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局深化文化体育建设计划

时间:2022-01-18 09:16:00

文广局深化文化体育建设计划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区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巩固好、发展好文化体育创建成果的关键一年。今年全局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建设生活品质新示范区”总目标,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区政府关于文化体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树立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靠民理念,以文化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为龙头,以加快文化提升发展、引领发展、融合发展为要求,以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活动创新为动力,依托项目带动,立足普惠共享,注重功能发挥,促进资源整合,加快文化项目建设,加快文化特色培育,加快文化形态融合,大力丰富和提升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活动内涵,培育城市中心区主导型文化,着力构建与市中心城区相适应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切实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品质。

根据上述目标思路,今年全局文化体育工作要始终突出“两条主线”、不断健全“三大体系”、着力推进“六抓六促”,切实加快全区文化体育提升发展。要始终突出“两条主线”,即一是突出巩固和深化体育创强成果,切实在统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发挥体育场馆功能、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功夫,重点是加快艮北区块区体育馆等项目设计,建立区体育场运作机制。二是突出巩固和扩大文化创建成果,切实把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区验收组反馈意见建议作为今年重点工作,在整体规划、设施建设、强化考评和人才队伍等方面下功夫,尤其是要力争全区所有街道、镇综合文化站达到全省三类地区标准。要不断健全“三大体系”,即一是加快建设公共文体设施体系,进一步夯实设施基础,促进设施的开放普惠、融合共享,实现文体设施的全覆盖、全惠及、全辐射。二是大力构建公共文体服务体系,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完善服务机制,体现特色,培育中心城区主导型文化形态,切实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生活需求。三是继续深化公共文体管理体系,进一步夯实制度基础,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场馆功能。

今年全局文化体育工作要着力推进“六抓六促”,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一、抓项目促建设,夯实阵地网络。围绕设施建设,要突出“三个坚持”: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依据《区文化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和社区建设配套标准,统筹谋划,优化布局,整合资源,重点抓好专项规划的实施和落地,制定文化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实施意见,细化年度实施计划、项目和进度,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片、东站新城片、九堡新区片和丁桥新区片建设,深入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和新农村小康健身工程,实现上下联动、纵横并举、立体覆盖,着力打造15分钟文化体育生活圈,全力构建“两带、两中心、三次中心、四片”区域文化体育发展新格局。围绕构建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编制《“十二五”期间区文化体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对全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特色文化培育、群众文化活动、人才队伍建设等作出前瞻性、整体性、系统性规划。二是坚持项目带动。依托东站枢纽、运河整治与开发、地铁等大项目建设,发挥新塘地块整村拆迁优势,加快推进夏衍电影文化街区、艮北区块“艮北文化园”、区级体育馆、剧院、文化广场和丁桥片区体育馆等项目设计与建设,进一步推进钱塘江景观休闲带、运河健身休闲带建设,切实加强与项目建设主体、项目属地街镇的联系和沟通,提前介入,主动参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三是坚持创建带动。进一步深化和巩固省级文化先进区创建成果,重点是推进各街道、镇综合文化中心建设,严格创建标准,强化进度督查,注重管理创新,提升硬件水平,力争全区所有街道、镇综合文化中心达到全省三类地区标准。扎实做好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的复查及综合文化站评估工作。

二、抓品牌促特色,丰富城区内涵。围绕品牌培育、特色提升,要在“三个加快”上求特色:一是加快培育广场民间文化跳蚤市场,在民间文化品牌上求特色。按照王国平书记关于“全力把广场打造成的潘家园”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打造“本地人常到、外地人想到,交易有序、特色鲜明、人气集聚、群众满意”为总目标,完善市场运行总体方案,切实在市场招商、管理运作、活动组织、宣传推介和服务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实现管理科学、服务高效、交通顺畅、环境整洁、经营文明,切实把市场打造成为面向全市、全省和全国的民间文化跳蚤市场,成为交易最兴旺、游客最喜欢、影响力最大的的潘家园。在市场启动后,要着眼于凝聚市场人气、培育市场品牌、提升市场特色,尤其要抓好市场运行模式转型、举办机制转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民间协会组织的作用,大胆探索和创新促进市场转型的思路、路径和办法,促进民间文化跳蚤市场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快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挖掘、展示和传承历史文化上求特色。城区转型发展的过程,也是全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十分重要的时期。坚持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相统一原则,依托东站枢纽、地铁一号线、运河综合整治、丁桥大型居住区等一批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带动,在城东彭埠区块、门外区域城东旅游休闲景区、笕桥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及笕桥中央航校旧址保护中,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申报、展示和保护工作。挖掘、整理和编辑《门外历史文化》、《老街文化》、《农居文化》、《钱塘江段文史汇编》。举办“文化遗产日”、名人名居等纪念日宣传活动,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区非物质遗产展厅的展示、宣传和教育功能,举办民间剪纸艺术展、民间钱币展、区民风民俗展等。三是加快区域多元文化特色建设,在打响“一社一品”上求特色。积极推进“一社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通过开展文化特色社区(村)创建活动、十佳特色文化品牌评选活动、“一社一品”展示活动等,提升特色文化。立足特殊的地理位置,突出“山、水、名人”文化主题,深入挖掘和培育乡土特色文化,继续开展钱塘江文化、运河文化研究,收集整理历史文化碎片,促进历史文脉的传承。结合夏衍电影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以弘扬夏衍精神为主题,开展纪念夏衍诞辰1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实施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不断扩大名人名居效应。

三、抓管理促发展,发挥文化功能。坚持资源整合、功能提升,重点抓好“两中心”(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的管理运行,推进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积极探索和创新“政府主办”和“市场化”运作两种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运作模式。主要在“一强化两中心”上下功夫:一要强化文化引领功能。依托区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广场民间文化跳蚤市场的“一中心、一广场、一市场”,通过政府引导、特色培育和品牌建设等途径,大力发展特色民间文化,培育和形成以区文化中心为核心,涵盖文化活动、艺术培训、图书阅览、电影娱乐、旅游休闲等内容的文化综合体。依托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等,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积极引进民间资金、人才、项目等,提升中心品牌效应,大力培育和发展健身经济、赛事经济和演艺经济,形成包括健身、休闲、培训、竞赛、演艺等内容的体育文化综合体。通过推进城市中心区公共文化综合体的培育和建设,实现中心城区片与东站新城片、九堡新区片和丁桥新区片的文化互动,着力培育多元文化形态相互融合、中心城区主导型文化形态引领的公共文化发展新格局,从而加速农民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居住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转变,形成与中心区相适应的城市精神和市民意识。二要推进“两中心”管理创新。坚持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积极探索和创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运行模式。进一步加强区文化中心内部管理,创新运行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强化后勤保障,充分发挥区文化中心市民阅读、文化培训等功能,积极探索融合化、综合性、共享型的区级文化中心管理新模式。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区体育中心的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整合消防、机控等设施资源,特别是要本着提高场馆利用率、减少运行成本的原则,创新区体育场管理模式,制定管理运行方案,切实提升场馆利用率、满意度。三要强化街道、镇综合文化中心管理运作。制定街道、镇综合文化中心管理办法,实行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考核,进一步拓展内容、规范管理、提升服务,切实满足基层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四、抓活动促惠民,注重群众参与。坚持把文化惠民作为文化体育工作的全部落脚点和出发点,为群众提供方便、畅通、快捷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大力推动文化普惠共享。围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双千场”为目标,普及繁荣基层文化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广场文化年”活动,确保实现每月每个社区、村都有1场文体活动、放映1场电影。创新组织形式,把广场民间文化跳蚤市场与举办今年元宵节活动相结合,举办元宵节专场。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团队展示月、社区文化艺术节、全民健身月活动、服饰风情节、走进大项目文艺演出等大型文体活动。二是以“五进五送”为载体,深入实施文体惠民工程。继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广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培训、送体质健康测试”进村社、进大项目、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的“五进五送”文化活动,促进文化惠民。三是以“三上三边”为阵地,不断提升群众性体育竞赛水平。围绕“三上三边”(山上、水上、广场上,西湖边、运河边、钱塘江边)的群众性体育健身阵地,精心策划与组织环西湖、运河、钱塘江等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推进群众体育经常化、规范化、系列化。积极举办、承办国际、国内各类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积极组队参加省、市各类体育竞赛。

五、抓机制促联动,推进共建共享。要在建立健全“四个机制”上下功夫:一是不断健全信息共享服务机制。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一证通”工程全覆盖为基础,依托“图书流动服务车”和社区、村图书阅览场所、区党员远程教育中心、有线数字网络等,深入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步伐,建立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创建活动,推进图书管理一体化、图书服务网络化,着力打造“家门口”公共图书服务网络。二是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机制。以《〈全民健身计划纲〉实施计划》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指导、竞赛活动、体质测试和设施管理等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区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和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服务功能,完善各级体育监测站设备配置,搞好体育健身指导、国民体质监测和健身知识宣传,全年监测人数达4000人以上。以《区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办法》为保障,健全健身设施管理的责任主体、经费投入、设施维护、报废更新、伤害保险等长效机制。三是继续深化“新人”服务共享机制。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新人文化家园”建设,不断扩大科技园区、九堡镇格畈社区、笕桥镇水墩村和花园社区等4个“新人文化家园”服务覆盖面,通过举办区外来建设者文化艺术节、新人文艺演出、各类文体竞赛、文艺团队活动等,实现共享同城待遇,加速新人融入中心区。四是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全面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消防安全专项行动、无证照电子游戏和“黑网吧”、出版物、印刷市场、“十小”行业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净化文化市场环境。进一步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深化综合协调机制、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培训教育机制、监管督查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规范行政许可及审批行为,完善审批环节中的告知制、承诺制、问责制。开展普法宣教培训,强化行业自律。

六、抓队伍促活力,强化人才支撑。围绕队伍建设,重点要抓好“四支队伍”,即文化体育骨干队伍、基层社团组织队伍、设施运行管理队伍和机关干部队伍。一是抓绩效考核。加强区、街道(镇)和社区(村)文化工作考核力度,积极与区考评办沟通、衔接,力争在今年全区年度综合考评实施意见和细则修改中时,适当提高考核分值,并将文化建设列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主要指标之一。完善社团组织、体育俱乐部等考核办法,促进社团健康发展。二是抓人才培养。通过公开招考、人才引进、进修培养等多种途径,加强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强基育苗”为核心,以区体育特色学校、区少体校、区青少年业余训练基地为平台,深入贯彻市体育局提出的十年强基育苗战略,不断完善青少年业余训练机制,提升青少年业余训练水平,积极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人才。三是抓社团组织。积极推进摄影、文学、舞蹈、音乐、武术、文化体育交流等区级文体团队建设,鼓励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加强特色团队建设,激发团队活力,整合团队资源,全年培训文化骨干200人,计划新增文体团队60支,新增特色文体团队10支。新增国家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50名。自编自创各类文艺节目10个。四是抓自身建设。以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为契机,继续试行“有错、无为”问责制度,切实加强执行力建设、效能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科学行政,积极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