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粮食生产工作计划

时间:2022-07-09 10:46:00

农业粮食生产工作计划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市九次党代会及“9.29”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为动力,按照“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工作指导的转变,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认真解决民生问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

(一)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2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554.3亿元,增长15.7%,连续多年保持了较快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市实现地域财政收入758.63亿元,增长23.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7.02亿元,增长22.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5%,提高0.27个百分点。工业效益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30.3亿元,增长17.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11.2亿元,增长23.4%;利税332.3亿元,增长27.9%。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等约束性指标进一步呈下降趋势。市场物价稳中趋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9%。

(二)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例为5.89∶45.53∶48.58。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205家,比去年初增加10家,全市53%以上的农户纳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范围。粮经比例调整为70.5∶29.5。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999.4亿元,增长1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1%。支柱产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列入“*”规划重点发展的冶金钢铁、交通装备、电子信息、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均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51.2亿元,增长3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5.38%,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41亿元,增长17.5%,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幅1.8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为43.8%,提高0.6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1.7亿元,增长23.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43.3亿元,增长36.1%;第二产业投资395.1亿元,增长10.4%,其中工业投资386.7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投资713.3亿元,增长30.8%。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3.8∶34.3∶61.9。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引进市外投资619.8亿元,增长10.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3.8%。

(四)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357.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1%。围绕筹办第*全运会,一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项目加快推进。奥体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中心主体已基本完成,大明湖综合整治扩建工程开工建设,腊山新客站片区完成规划。北园大街高架路竣工通车,济菏、济莱高速*段竣工通车,胶济铁路客运专用线工程开工建设。房地产开发稳步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93.2亿元,增长20.7%,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98.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28.4万平方米。

(五)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62.18亿美元,增长41.7%。其中出口34.35亿美元,增长40.8%。经济外向度达到18.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6亿美元,增长39%。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拓展。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47亿美元,增长80%。承建的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印度贾苏古达电站、巴西电站等大项目进展顺利。境外投资增长势头较好,新设境外投资企业19家,在境外设立服务企业、网上购物营销公司、离岸公司等新兴投资方式相继涌现,境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

(六)社会民生继续得到改善。社会就业进一步扩大,全年城镇安置就业再就业13.3万人次,其中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3545户4927人。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4.5万人,比去年初增加近1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0.1万人,增加17.5万人。卫生事业取得新发展,被列入国务院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9%,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76.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展顺利,发祥巷片区拆迁完成,经一路两侧、馆驿街、振兴街等片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经济适用房完成17万平方米,提供经济适用房1000套以上;累计资助住房困难家庭7000户(次)以上,提供实物配租住房161套。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8005.1元,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0.1元,增长15%。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综合实力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经济发展后劲不强的矛盾仍较突出;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协调,欠发达地区发展活力不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还不够到位;城市安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业抗灾能力仍然较弱;社会事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改善民生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20*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九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年,是“*”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迎接*全运会的攻坚年。安排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今年的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国际间的产业转移、跨国并购和投资、贸易规模将继续扩大,世界经济保持增长的基本趋势不会有大的改变。从国内环境看,国家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确定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投资的重点放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社会事业等领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将更加稳固。在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的同时,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服务经济加快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从我市实际看,全市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将为全市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省会城市的发展优势将会得到进一步发挥。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迎接全运会,涉及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领域的一大批建设项目将陆续展开,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更加牢固。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看到还有不少制约因素:一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困难和矛盾短期内难以完全克服,还会产生后续影响。二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对我市的外贸出口和对外投资会产生一定影响。三是我市重工业比重偏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节能减排将对部分行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影响。四是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加快欠发达县区的发展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五是思想观念、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为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在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安排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生产总值可比增长12%,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增长3%、12%和13.5%。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出口增长14%,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提升。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5.3∶45.1∶49.6。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3.9∶31.5∶64.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5%,提高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8.4%,提高3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明显改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6%。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15%,提高0.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安置就业再就业1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3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3.62%,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85%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6%。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仍然作为约束性指标并分解下达。

三、20*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部署,在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围绕增强全市经济核心竞争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力争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在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同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办好9家部级、37家省级和10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瞄准国际国内本行业先进水平,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提升研发水平,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搞好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我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继续加强我市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完善“政企产学研金”发展模式,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推动重点行业的调整重组,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工业、高技术高加工度制造业。重点支持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新兴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重点支持浪潮产业园和科技园的续建,加快中兴*手机配套化及软件测试生产、同欣电子半导体项目、齐鲁制药神经修复剂、福瑞达生物制药技改等项目建设。着力推进汽车制造、数控机床、电站锅炉等产品的技术提升,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例。用好国家信息通讯国际创新园、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三块牌子,实行政策、资金、人才集中扶持政策,使之尽快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二)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围绕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省会城市比较优势,力争在优化经济结构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全面落实《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配套发展、融合发展、互动发展。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国内外各类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和研发、中介机构在我市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积极推进村镇银行建设。强化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三大载体”建设,集中培植7个重点服务业区(市)(包括六区和章丘市),泉城路商业街、盖家沟物流等5个重点服务业园区和*商行、中创软件等27个重点服务业企业,争取走出一条以集约化园区为依托、大企业为支撑、特色优势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新路子。高度重视、认真抓好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强农资、农技、农机等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体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服务经济快速发展。适应国家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的宏观政策,认真清理不适应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障碍,引导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规模。抓住国家投资结构调整的有利机遇,抓好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今年重点加快迎接全运会和恒隆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尽快投产见效。二是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力争冶金钢铁、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化化纤、食品药品等六大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占全市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全面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在抓好现有大企业规模膨胀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的工业大项目,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项目,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围绕做大做强六大产业集群,重点抓好重汽工业园、吉利汽车、青年汽车、机车工厂迁建、力诺集团300兆瓦光伏发电、华光电子、青岛啤酒等一批大项目建设。抓紧编制和完善重大产业链发展规划并加快实施,为工业发展积累后劲。三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努力消除市场准入障碍,鼓励引导民营经济以投资、参股、控股等形式,进入竞争性领域,凡允许外资进入的,全面对民营经济放开。研究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突出问题,促进其快速发展。四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加快连接县域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为本地产业发展和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研究实施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人才队伍建设、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快车道。

(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十、百、千”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品牌的扶持,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抓好现有11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的同时,再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进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行列。坚持龙头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三位一体的思路,力争纳入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54万户,比去年增长3.4%。二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抓好国家优质粮食基地建设,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蔬菜、林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规模,力争蔬菜、林果、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30.6%、5.9%和35.4%。针对去年猪肉等副食品供应偏紧、价格上涨过快的情况,大力抓好生猪等副食品生产,扩大供应能力。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和无害化,建立完善规范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疫病防治体系、检验监测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200万亩,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达到300个,比去年增加16个。四是持续推进农民增收、生态富民、医疗惠民等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计划新发展农村民用沼气4万户,建设32处大中型联户沼气工程;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32万人,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5%,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继续抓好村村通公路工程,搞好维护保养;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3万亩,其中重点区域荒山绿化3万亩,实现退耕还林(果)2万亩。五是启动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前期工作。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在黄河以北青银高速以南大桥、桑梓店、崔寨三镇建立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六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东联供水、大站水库扩容等续建项目,开工建设垛庄水库除险加固、商河清源湖、济阳澄波湖等平原水库、邢家渡、胡家岸引黄灌区节水改造等项目,完成30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和一批小流域治理项目。进一步提高气象、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水平,加强抗旱防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大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特别是迎接2009年全运会的实际,今年全市投资的重点是城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等,要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安排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0亿元,增长2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53亿元,占3.9%,增长22%;第二产业435亿元,占31.5%,增长10%;第三产业892亿元,占64.6%,增长25%。一是继续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节能降耗等领域投资力度,推动投资结构上层次、上水平。安排城建投资600亿元,增长68%;社会事业投资160亿元,增长25%。二是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对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认真落实项目责任制,明确任务、明确目标、明确责任,加快形成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三是全方位抓好资金筹措。加快推进市场化融资,努力扩大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确保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计划引进市外投资720亿元,增长16%,占全社会投资的52%。

(五)围绕高标准高质量办好全运会,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再上新水平。以迎接*全运会为重点,加快推进与全运会密切相关的重点城建和综合整治项目,促进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市容市貌和城市载体功能上一个大台阶。一是全力抓好全运会重点项目建设。奥体中心“一场三馆”等项目力争年底前完工,开工全运村、奥体酒店、历城体育场馆等设施建设。抓好大明湖扩建改造、环城公园通航等项目建设。启动西客站片区安置房和片区道路主干网建设。二是全力抓好环境整治。基本完成旅游路、经十路、奥体中心周边、绕城高速公路两侧等58座破损山体治理任务。对市内68个小区环境进行整治,完成30个小区整治工作。开展“平改坡”,对主要干道和重要景观区域周边700幢房屋实施“平改坡”或立面装新改造。实施夜景亮化工程,基本完成主要道路、高层建筑的亮化美化工程;同时,基本解决城区背街小巷的路灯照明。三是加快道路交通建设。重点是新建或改建贤文路、二环东路高架路等10条道路,同时配套建设BRT快速公交。加快推进济商高速公路、黄河北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四是加快城市防洪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小清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加快实施腊山分洪工程,完成城区主要排洪河道的整修改造,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五是抓好供热、供气、供水等设施建设。主要是加快推进黄台电厂以大代小城市供热工程、西部热电厂等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禹城—崔寨、担山屯—平安店天然气输气工程。完成花园庄东路、徐家花园、西十里河北街、毕家洼片区、二七中街、三里庄、西凤凰街供水管道升级改造工程,完成户表改造20万户。六是进一步强化市容整治。加大占道经营、沿街广告、建设工地等规范化治理,加强垃圾清运,尽力消灭垃圾死角;推进拆墙透绿和绿化美化,展示城市文明、整洁新形象;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农作物秸秆及城区落叶全面禁烧。

(六)强化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国家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继续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县(市)区、部门和企业,安排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去年水平降低4.6%,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38%,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3.62%。一是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持扶优汰劣,严把产业政策关口和土地、信贷闸门,有效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三是突出抓好钢铁、水泥等四大高耗能行业和100家重点能耗大户节能降耗工作,强化资源节约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投入,推广应用先进成熟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大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的氛围。四是努力降低污染物排放。实施章丘华电公司1-2号机组脱硫、北郊热电厂1-3号机组脱硫等一批减排项目,实施市区河道截污整治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加大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减排目标。

(七)继续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全方位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是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按照促进优势企业发展和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积极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竞争性国有企业重组改造,促进企业膨胀壮大。进一步加快市政公用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形成适度竞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市直机关所属企业改革转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以扩大直接融资为目标,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加快发展期货市场,增强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努力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和国家出口政策调整的新形势,着力培植支持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出口,努力扩大有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继续培植壮大出口主体,加强对出口大户的支持和服务,推动重点企业扩大出口,大力发展以软件外包为主的服务贸易。三是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导和鼓励外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强出口创汇和利用外资的载体建设,搞好园区规划布局和资源整合,提高园区产业聚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招商引资的综合竞争力。四是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比较优势、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开发紧缺资源,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带动设备和技术出口。五是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着力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意识,为投资商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增强外商投资吸引力。

(八)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大力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和民营经济,扩大就业容量。继续完善对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二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拓宽基金来源渠道。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新增7万人,城镇职工失业保险人数新增0.2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新增4.9万人。全面启动城镇非从业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外的中小学生和非从业城镇居民,通过政府补助,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范围。推进惠民医疗工程,对特困患者实行医疗救治。继续上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三是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改造,安排改造186处农村中小学校舍,完成200余处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标准化配套。采取积极措施,基本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改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条件,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和药品市场秩序,降低群众医疗成本。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培植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传媒集团。以承办第*全运会为契机,以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为目标,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新建全民健身场所4万平方米以上,组织全市大型群众健身活动10次以上,举办全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四是大力改善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继续抓好棚户区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实施经八纬一路西南片区、中大南片区等20片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安置房100万平方米,预计安置居民1.7万户。经济适用房,开工建设7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向约1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落实廉租住房房源2.5万平方米,对符合条件的约500户特殊困难家庭实施实物配租保障。五是切实抓好社会稳定工作。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确保价格和市场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完善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