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办改革创新工作思路3篇

时间:2022-04-14 10:08:39

扶贫办改革创新工作思路3篇

第一篇

2014年,我们将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继续深入开展“三送”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各项要求,围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新工作目标,借助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支援之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努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贫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重点围绕将建设成为“革命老区扶贫攻坚、改革创新试验田,调查研究、信息收集的联系点,践行群众路线和开展干部教育的实训地,加快脱贫致富的示范县”这一定位,努力大胆在几下几方面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一、关于探索考核方式创新问题。副总理讲:“考核是个指挥棒,上边考核什么下边就集中精力干什么。”在河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领导同志的工作要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所以建议率先实行扶贫导向的考核机制。主要考核扶贫成效,体现在量化考核有关指标上。

二、关于探索改进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使用方式问题。要研究探索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的机制和办法。研究鼓励和支持开展扶贫开发各类创新试点。按照集中资金、整合力量办大事、办成事的原则,在国家有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打“组合拳”,支持开展涉农资金整合,打造县级整合“三农”资金实施扶贫攻坚的平台,在构建有利于扶贫攻坚的体制整合和机制创新上加强研究探索。研究扶贫项目的规模效益,增强扶贫的辐射力,还有探索强化扶贫金的绩效考评等。

三、关于探讨创新移民搬迁扶贫方式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探讨好“进城进园”移民搬迁扶贫方式创新。探讨与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的问题。探讨实行梯度安置方式,切实解决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问题。

四、关于探索完善扶贫开发瞄准机制问题。探讨提高扶贫精准度,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分类、滚动管理、动态监测等一整套管理、考评和进出机制,强化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突出重点,瞄准贫困户建立帮扶机制,实施差别化扶持,扶贫开发项目优先保证扶贫对象受益,确保最困难的地方和人群得到直接有效扶持。

五、关于探索推进扶贫方式创新问题。探索推动金融扶贫,在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开发,增加信贷投放。支持探索建立扶贫产业发展担保公司,开展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试点。搭建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交易平台,拓宽融资渠道。研究鼓励引导农民以山林、土地权属、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参与产业基地建设,增加农民租金、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

第二篇

2014年,我们将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继续深入开展“三送”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各项要求,围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新工作目标,借助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支援之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努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贫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重点“围绕一个中心,做好七大工作”的工作思路:即以努力实现贫困农户稳定增收这一中心,确保年内消除农村贫困人口9900人以上,脱贫率达15%。为此将努力做好以下七大工作:

(一)做好加强联络沟通,对接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支援工作

继续加强与国务院扶贫办的对接,勤联络,多沟通,筑牢感情基础。将需支持的政策、帮扶的项目及时请示报告,并做好后续跟踪工作,争取更多的资金、项目、政策惠及。

(二)做好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扎实推进帮扶到户工作

根据省、市扶贫到户工作要求,将统计部门测算出的贫困对象66291人分解落实到乡、村,然后按照个人申请、村组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公告公示等程序,落实到具体农户。并录入贫困户信息,建立完整的贫困户信息档案,然后因户采取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或漫灌式扶持与滴灌式扶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帮扶到户。

(三)做好搬迁移民扶贫,不断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工作

全面推行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危旧土坯房改造、生态建设、圩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有效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环境。我办将结合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工作,加大移民搬迁宣传力度,强化措施,大力推进。2014年计划实施“进城进园“搬迁移民1500人,实现进圩镇、中心村“梯度安置”500人。切实解决移民“就业难,致富难”问题,从而不断减少贫困人口。

(四)做好强化产业扶贫,促进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工作

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争取国务院扶贫办的政策支持,创造条件开展中央公益金、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试点工作,充分发挥省产业扶贫资金1000万元的作用,重点培育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努力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五)做好整村推进(环境整治),改变贫困人口居住条件工作

按照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总体要求,将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土坯房改造有效衔接,加大贫困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每个点改造整治到位,大力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

(六)做好推进“雨露计划”,充分发挥智力扶贫效果工作

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工作进程。改进“雨露计划”实施方式,以贫困家庭“两后生”和进城进园安置贫困户劳动力为重点,集中扶持贫困户“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2014年,计划完成学历教育及劳动力转移1920人。

(七)做好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努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工作

整合各方资源,调动积极因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使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一是着力实施专项扶贫,充分发挥产业扶贫资金功效,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以老促会、慈善会为平台,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扩大扶贫工作面。三是加强定点扶贫工作力度,建立“扶贫到户”工作机制,对贫困户要实行分类指导,因户施策,逐户落实结对帮扶措施,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第三篇

按照全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总体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新工作目标,借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支援之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努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贫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2014年,重点“围绕一中心,开展好七大工作”的工作思路,即以努力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为中心,确保年内消除农村贫困人口13000人,脱贫率达18.8%,做好以下七大工作:

(一)积极主动,加强联络沟通,做好对接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支援工作

继续加强与国务院扶贫办的对接,勤联络,多沟通,筑牢感情基础。将需支持的政策、帮扶的项目及时请示报告,并做好后续跟踪工作,争取更多的资金、项目、政策惠及。

(二)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扎实推进帮扶到户工作

根据省、市扶贫到户工作要求,将统计部门测算出的贫困对象69240人分解落实到乡、村,然后按照个人申请、村组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公告公示等程序,落实到具体农户。并录入贫困户信息,建立完整的贫困户信息档案,然后因户采取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或漫灌式扶持与滴灌式扶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帮扶到户。

(三)加大搬迁移民扶贫,不断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全面推行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危旧土坯房改造、生态建设、圩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有效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环境。我办将结合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工作,加大移民搬迁宣传力度,强化措施,大力推进。2014年计划实施“进城进园“搬迁移民1500人,实现进圩镇、中心村梯度安置500人。切实解决移民就业难,致富难问题,从而不断减少贫困人口。

(四)强化产业扶贫措施,促进贫困人口增加收入

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争取国务院扶贫办的政策支持,创造条件开展中央公益金、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试点工作,充分发挥省产业扶贫资金1000万元的作用,重点培育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努力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五)突出村庄环境整治,改变贫困人口居住条件

按照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总体要求,将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土坯房改造有效衔接,加大贫困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每个点改造整治到位,大力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

(六)深入推进“雨露计划”,充分发挥智力扶贫效果

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工作进程。改进“雨露计划”实施方式,以贫困家庭“两后生”和进城进园安置贫困户劳动力为重点,集中扶持贫困户“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2014年,计划完成学历教育及劳动力转移1920人。

(七)统筹协调社会资源,着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整合各方资源,调动积极因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使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一是着力实施专项扶贫,充分发挥产业扶贫资金功效,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以老促会、慈善会为平台,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扩大扶贫工作面。三是加强定点扶贫工作力度,建立“扶贫到户”工作机制,对贫困户要实行分类指导,因户施策,逐户落实结对帮扶措施,做到不脱贫、不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