组织实施

本规划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举全区之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

积极宣传落实各项国家政策。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配合信贷、土地、环保、科技等政策,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扶持,引导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

争取建立地方引导资金。整合政府投资资金和政府扶持资金,优化投资结构,改进投资方式,建立与规划任务相匹配的政府投资形成机制,确保重大工程和项目有效实施。政府投资重点投向民生和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和农业农村等领域。

加强政策监管和实施效果跟踪。严把政府审批关,不符合国家政策和本区产业导向的企业严禁进入本区。对本区出台的政策措施加强跟踪,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对政策作出适时调整。

二、深化项目带动

强化项目策划生成。健全完善项目储备库制度,建立项目策划、生成、培育机制,每年策划生成一批民生工程项目、一批产业性项目和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为规划的实施提供项目支撑。

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创新政府财政性资金使用方式,集中财力保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

加强项目管理。继续推行并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提高投资效益。完善项目的专家咨询和评估论证制,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分级管理责任。试行重大项目稽查和审计制度,加强项目运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协调服务。

三、明确实施责任

强化责任分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做好《纲要》的组织实施,严格制定实施方案,把规划思路、内容和主要指标分解成年度工作计划、专项规划,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全区上下、各套班子、各镇街、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协调一致、密切配合,高效运作,真正形成推动跨越发展的系统优势和整体效应,推动本规划的顺利实施。

加大规划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十二五”规划的宣传,让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深入人心,营造社会各界认知规划、监督规划实施的氛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对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采取公示和听证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健全规划咨询制度,扩大专家队伍,完善咨询方式,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努力实现规划目标。

完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在现行各类考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

加强监测评估。在《纲要》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注意及时发现和解决好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纲要》的执行情况,及时向区委、区人大汇报,向政协及各派通报。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要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提交区人大常委会审议。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或出现其它不可预见的因素,使规划目标无法实现时,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调整和修正,报请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