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商务产业发展计划

时间:2022-05-20 04:44:00

未来商务产业发展计划

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高级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助增推力,为商务产业的发展也带来更多机遇。区作为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核心城区,在新形势下,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扣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战略布署,抓住推动海西发展的良好契机,落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工作的要求,结合地区实际,把商务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集群全力培育推动。为此,区要围绕构建西岸重要的商务营运中心目标,谋划新路,采取新举措,做大做强商务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范围界定

目前,区商务产业的主体是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是指在现代商务楼宇密集的区域,以写字楼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售卖等多种形式引进企业,从而产生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区内主要的商务楼宇有银行中心、亿力大、国际银行大、国贸大等。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1、楼宇经济量增质升

作为一种集约利用资源、向“空间”和“高度”要效益的经济形态,近年来,楼宇经济得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商务楼宇这一发展载体,区成立楼宇经济发展服务小组,健全联络员工作网络,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统计调查、季度例会、跟踪服务等机制,出台《关于加快楼宇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调动各方积极性,有力有效地推动辖区楼宇经济的发展。楼宇经济呈现出“量增质升,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年68幢已使用的商务楼宇入驻企业数达3684家,比增18.23%;总纳税额达25.6亿元,比增60.42%。有8幢商务楼宇入驻企业纳税超过亿元。年,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区楼宇经济仍持续增长,已使用的商务楼宇数达到85幢,入驻企业数进一步增加到4719家,比增28.1%,11幢商务楼宇入驻企业数均达百家以上;楼宇企业纳税总额达27.36亿元,比增6.9%,其中属区企业的纳税额为23.84亿元,比增2.5%,占全区财政总收入76.3亿元的31.2%。

2、总部经济成效初显

近年来,区依托区位优势推进总部经济发展,一方面,注重培育,帮助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注重引进,着力引优引强,吸引了一批在国内外较具知名度、影响力的总部型企业进驻。目前已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有多家下属独立企业或分支机构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一些具有单一总部职能的管理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研发中心、投资中心、采购中心等营运中心企业。年,纳税总额超过800万元的总部型企业有91家,年纳税额达20.6亿元,其中73家纳税超1000万元,占80.2%,总部经济的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年10月,区被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授予“中国总部经济发展实践研究基地”牌匾,成为西岸经济区首个获得该授牌的城区,既是对区总部经济发展的肯定,也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

3、载体建设有序推进

为拓展商务经济发展空间,区委、区政府狠抓载体建设,一方面,大力推动商务楼宇建设,年立信大、中大、华龙大、烟草鑫城大等商务楼宇先后投入使用,效益良好。中大仅投入使用一年就成为入驻企业纳税超亿元楼宇。年,新景世纪城、第一广场、钻石海岸、莲前集团大、明发集团大等楼宇也将建成投入使用。年在全区安排的59个区级重点项目中,涉及商务楼宇的项目有22项,34幢楼宇,总建筑面积达203.28万平方米,使用面积约142万平方米。另一方面,全力推动西岸现有规模最大的商务营运中心区——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的建设。该项目于年2月动工,启动区11幢写字楼竣工投入使用;自建区内天守、康利、安踏、鸿星尔克、九牧王营运中心大楼已实现封顶;园区内融商业街、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海滨旅游休闲区已于年投入使用,人气不断聚集,活动频频,初显带动效应。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已引进各类企业199家,自建区已引进知名企业营运中心23家,年园区企业实现税收超过6亿元。

4、商务服务业态势良好

商务产业集群的培育打造离不开商务服务业的支撑。服务业是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年,三次产业结构已优化为0:19.81:80.19,服务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38.81亿元,同比增长11.19%,拉动全区经济增长8.96个百分点。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商贸、旅游、金融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年全区商贸业营业额达1530.38亿元,同比增长12.2%,营业额累计超10亿元的商贸企业有20家。全区共接待旅客1661.2万人次,同比增长13.2%,占全市的75%,旅游总收入215.2亿元,同比增长14%。作为全市金融中心,已聚集了一大批境内外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金融保险业累计实现增加值53.10亿元,同比增长25.06%。商务服务业近年来也逐步发展,态势良好,已拥有一批较大规模的律师、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从事企业管理服务、咨询或市场调查、资产管理、公证服务、会展服务等业务的商务服务业企业。

(二)SWOT分析

1、比较优势分析(S)

(1)经济优势。2003年,原开元、、鼓浪屿三区整合成为新区。历经五年砥砺,奋勇争先,区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运行效益提升。综合实力跃居全省85个县(市、区)首位,并跻身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上游位次,年还荣获“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16名的殊荣。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2.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76.3亿元。三区整合后的新,经济水平无论是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西岸最主要的经济强区。

(2)区位优势。作为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区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汇集,区内既有繁华的老城区,又有近年来新建的新城区,还有深具发展潜力的东部开发区。随着、漳州、泉州、福州等省内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网络的逐步完善,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3)对台优势。依托五缘优势和金航线终端优势,区成为对台交流的前沿和窗口。区域物价相对便宜,生活便利,吸引大批台湾居民来此消费,目前已有众多台胞在生活、置业。此外,区也吸引了众多台资企业入驻,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总数已达555家,以第三产业为主,对活跃区域经济、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台湾岛内企业起到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4)商务优势。目前,区产业结构已完全实现了“三、二、一”的转变,产业结构合理,产业水平提高,经济服务化的态势愈发明显。同时,辖区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运输、发达的信息通讯,较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等配套为发展商务产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商务条件。

(5)人居优势。由于在人居环境建设上的创新理念,市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等殊荣,其城市环境建设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肯定。作为市的中心城区,区是全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品位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建成了一批生态社区、绿色社区和平安社区。辖区内生活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还具有很好的商业购物条件,为商务产业发展创造了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6)人才优势。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相对密集,辖区内有一批中小学、幼儿园的名校名园提供良好的基础教育,又有大学、国家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会计学院等知名教育科研机构,每年都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具有较好的人才条件。具备了发展商务产业集群所需的高素质经营、管理、技术等各类人才,以及鼓励人才创业和科技创新的环境。

(7)亲商优势。先后建立了企业服务中心、招商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服务中心等,同时在全国首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政府还通过了ISO14001的体系认证,办事成本低,办事效率高,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便捷、高效的环境。

2、存在问题不足(W)

(1)产业发展基础还需夯实。发展商务产业集群需要合理有力的产业配套。区的二、三产业比例协调,但产业内部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特别是第三产业方面,对房地产依赖程度偏高,楼市一不景气便直接导致第三产业明显减缓并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速。同时,目前市整体规划的其他岛外制造业基地还未完全成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总部—制造基地”区域合作模式的体现。区要以自身的优势吸引国内外各类企业总部进驻,就需要解决好工业平衡发展及制造业腹地的支持。

(2)发展空间比较有限。区除去山体等占地外,与其他同级城区实际可用地相比相当有限。受土地、空间不足的制约,鹭江道、环筼筜湖等商务中心区的发展遭遇瓶颈,商务设施配套难以继续完善提升。同时,由于受旧城阻隔的影响,几个重要商务区相对独立,难以形成统一联动的整体,无法获得资源共享和信息外溢的效果。

(3)楼宇经济档次有待提升。辖区存在为数不少的老旧楼宇,设施陈旧,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较低,物业管理不佳,停车场等配套不足,而且还有一定数量的商住楼宇,中高档写字楼目前还较少。另一方面特色楼宇偏少,不利于形成行业间的协作与行业内的聚集效应。此外,商务楼宇入驻企业整体层次不高、税源相对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楼宇经济的发展质量。

(4)总部经济影响力尚要增强。相比而言,知名度高、实力强、带动力大的总部型企业还相对较少,且多以本地和省内企业为主。虽然一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在区设立了分支机构,但多以办事处为主,规模小,总部或地区总部则很少。这些都制约了区域总部经济的影响力。

(5)商务服务发展仍需努力。全区从事企业管理服务、公证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市场调查、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包装服务、安保服务、办公服务等商务服务业企业数量有限且良莠不齐,有较大规模、较强竞争实力的较少,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相比有较大差距。

3、发展机遇机会(O)

(1)政策支持愈加明朗,海西建设提速先行。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并被写入国家规划纲要草案。年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家对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持续加大,支持海西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又一政策重心,海西建设已越来越由概念层面迈向实质运作。作为海西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商务产业发展必将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2)两岸关系回暖利好,对台合作日益深化。纵观台海走势,随着有利于两岸合作交流的利好因素不断增加,两岸迈入了真正的“三通”时代,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在两岸关系进一步稳定的条件下,区对台合作的形式将更加全面,更加成熟。

(3)城市品牌日渐提升,招商引资更趋优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实施“城市品牌”战略,以经营城市作为突破口,营造最佳的城市投资环境和最宜人的居住环境,力求将打造为环境优美的国际名城。随着“国际马拉松赛”、“世界合唱比赛”等国际性大型文体赛事、“9·8投洽会”、“台交会”、“高交会”、“6·18科技项目成果交易会”等面向国际或全国性的展会平台的成功举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投资者进入,进而有利于区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

4、需应对的挑战(T)

(1)金融危机的强力冲击。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对国内外实体经济逐渐产生负面影响:国内各地区开始出现市场信心提振难、贷款融资筹措难、项目建设推进难等不利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商务载体和配套设施的投资建设;世界500强企业开始纷纷裁员,有的部分取消或延后了海外投资计划,这将延缓区吸引更多国外优质企业来落户的战略发展进程。另外,全球经济衰退、国内外经济低迷已成定局,外部市场需求的相对萎缩必将对众多外向型企业经营造成较大不利影响,进而产生连锁反应。

(2)区域竞争的不断加剧。从城市之间来看,除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外,大连、青岛、广州、深圳等沿海一线城市,都是发展商务产业特别是总部经济的有力竞争对手,省内福州、泉州也在和争夺企业资源。即使从市内来看,随着五缘湾、杏林湾等商务营运中心的建设,还面临湖里、集美等兄弟城区的竞争。另外,随着“大三通”的实行,市、区对台区位优势也受到一部分削弱。

三、主要路

(一)指导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央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西岸经济发展以及对台合作交流中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优势,不断开拓路,创新机制,应对挑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政策推力,优化区域环境,以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为核心,引领区商务产业集群发展,以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和商务服务业为重点,做大做强商务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城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努力构建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商务营运中心。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合理布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产业的专项规划相衔接,服从大局,合理布局,谋求协调、持续发展。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围绕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区位优势和行业特点,因势利导,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具有特色的商务产业集群。

3、抓住重点、分步实施。避免急功近利的想,扎实工作,从区情实际出发,以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为引领,抓住楼宇经济、营运中心等有一定基础,有较好条件的领域作为重点,在统筹规划阶段性目标方案的基础上,分步组织实施,通过环境的锻造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培育和引进相结合,促进重点行业企业聚集,推动商务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提升。

4、市场导向、体制创新。要高度重视商务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尊重并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适当引导推动,加强机制创新,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效率与效益。

(三)发展目标

1、近期发展目标

努力打造西岸重要的商务营运中心,深入发展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区、临海鹭江道片、环筼筜湖片、沿禾路主干道片等商务经济集聚区,其中,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后,争取提供4-6万个就业岗位,每年创税20亿元。全区力争到年商务产业集群的财税贡献占全区总量的32%左右,到2013年达到35%以上。

2、远期发展目标

根据全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重点,加快经济的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步伐,在保持商务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供持续发展的后劲;促使商务产业集群的层次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建立完善的商务产业集群综合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区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商务营运中心区。全区力争到2015年商务产业集群的财税贡献占全区总量的40%以上。

(四)总体布局

根据区规划纲要中的空间布局,结合发展实际,未来商务产业集群发展将按“一区引领、三片并进、全区共荣”的布局持续推进,进一步打好基础、拓展空间、集聚要素、优化提升。“一区引领”即以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区为核心引领商务产业集群发展;“三片并进”即推动临海鹭江道片、环筼筜湖片、沿禾路主干道片因地制宜,齐头并进;“全区共荣”即以全区为整体努力构建西岸重要的商务营运中心,促进商务产业集群的发展繁荣。

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区:要加快项目建设,完善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打造配套齐全的现代化高级商务中心区,着力吸纳台商、商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建设总部大楼或设立营运中心。同时,拓宽视野,从更高角度对片区及周边区域进行全面协调规划,以更高的定位,将该区域打造成为以商务、金融、高新研发、人才高端培训、资本运作、旅游娱乐为主的特色商务商业区域。

临海鹭江道片:要依托区位优势,统筹开发建设区内商务、商业设施、住宅、公共设施(停车场、绿化等),完善交通功能和生态功能,调整商业业态,建设星级酒店、娱乐场所,发展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等产业,加快营平等片区改造步伐,集中建设一批高档写字楼,着力吸引台企业地区总部以及金融机构、律师、会计师、公证、物流等中介机构进驻。

环筼筜湖片:充分发挥湖滨南路、湖滨北路商务楼宇集中,商务氛围浓厚的优势,利用区域众多公共休闲设施和环筼筜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休闲娱乐业。

沿禾路主干道片:依托禾路和嘉禾路周边的商务楼宇,吸引企业集聚,推动商务产业发展。针对区域内老旧商务楼宇较多的现状,着力于品质提升,改善楼宇硬件条件,加强物业管理服务,打造商务服务业和总部经济的集聚区。

四、发展重点和主要项目

(一)发展重点

1、楼宇经济。继续高度重视楼宇经济发展,着力加强引导,推动高档次、高品质商务楼宇开发建设,推动在建楼宇按计划顺利建设。着力挖掘潜力,提升品质,做好老旧楼宇的改造,推动已使用商务楼宇不断改善硬件条件,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营造美观、舒适、安全、便捷、高效的商务办公环境。着力打造特色楼宇,逐步形成一批总部楼、金融楼、科研楼、文化创意产业楼、中介服务楼等专业特色楼宇。着力加强宣传,用好政策,优质服务,帮助做好商务楼宇企业的招商工作,写好引商、留商、富商文章,努力提高楼宇企业入驻率。

2、总部经济。着力吸引国内外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知名度高、带动力大的企业设立总部、地区总部或具有总部职能的管理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展示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投资中心等营运机构,特别是吸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以及央企、省企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在光电、软件、生物新医药等高新产业及高端商贸、旅游、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方面做好对台产业对接,吸引台湾优质企业来此设立总部型企业。同时,鼓励现有总部型企业根留,为区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积极培育本地优质企业,通过推动企业改制上市等手段,促其做大做强,形成新的总部型企业。继续大力推进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区等建设,促进园区配套完善,推动企业入驻见效。

3、商务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依靠智力创造财富,需要的启动资金少、占用土地及办公场所面积小、从投入到产出时间较短、创造较多就业岗位、有助于产业升级、对相关产业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和辐射作用,是商务产业集群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点部分。要通过本土培育,外地引进等方式,大力发展企业管理服务、律师及相关的法律服务、公证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市场调查、社会经济咨询和其他专业咨询、广告业、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市场管理、会议及展览服务、包装服务、安保服务、办公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商务服务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促进商务产业集群发展能级的提升。

(二)主要项目

围绕商务产业集群及发展重点,一方面要不断策划生成新的项目,形成新的发展载体和增长点,另一方面,围绕目前的重点在建项目(详见附件)做好建设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使项目及时见效,发挥作用。

五、对策举措

(一)强化政策扶持

用好现有政策,对于区已出台的加快楼宇经济、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企业改制上市等促进商务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并及时审兑,调动各方积极性,真正发挥政策实效。搜集国家、省、市关于促进商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整理、研究、汇编,送政策下企业、到部门,使其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制定完善政策,针对国家出台支持海西发展的政策以及省市出台的配套措施,抓住时机,及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予以衔接。制定出台促进总部经济和鼓励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支持、融资扩展、协调服务等多种手段,鼓励优质总部型企业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的引进,留住本地实力企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商务产业相关企业集聚,为区域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二)强化机制推动

在协调运作机制上,设置专门的政府协调运作机构,如商务产业集群发展服务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推动商务产业集群培育打造。在统计跟踪机制上,做好总部型企业认定,并建立完善总部经济和商务服务业的统计体系,密切跟踪区内总部企业的变动情况。在服务机制上,做好相关咨询和政府信息公开,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深入推进亲情化服务、效率化服务以及专业化服务。在投融资机制上,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监管、投资决策咨询、投资风险约束、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和奖惩等制度体系。坚持“就地平衡、紧张平衡、积极平衡、综合平衡”的原则筹措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鼓励支持民营担保机构的发展,建立政府与银行信用融资平台,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切实的资金保障。在人才发展的机制上,针对商务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努力为商务集群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引进知名高校和培训组织建立培训机构,充分利用辖内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多层次、外向型、覆盖广的教育培训网络,特别是重视企业管理、财务税务服务、调查咨询、职业中介、会展服务、办公服务等各类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创建引进服务平台,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人才库,提升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开发能力和服务水平,利用各种渠道,有计划地通过行业聚才、项目开发引才、核心人才带动引才。

(三)强化统筹规划

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进行综合规划和资源配置。对初步成型的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临海鹭江道片、环筼筜湖片、沿禾路主干道片等,要结合区域实际和已有的产业特色,着力优化片区功能划分,使各片区各具特点、功能互补。在营平片区、港片区、原自行车厂片区等旧城区改造中,要从繁荣整个片区的角度进行开发建设,融入商务产业发展的要素,完善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同时,开发建设中应尽可能实现联片规划、整街坊开发,以延伸各个片区的商务功能,致力于形成商务集聚区。着力打造多功能、高效率的适合经济发达城市发展的“城市综合体”,以写字楼和休闲购物中心功能作为最基本组合,将城区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生活空间进行组合,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

(四)强化项目带动

根据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有针对性地生成相关项目,如商务楼宇、商务配套项目等,以重点项目的实施促进产业提升优化。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的跟踪、协调、督查、考评等,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重点推动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区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内商务发展所需的金融、物流等办公配套以及酒店、公园、会所、商场、交通等与吃、喝、玩、乐、购、行相关的生活配套,做好园区植树绿化,创造良好的商务条件。推动港谊广场、明珠、裕景中心等一批商务楼宇建设、推动新景世纪城、第一广场、钻石海岸、莲前集团大、明发集团大等商务楼宇建成见效。适时启动营平片区等旧城改造项目,融入商务楼宇建设,为商务产业发展提供新的载体,提升片区经济能量,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充分挖掘利用辖区老旧厂房资源,从中选择条件适合的厂房加以推动,使其改造成商务楼宇,进一步盘活资源。

(五)强化招商引资

充分发挥“10+1”作用,整合招商项目,做精做细项目的包装、策划和宣传等工作,加强与海内外中介机构联系,发挥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经济促进会、工青妇、台侨商会等作用,充分利用各地商会、协会等中介招商平台,利用好优惠政策,继续实行全员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亲情招商与以商引商相结合、政策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媒体网络招商与委托招商相结合、国内招商和国外招商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做活招商引资。依托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和辖区商务楼宇的载体资源,着力引进国内外名气响、实力强、影响大的优秀总部型企业进驻,同时吸引其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总部进驻。借助区位优势,大力吸引台湾、、赣南、粤东、浙东地区知名企业或上市企业总部,不断加强对台在光电、生物新医药、太阳能、软件等高新产业以及台湾金融、现代物流、商贸、旅游、设计等现代服务业行业的对接,同时,吸引周边传统制造业企业来区设立总部、地区总部和营运中心,要建立企业总部档案和引进总部台帐,根据区域产业规划和产业需求,列出目标名单,通过各种渠道与企业接洽,重点跟踪。同时,积极联系外地驻办事处或外地企业驻机构,通过沟通宣传,促进外地企业总部增强对区发展商务产业集群的了解。加强和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业企业的联系,宣传优势,着力引进一批法律、财务、管理、咨询、投资、会展、策划等企业,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六)强化品质提升

以楼宇品质的提升为重点,坚持“筑巢引凤”与“腾笼换鸟”并举,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机制,加快开发增量,有效调整存量,优化楼宇质量,为商务产业集群提供高品质的载体。在商务楼宇开发上,慎重引进、选择具有较强投资实力和良好业绩的开发商,以资本为龙头,拉动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形成要素资源的汇聚。在楼宇企业引进上,了解有入驻意向企业的详细情况,确定招商服务策略。重视引进龙头型、领先型企业,借助这些企业的高知名度,发挥以优引优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优质企业入驻,实现税收持续增长,打造出更多税收“亿元楼”。在打造特色楼宇上,做好结构优化,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让这些楼宇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按自身特点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逐步形成一批总部楼、金融楼、科研楼、文化创意产业楼、中介服务楼等特色楼宇。在老旧楼宇的改造上,按照区域功能,实施综合改造,提升其能级,并适当采取扶持政策,鼓励业主自行改造,改变建筑外观,完善楼宇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产生更大效益。

(七)强化环境营造

提高办事效率,方便企业办事,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营造亲商优质的服务环境;不断完善交通、停车、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商务发展所需的各种配套设施,营造安商富商的商务环境;强化诚信建设,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坚持“9+1”城管综合执法模式,持续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拓展公共空间,做好区域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景观、小型广场、文化设施等,营造优美健康的生态环境;加大区商务产业集群发展宣传报道,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八)强化区域合作

着眼于西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在更大范围、更宽视野、更广领域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增强带动和辐射能力。抓住国家支持海西发展和对台关系回暖的机遇,加强对台合作交流,引进一批台湾光电、软件等总部型企业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切实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与联系,针对各自的优势,明确定位,合理规划,形成“各具特色、错位互补、布局合理、规模协调”的多层次、立体化发展格局,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鼓励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考虑产业布局,引导企业把总部留在,把生产基地设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周边地区,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引导相关产业向外梯度转移,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区域间产业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