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5篇

时间:2022-02-18 10:25:54

农业农村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5篇

第一篇

一、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目标。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1-6月份,农业增加值19亿元,同比增4.5%;农民现金收入5697元,同比增16.6%。据抽样调查统计,1-6月份农民人均纯收入5250元,同比增16.3%。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达到年初预期目标。茶叶产销稳中有增。截止6月30日,全市茶叶产量2.64万吨,同比增8.5%,占年度的88%;产值23.5亿元,同比增13.3%,占年度任务的84%;茶农人均茶叶收入3230元,同比增收390元,增幅13.7%;茶业综合产值达到52亿元,同比增23.8%,占年度任务的61.2%。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茶叶暨名优农产品博览会。组建了“民生银行茶产业城市商业合作社”和“茶产业小微企业互助合作基金”。目前已经放贷9000多万元。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54万亩,建设高效生态茶园1.1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6万亩,分别占全年任务的77%、55%和52%。粮油生产保持稳定。油菜收获面积35.4万亩,同比减4.07%;单产95公斤/亩,同比增5.6%;总产3.36万吨,同比增1.2%。56.5万亩早中稻长势良好。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发展各类特色基地9.2万亩,占年度任务的107%。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0家(动态数字),产值82.6亿元,同比增19.8%。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020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著名商标12个、名牌产品4个,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1家。生猪出栏57万头,同比增0.5%,家禽出栏245万只,同比下降5.8%;肉蛋总产6.46万吨,同比增2.1%。全市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300万人次,同比增11%,乡村旅游总收入95亿元,同比增13%。农业民生工程扎实开展。完成新型农民培训8379人,占年度任务的68.1%;完成蔬菜基地建设面积3050亩,占全年计划的61%。300口户用沼气池任务已完成。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1-6月新农村建设巩固拓展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2.2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3.39%。已申报区耿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列入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市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上半年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6月份以来三次特大暴雨造成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水稻、瓜菜等在地作物受灾严重,近万亩农田因沙压水毁绝收,恢复困难。畜禽养殖场棚垮塌,畜禽死亡,水产养殖严重受损。截止7月2日,全市在地作物受灾52万亩,其中成灾27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3.45亿元。灾后生产恢复难度大、任务艰巨。二是生猪价格持续低迷,3月份达到最低11.6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8%;H7N9禽流感对禽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初步统计,上半年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万元;三是受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和下行压力继续加大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幅继续放缓,对农产品收购、农民收入增加和龙头企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二、下半年农业农村工作

立足抗灾夺丰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实现农业增加值增4.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15%以上、所有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预期目标。

全面开展灾后生产自救。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防汛抗洪救灾的总体决策部署,全面开展灾后生产恢复各项工作,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继续推进茶产业发展。完成2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高效生态茶园和改造5万亩低产茶园建设任务。力争今年民生银行对我市茶业贷款突破2亿元。确保全年茶叶一产产值达28亿元,综合产值达85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达4000元。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确保今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0家,产值达到180亿元。生猪出栏130万头,家禽680万只,肉蛋总产达15.6万吨。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总量超过215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5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农业三项民生工程。完成新型农民培训12310人;加强户用沼气后续管护。完成巩固大棚蔬菜基地5000亩任务;开展蔬菜标准园建设,抓好伏缺菜生产。做好农业重点项目建设与农业争资工作。抓住灾后恢复生产关键,积极申报茶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争取省农委给予倾斜扶持。加快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程、农业物联网等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完成农业招商引资任务。继续抓好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抓好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水处理,减少对新安江水质的污染;加强渔政管理,杜绝电、毒、炸鱼现象发生;全面完成歙县网箱整治工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抓好农药市场的源头管理,搞好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歙县、休宁县、祁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出台《市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办法》,继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出台《市家庭农场认定暂行管理办法》和《市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登记注册指导意见(试行)》,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并在全市逐步推广。开展农民负担监管,加强惠农补贴补助补偿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管。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工作,探索建立茶叶、家庭农场生产政策性保险。

第二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政务公开工作落实到位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由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委机关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委属二级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务公开领导组暨政府信息公开领导组,并成立相应的办公室,全面负责委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同时委属各单位也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明确具体承办科室和责任人,进一步完善了市农委系统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网络,理顺了工作关系,强化了领导,明确了职责。二是加强监督检查。为保证政务公开工作任务的顺利开展,按照委政务公开相关制度要求,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分管领导在每季度初,召集政务公开办公室主任、政务信息办公室主任和委属单位政务公开工作具体承办人员召开会议,就深入开展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年”活动、政务公开制度建设落实情况、新闻、工作动态和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作具体调度和部署,确保政务公开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二、深入开展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年”活动专项活动

今年我委以开展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年”活动专项活动为契机,结合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规范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标准化水平。

1、组织委机关和委属单位认真开展清权确权,认真梳理,编制了“职权目录”,确定了内部职权6项,外部职权31项,绘制“权力运行内部流程图”6个,“权力运行外部流程图”11个,并在政务公开网上重新修改。

2、结合开展“窗口标准化建设”、“流程再造”和“行政审批项目清理”活动,认真落实各项要求,着力提高窗口的服务质量和行政效能。一是严格落实“应进俱进”。及时组织人员,开展项目清理,行政审批由原来的9项,通过清理,取消行政审批1项,下放5项,新增1项,目前的4项行政许可项目全部在中心办理,中心窗口实际办理项目占应进项目为100%。二是压缩办理时限提速增效。按市政府办公厅黄政办[2012]30号文件要求,在保证合法有效的前提下,自我加压,能快则快,对行政许可项目进行梳理,进行流程再造,切实规范行政许可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方便人民群众,确保了窗口行政审批服务工作有序进行。其中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办理环节由4个减少为3个,办理时限由10天减少为7天,农村能源产品生产经营许可办理环节由4个减少为3个,办理时限由20天减少为9天,植物和植物产品调运检疫办理环节由4个减少为3个,办理时限由3天减少为2天,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产地检疫办理环节由4个减少为3个,办理时限由3天减少为2天。今年进一步制定规范了的项目“九公开”内容告知单,做到内容详尽、程序明了,并做到各类申请表格在政务网上“能下载俱下载”,提高了窗口的服务质量和效能,为来窗口办事人员和单位提供方便。截止今年10月30日,农委窗口行政审批服务项目共计办理28件,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加。项目提前办结率为81%,按时办结率为100%。无违规办理,无办件差错。

三、认真采编政务信息,及时、准确、规范

一是认真修改规范政务信息。根据市政务公开办公室网上巡查提出的修改意见,我委认真落实,修改规范机构领导、机构设置、人事信息和部门动态等栏目的信息。二是认真编发政务信息。截止12月20日,在委政务公开网上公告和新闻、工作动态、人事任免、规划计划等方面信息达901条。三是组织市农委领导三次走进政风行风热线直播间,广泛宣传中央、省有关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回答解决听众问题7个,集中全市农委系统200余人上线或收听,有效的扩大公开方式和效果。四是严格执行委连线平台相关制度。及时解答回复市长热线1次,市民热线10次,市民在线1次,答复网友留言14条,建立起了农委与群众之间规范、系统、稳定的沟通渠道,方便群众办事,提高了政务公开实效。五是严格按照市政务公开办的要求,及时上报年度总结和工作计划、季度信息统计报表,积极参加市政务办召开的会议和培训班。同时加强了我委承担的新型农民培训、农村沼气和菜篮子民生工程及新农村巩固拓展工程、农业重大项目、强农惠农政策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工作。

过去的一年,我委政务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三农专项资金、“三公”经费公开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明年,我委将按照市政务公开办公室的统一部署,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进一步落实委政务公开相关制度,努力实现政务公开的规范运作。一是进一步落实政务公开工作的责任制度,强化责任追究,层层落实责任。二是继续完善政务公开的审议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评价体系。

2、进一步提高对政务公开工作的认识,加强政府信息采编人员培训。一是切实提高委各科室和委属各单位对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的认识,把它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作为阳光政务活动的重要载体来抓紧抓好。二是要加强对市农委系统政务工作网络建设和信息采编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采编能力。三要通过市农委政务公开网、市农业信息网和政风行风热线、市民连线平台等途径,不断拓宽政务公开宣传渠道,努力解决政务公开工作中的死角,真正做到全面、彻底的公开。

3、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政务公开工作,让权力规范阳光运行。加强农委系统承担的农业专项资金、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和强农惠农政策等重点领域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信息公开工作,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确保机关权力始终为人民服务,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的运行机制。力争做到“六有”,即:有负责领导和工作机构,有重点部门和重点内容,有公开形式和公开载体,有公开承诺和监督办法,有考核指标和奖励标准,有追究办法和处罚措施,不断提高信息数量和质量,增强政务公开工作水平。

第三篇

一、2013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健全组织,明确职责。我委高度重视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成立了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汪义生主任为组长、曹纯斌等委领导为副组长、委机关科室和委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了办公室。委政策法规科具体从事农委系统的法制工作,负责全市农委系统法律法规的宣传、农业行政执法监督,农业行政复议等工作,有必要的办公场所,台式电脑和手提电脑、数码相机,依法行政工作经费有保障。

2、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按照市法制办和省农委的总体部署,我委结合部门工作实际,认真制定年度依法行政工作方案,将《关于印发市农委2013年依法行政工作要点的通知》(黄农〔2013〕48号)下发到区县农业部门及委属单位,确保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落到实处。汪义生主任在委机关和委属单位负责人工作会议上,每次都要强调依法行政。坚持将依法行政作为工作的基本准则,将依法行政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纳为考核内容。今年多次召开农业法制工作会议,深入宣传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研究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农资打假专项行动,认真听取全市实施农业行政处罚工作情况汇报,根据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实际,多次适时组织督查组,深入区县督查开展农资打假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情况和农业行政处罚实施情况,及时掌握依法行政工作动态,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监督指导。

(二)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1、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我委在工作中,从年初制定的工作方案、工作措施到项目的申报实施、群众反映的问题以及行政处罚、农业生产管理事务中的决策,都要通过从领导到科室、委属单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征求意见、集思广益,最后由委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策。

2、理顺行政执法体制。今年在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合理界定部门内部决策分工的规则。改变了政策法规科(农业行政执法办公室)原来“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机构设置分工模式,单独设置了政策法规科,同时将原来的畜牧渔业科改设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农业行政执法办公室、畜牧渔业科)。理顺了执法与监督的关系,改变了原来政策法规科在农业行政执法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进一步规范了依法行政行为。

3、强化制度落实。印发了《市农业委员会反腐倡廉制度汇编》,其中有各类制度、规则46项,坚持做到制定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明确重大行政决策的具体范围事项,对重大或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草案,出台前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或建议。今年我委未出台规范性文件,多年来从未发生决策严重失误事件。

(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1、严把执法队伍准入关,加强执法培训。根据农业部《农业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省农委《关于全省新申领农业执法证件人员统一考试的通知》要求,我委先后组织了全市新申领及到期审验农业行政执法证件人员的相关考核工作,经省农委审核批准。全市有11人参加全省新申领农业执法证件人员统一考试合格。准予申领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行政执法证件。有142人经考核合格,农业行政执法证件通过审验。

2、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市本级行政许可主体和行政审批项目清理等的通知》要求,认真开展了清理工作,本委(委属单位)行政许可主体2个,共有行政审批9项,及时上报了行政许可主体和行政审批项目清理情况。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将《市村集体财务管理暂行办法》(黄政〔2004〕41号)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了认真的对照,结合当前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实际,确认该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合法有效,及时上报了决定继续保留的意见。及时向市法制办反馈了关于《市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送审稿)的征求意见。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了切实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对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组人员作了进一步调整和充实,细化职责分工,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统筹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统一部署各项重大活动。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市201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2013年市种子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黄农〔2013〕14号)、《关于加强世博会期间供沪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组织全市开展了以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为重点的农资打假执法行动。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市办理农业行政处罚案64件,其中一般程序54件、简易程序10件、调解结案数26件,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共9.2376万元,有力地打击了农业违法行为。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农药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肥料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农药生产企业100%纳入监控范围。蔬菜农药残留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6%以上,畜禽产品、水产品药物残留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100%,辖区内未发生因农业投入品造成较大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问题。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4、严格规范农业行政执法行为。在日常执法工作中,执法人员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立案查处农业违法行为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规范行政裁量权,做到过罚相当,文明执法。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告知其陈述和申辩的权力,建立和完善了听证制度。认真执行罚缴分离制度。严格执行国务院“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制度,无截留、挪用、私分或变相私分罚没收入情况,无向执法人员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款指标和收费现象。市区县农业执法部门均严格执行《省农业行政执法十项制度》,执法人员没有参与和从事与执法业务相关的经营活动,无不履行法定职责和滥用职权的情况。几年来,全市农业行政执法无错案,农业行政处罚未发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农业行政执法水平明显提高。

5、坚持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根据《关于开展2013年度全市行政处罚实施工作情况检查的通知》要求,认真开展行政处罚实施工作整改回头看工作,一是对2009年省督查组对区县农委案卷评查中发现的问题整改进行了监督指导,要求在日常执法实践中进一步做好相关证据的收集和固定工作,以确保证据的法律效力。在深入区县开展农资打假和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时,将农业行政处罚案卷的抽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当场指出案卷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要求做好相关整改工作。二是针对今年省督查组对我委2013年的行政处罚案卷检查时指出“处罚决定书中有非法律术语存在”的问题,委政策法规科及时组织市种子管理站相关执法人员,通报了省督查组对黄农种罚〔2013〕01号案卷指出的瑕疵问题,对该案卷的文书制作情况进行了回头看,进一步认真学习和研究了相关法律法规,对照农业部《农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要求,认真做好整改工作,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瑕疵,进一步提高农业行政处罚案卷质量水平。

6、高效便民做好行政许可工作。市政务中心窗口建设做到“两集中、两到位”。实施主体是市农委的7个行政审批项目100%在中心受理、收费(其中收费项目3个)、送达,做到了“应进俱进”。2013年依法办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3个,时间均在10天以内办结,做到了高效快捷为民服务。

7、强化依法行政工作评比考核。今年6月份,我委下发了《关于评选表彰2009年度全市农委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在公开、公平、公正、逐级考核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表彰2009年度全市农委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通报》,对屯溪区、区农委和全市农业部门10名先进个人进行了通报表彰。

(四)强化对依法行政的监督

1、认真落实依法行政工作报告制度。按照上级《关于进一步健全落实依法行政工作报告制度的通知》(黄政办〔2009〕57号)要求,及时上报了《关于报送2009年市农委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总结及2013年工作思路的报告》(黄农〔2009〕181号),在日常工作中,我委领导根据部门工作实际,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上级报告坚持依法行政,各项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2、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依法公开政务事项,积极推进办事公开透明运行。一是加强政务公开领导。今年7月份,根据机构改革后科室职能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了市农委政务公开领导组暨政府信息公开领导组,汪义生主任任组长,丰暴总农艺师任副组长,市农委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和委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政务公开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办公室,负责政务公开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二是认真开展行政职权梳理工作。按照上级要求,我委对行政职权进行了认真梳理,编制了《行政职权目录总表》,其中行政许可类9项、行政处罚类111项、行政征收4项、行政强制6、行政裁决1项。并且编制了《行政职权目录分表》,明确各项行政职权的项目名称、实施依据、公开形式、公开范围、公开时间、收费依据和标准及承办机构,同时制作了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流程图。上报市法制办、市编办和市政务公开办公室审核备案,经审核通过后,已在市农委政务公开网站和市农业信息网上公布。推动了我委行政权力透明规范运行,三是建好信息网站。《市农业信息网》是市农委的门户网站,信息目录包括机构领导、机构设置、部门动态、政策法规、规范性文件、政务公开、规划计划、公告和新闻等八大类别,截止目前,今年已采编各类信息1000多条。“政务公开”一直是本网站的重点栏目。已公开信息200多条。三是印发《新农村》11期、《农村能源》10期、《菜篮子》17期。四是组织市农委领导三次走进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回答解决听众问题10余个,集中全市农委系统200余人上线或收听。五是及时解答回复市长热线1次、市民热线3次、民生热线2次和市民在线1次,建立起了农委与群众之间规范、系统、稳定的沟通渠道。六是按照市政府采购招标规定,向市招管局报送采购信息5次,由市招管局统一招标。

3、加强监察、审计监督检查。我委纪委加强组织协调,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一是加强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对歙县的四个乡镇和五个县查部门进行了重点检查。从检查结果看,我市强农惠农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重视、政策宣传到位、操作程序规范,部门配合密切、工作制度健全、运作透明快捷、广大农户满意。参与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检查。二是加强开展民生工程督查。我委承担有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工程、菜篮子工程三项民生工程。我委纪检监察人员深入各地,参与督查与验收工作。一查资金到位情况。看是否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二到实地督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到培训基地查看。菜篮子民生工程建设到高标准大棚基地建设项目点和普通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点建设现场查看。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深入乡镇农户,现场查看、指导。三查档案资料。三是加强开展“小金库”检查。对我委社会团体进行摸排,规范各协会的财务管理,开展了社会团体“小金库”检查。

4、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一是按照《关于做好依法行政案例评析组稿工作的通知》(黄府法〔2013〕11号)要求,结合行政复议工作实践,认真撰写依法行政案例评析稿件,我委撰写的《被申请人主体错误导致某农户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案》被市法制办选入《市第四届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理论、实务研讨会材料汇编》一书。二是积极参与市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理论、实务研讨活动。三是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工作,没有案件发生按时做到零报告。

(五)加强依法行政学习宣传培训

1、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宣传。一是今年先后组织全市农委系统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活动、送科技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全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12.4”法制宣传周等大型活动,二是大力宣传“五五”普法成果。按照上级对“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的工作要求,精心制作普法展板,认真整理相关工作档案资料,做好“五五”普法总结工作,圆满完成了上级“五五”普法验收。三是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动物防疫法、渔业法、畜牧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全民农业法制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依法治农的氛围。

2、积极开展法律知识培训。一是组织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参加省、市委党校依法行政知识培训。二是组织机关全体公务员学习《公务员通用能力教程》并且按照上级要求进行考试,全面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技能,2014年完成新型农民培训1.7万人、农民工技能培训8000人,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000人。帮助农民提高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务工经商的能力。

3、坚持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多年来,我委有计划地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实施“五五”普法工作方案,建立并落实了党委理论中心组和干部职工学法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意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宪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畜牧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做到班子成员每年集体学法达2次以上,干部职工集中学法每年均超过4次。做到了集中学法与日常自学相结合,学法与普法宣传相结合,学法与用法相结合。营造了领导带头学法,机关工作人员自觉学法,工作上坚持依法行政的良好法制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共举办培训班、咨询活动229场次,媒体宣传71次,印发各类资料、明白纸、给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宣传手册14万份,指导培训近4.7万人次,我委依法行政工作信息被各级新闻媒体采用30条多条。做到了依法行政工作电视上有图像,广播电台有声音,网络上有报道,报刊杂志上有文字。

(六)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扎实推进依法行政

1、围绕大局强化依法行政目标管理。按照市政府市直目标管理单位2013年工作目标任务的要求,及时制定了《市农委2013年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分解表》,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具体分管领导,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将依法行政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纳为考核内容。

2、创新工作方式,加强相邻省、市联合执法行动。为进一步加强交界县(市)农业执法机构之间的协作、配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强化区域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了皖浙两省四县市农业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我市歙县农委与宣州市的宁国市、绩溪县、浙江省临安市农委联合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宣传活动和农资打假护农行动、有力地打击了生产经营违规农资的不法行为,有效地堵住了与外省、市交界地域少数不法商贩流动经营违规农资的漏洞。保障了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2014年工作思路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精神,不断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增强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合法性。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责,加大“六五”普法宣传力度,以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扎实推进农委系统依法行政工作。

2、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力度。一是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督查力度,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二是严格执行《省农业行政执法十项制度》,切实规范农业行政执法行为。三是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培训,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执法技能,为创建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廉洁高效的执法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3、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监督力度。继续开展农业行政处罚实施情况“回头看”活动。加大农委系统执法案卷的监督抽查力度,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培训,不断提高农业执法人员的依法办案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行政执法案卷质量水平,切实规范农业行政执法行为。

4、进一步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高政务公开办事实效。把政务公开办事公开的重点、难点、社会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政务公开主要内容。进一步办好农业信息网站,不断丰富和完善政务公开信息栏目内容,同时要加大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实行有效监督,严格责任追究,确保政务公开规范、有序、真实、实效。

第四篇

一、2013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不断吸收、引进外地先进生产管理经验,把农业科技变为生产力,充分发挥生产效益。注重把已推广利用的成熟农业技术整合、集成,然后推广利用,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1、粮油生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1.7万亩,比2009年增长2.5万亩。其中:水稻59.81万亩(其中早稻0.9689万亩,中稻57.9万亩,双晚0.96万亩),总产28.08万吨,平均单产469.49公斤;小麦0.33万亩,玉米14.5万亩,大豆、薯类23.5万亩,总产35.5万吨。全市收获油菜籽面积42.1万亩,播种油菜38.2万亩,较去年减3.9万亩。

2、茶叶生产:2013年,全市茶园面积71万亩,茶叶产量2.42万吨(比2005年增36.7%),一产产值13.5亿元(比2005年增159.6%),取得连续六年净增1个亿元以上骄人业绩,其中,名优茶产量9660吨,产值11.25亿元;加工产值30亿元,综合产值46亿元,茶园亩产值达到1901元,比去年增25.5%;茶农人均茶叶收入1928元,比去年增收391元。

3、蚕桑生产:全市现有桑园面积121130亩,较上年增加1570亩。全市养蚕户35570户,与上年相比,增加1040户。鲜茧总产4607.4吨,同比增加3.7吨。年鲜茧总产值128188.58万元,同比增加118702.38万元,增125.1%。鲜茧收购年综合公斤均价27.8元,同比上涨7.2元,涨34.95%。在蚕茧供求失衡的矛盾剌激下,茧价呈阶段性逐季上涨,尤以晚秋茧价上涨幅度最大。

4、果树生产:全市果园面积稳定在21万亩,其中水果11.8万亩,干果9.2万亩。全市果品产量2.26万吨,较2009年减产2.22万吨,减产幅度为50%。其中柑桔为0.78万吨,比2009年减产20%,枇杷0.318万吨,比2009年减产70%,杨梅为0.112万吨,比2009年减产30%。落叶果树产量1.06万吨,比2009年减产50%。

(二)实施高产创建工程,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为加快我市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速度,创建高产典型,探索种植业增收新的途径,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开展茶叶标准园创建工作、实施水稻提升行动和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以部级良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绿色防控技术为主推技术,集成综合技术配套,通过培训指导、典型示范,以此辐射带动我茶业、水稻、油菜产业向规模化、优质化迈进。一是茶叶标准园创建工作。去年起,农业部在全国100个县试点茶叶标准园创建工作,我市有4个区县入围,总面积4500亩,其中区1000亩、歙县1500亩、休宁县1000亩、祁门县1000亩;为配合农业部行动,也为全面提升全市茶园质量,今年又在屯溪区、徽州区和黟县,新建市级茶叶标准园3个,面积3000亩。目前,各项工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各区县基本完成实施方案制定和园址选定工作,并且为此举办茶叶标准园培训班82场/次,培训人员24560人,发放技术资料35000余份。二是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今年,我市农业系统按照“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强化质量,提高效益”的指导思想,继续组织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工作,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片面积不断扩大,由2007年的10万亩提高到今年的15万亩,其中休宁县负责实施10万亩,区负责实施5万亩。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辐射带动下,我市水稻单产一路走高,由2006年的420公斤提高到469.49公斤,粮食总产也由2005年的34.29万吨提高到35.5万吨,优质水稻比例达90%,较去年提高8个百分点。水稻单产、质量均明显提高。2009年以来,全市共引用超级稻品种15个,示范推广面积20万亩,平均单产达601公斤,教2001-2005年全市水稻平均单产增209公斤,增幅达51%,较同年非超级稻生产区亩增215公斤,由市农技推广中心和休宁县农委共建的休宁县万安镇潜阜村百亩超级稻核心示范区,经部、省、市级专家验收,平均单产达725公斤。2013年全市超级稻种植面积已突破25万亩,区三口镇巷里百亩超级稻核心示范区长势健壮,单产突破700公斤。在全市水稻种植面积趋减的情况下,超级稻生产为保障全市粮食总产的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三是油菜高产示范片创建。继去年歙县承担农业部油菜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项目后,今年区、休宁县、黟县和屯溪区等区县也自觉加入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为确保该项目顺利实施,在10月中下旬遭遇雨水降温天气,造成油菜不同程度缺苗断垄情况下,各级农业部门立即指导农民补种、移栽,截止11月底,全市油菜播种面积40万亩,建立千亩以上油菜示范片基地14个,示范面积6.4万亩,涉及22个乡镇,辐射带动农户近10万。实施过程中,各级农技部门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选用优质高产油菜良种,加大推广油菜轻简栽培技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强化硼肥底施,NPK平衡施用。针对今年特殊气候,农业部门及时扭转以往同期田间管理措施,围绕加快油菜苗情转化升级这个核心,印发田管技术材料2万余份,派遣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生产。同时,组织引进秦优十号,中油115、中双11、皖油28、广源58、大地55、华皖油2号等十几个国审品种集中展示,鉴定这些品种的适应性、产量水平及抗逆性,为来年奠定实践基础。

(三)加强土肥项目实施,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一是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力推进配方肥普及行动。2013年,全市全面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投入专项补贴资金260万元,采集耕地、三园土壤样品5086个、稻油等植株样品513个,调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表和农户施肥情况表1.32万份,分析测定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中、微量元素等20个项目207397项次;完成水稻、油菜、玉米氮磷钾三因素四水平“3414”小区试验60个、配方肥对比校正试验66个,水稻氮肥、配方肥、硫肥不同时期及基、追肥比例试验20个;根据土壤养分化验和肥料试验结果研制推广水稻、油菜、茶叶、蚕桑科学施肥方案20个,配方肥配方23个,发放水稻、油菜、玉米、茶桑果等施肥建议卡45.9万份,建立县乡村三级配方肥示范片(方)509个,推广配方施肥面积210万亩次,其中施用配方肥3万余吨,面积128万亩次。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促进了粮油果经作物生产增产增效。据统计,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水稻64万亩,亩增稻谷28.25公斤,总增稻谷1.8万吨,总节本增效3616万元;油菜41万亩,亩增菜籽15.3公斤,总增菜籽6.29万吨,总节本增效2142万元;其它作物104.9万亩,亩均节本增效45.2元,总节本增效4741.2万元;全年累计节本增效1.05亿元。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农民科学施肥水平,适氮增磷钾、有机无机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合理配合施用的理念不断增强。二是“沃土工程”工作。“沃土工程”工作以测土配方施肥实施为依托,坚持有机无机相结合,加大测土配方施肥中应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的推广力度,全市各地翻压、留高茬、覆盖及沼化还田等形式秸秆还田的面积和数量呈上升趋势,秸秆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据统计,2013年全市年秸秆资源总量约60万吨,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

(四)做好三品一标监管,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个中心,常年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高压态势,积极应对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全年送省例行监测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检测合格率均达到100%。全市未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一是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种植产品禁限用农药残留、农药市场、畜产品瘦肉精等禁用物质、饲料、水产品禁用药物、兽药及兽药残留、“三品”和农资打假八项整治行动,全力推进执法监管。二是加强“三品一标”品牌认证工作。全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个,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个,认定面积达766.3公顷;同时,复查换证无公害农产品9个,产地9个;对全市所有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和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了年检,受理2个企业6个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的前期材料的审核工作。三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今年主要是配合市环保局、林业局、水利局和徽州区有关部门,开展了《丰乐水库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和治理》工作。

(五)增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为了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步伐,增强专业技术干部和农民实践操作技能,我中心发挥专业部门多,技术力量厚实之优势,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主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今年的业务技能培训与往年比较,具体多层次、多专业、多内容和授课专家层次高等特点,全年培训工作按照各自专业目前需要,分别举办高研班、提高班和普通班,专业涉及园艺、中药材、茶叶农产品质量安全、植保等。6月份的“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高研班”,邀请了中医学院、科技学院和省园艺所三位省内中药材行业顶级专家授课,8月份举办的“市茶产业发展提高班”,邀请了国家茶叶体系中的岗位专家进行授课,还举办了农产品质量内检员培训班、植保绿色控害技术培训班、园艺“土、特、绿”产品发展培训班等,此外,今年培训还尝试“走出去”办法,倒深度镇棉溪村举办“三潭枇杷”标准园建设培训班,带领学员考察企业、合作社、基地,组织技术人员下乡咨询等形式,广泛开展新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市科协、妇联、科技局、农委等部门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活动,通过展板展示、现场咨询、解答农民提问、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和农民群众面对面技术交流,增强农民科技兴农意识,共制作展板10块,现场接受群众技术咨询8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000余份,通过宣传培训,极大地调动了我市专业技干和农民科技兴农积极性,提高了实践指导能力。

(六)开展农村农业调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开展农村农业调查,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是农技推广中心职责所系。一年来,围绕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问题,以及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我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一是参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省、市农委组织的有关生态农业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茶产业、果业发展等专题调研和检查,其中,市委书记王福宏对毛峰和太平猴魁的两次专题调研,我中心均派员全程参加,并形成书面报告提交有关部门。二是开展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通过建立固定监测点,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对在田在地作物水稻、油菜等实行全生育期监测,做到及时准确地掌握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在气候性灾害发生后,苗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3月初的低温雨雪和10月初的低温雨水给茶叶、油菜生产带来的重大损失,正是由于监测工作措施有力,信息准确,给灾后农业生产恢复赢得主动,确保全年农业生产未出现大的波动。三是按照省农委统一要求,中心环保站花了三个月时间,动员市区县方方面面力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业类野生植物(金荞麦、野生莲)资源调查和保护工作,基本摸清了上述物种的种类、分布、数量、生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并编写了专题调查报告。四是切实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全市各级植保部门在抓好水稻、油菜大宗粮油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同时,还开展茶叶、菊花、果树、蔬菜等多经作物病虫情的调查及预测预报工作,积极协助建立茶叶病虫害专业防治队伍,对全市10余万亩生态高效茶园开展统防统治,为茶业“双十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据统计,全市各级植保站共病虫情报62期,120万份,信息准确率达95%以上,向市政府、市农委及省植保总站汇报36份。

通过开展各种调查,真实掌握我市农业生产现状,科学分析存在问题,为当地和上级决策部门发展农业产业提供决策依据。

(七)开展农业综合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技术单位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为农服务活动。一是认真开展三情(苗情、墒情、化肥市场行情)调查,全年共调查水稻、油菜、茶叶苗情8次,墒情和化肥市场行情各22次,按时为市、省上报调查信息,为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全面总结市茶产业“十一五”发展,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按照市政府要求,我中心茶叶站牵头制定《市茶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前已完成初稿,拟提交讨论。三是认真办理提案复函。今年中心接受市人大、政协代表提案9件,内容涵盖茶叶、水果、环保等方面,各业务站认真对待,调查研究,面见并函复每位代表,均得到满意答复。四是着力抓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中心派员积极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全国农技推广短信息采集技术培训班,负责农技信息采编、上传,利用农业部、市农业信息网和茶业网等网络平台推介、宣传农技、土肥工作动态、取得的成果和技术要点,按时上报各类信息,为我市农业生产提供优质信息服务。五是快速反应应对恶劣气候。我市今年于3月初的持续低温雨雪气候和10月初的低温多雨,对全市茶叶、油菜等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灾情发生后,市农技中心快速行动,在第一时间抽调业务骨干深入歙县、休宁、区等重点区县乡镇查灾,全面摸清灾害损失,指导群众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开展生产自救,为抗击雪灾、恢复生产自救、确保农业生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六是派员基层挂职。根据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中心选派1名优秀干部到徽州区潜口镇澄塘村挂职第一书记,中心支部主动与澄塘村结对帮扶,开展科技咨询和对口帮扶活动,得到潜口镇和澄塘村干群一直好评。

(八)加强政治思想建设,不断提高干部素质

从抓学习教育入手,组织干部职工持续开展形势政策、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学习、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开展工作。力求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做学习型、知识性、学者型干部,打破旧的思维定势,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形式,推动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经常性开展作风、纪律教育整顿,教育干部职工遵纪守法、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用制度规范职工行为,善于发现苗头性问题,做到有错必纠,起到纠错一人,教育一片的目的,切实发挥规章制度的约束能力。在干部职工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农技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活动,组建了领导机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活动开展取得实效。

二、2014年工作思路

农业技术推广的宗旨是为农民服务,我中心围绕努力开拓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充分利用政策发挥技术、人才优势,更新观念,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一)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茶叶大叶种、柿大茶、滴水香、凫早二号;油菜秦优十号,中油115号、中双11号;玉米农大108号、金海5号、鲁单5号;水稻中浙优1号、辐优827号、丰两优6号、杨两优6号等部级和国审品种的适应性、产量水平及抗逆性鉴定和推广工作步伐,加速筛选适合本地种植、有利于打造我市特色和品牌的农作物新良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展示和推广,为继续促进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提供良种支持。

(二)加强农业新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结合承担上级农业部门下达的推广示范项目,进一步扩大和调整各种主要农作物和先进综合配套技术在镇村的推广示范片(点)基地建设。加快农产品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的引进和组装及其示范推广,提高良种良法应用的覆盖率和普及率,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三)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普及应用。启动“中低产田改造”、“易地开发区耕地地力培育”项目建设。加强耕地地力质量定点监测和农田土壤肥料科学利用技术的入户指导,继续推进“沃土工程”,为促进我市耕地地力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

(四)加强农作物生产主要病虫害及重大疫情的监测、预报、检疫和防控防治工作。部署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积极引进和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及其综合防控防治新技术,积极推进我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建设,加快实施茶树、果树、水稻和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强农产品生产中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为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生产环节上的技术支持。

(五)加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力度。以落实省、市新型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村农民技术人员培训项目为基础,结合我市发展特色农作物和品牌,以及名优传统农产品的生产配套技术和技术改良的需要,把培训班办到镇、村(组),指导服务到户,进一步提高农民种植技能水平。

(六)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认真做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技推广人员的作风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农技推广水平,增强农业公共服务功能,努力使改革与农技推广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努力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做好维护稳定工作。

三、明年一季度工作重点

(一)突出抓好春耕备耕工作。一是要抓好以油菜等午季作物为重点的春季田管工作。针对我市春季多雨、田间水分较高、湿度较大的特点,指导农民适时开展清沟沥水、春季追肥和病虫害防治,积极做好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春耕生产资料的调剂、储备工作,确保市场供给;二是要抓好春茶、春蚕生产的各项准备工作。茶叶、春蚕是我市优势农产品,是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适时组织广大农技干部深入茶区、蚕区,发动群众加强茶园、桑园管理,认真做好茶机具、蚕室和蚕具的维修,指导农民采名优茶、有机茶和高档出口茶,加强优良蚕种和方格蔟营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争春茶、春蚕产值和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三是要指导农民科学安排茬口,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根据我市特点,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指导农民合理安排茬口,稳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低耗、环保品种,扩大精细蔬菜、优质瓜果、花卉盆景等高效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提高效益,增加收入。

(二)突出抓好春耕农业科技培训。为着力解决“农村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以开春科技活动月为契机,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动员广大农技干部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把农业适用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结合科技入户工程实行农技人员划片包干、驻点指导、责任到人。组织专家讲师团,深入农村,层层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和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广泛开展春耕农业生产技术宣传。

(三)突出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针对我市气候灾害频发的特点,一是要立足防大汛、抗大灾,及早做好防汛抗旱的各项工作,制定防灾减灾预案。二是侧重倒春寒等极异常气候性灾害的防范,指导农民做好在地作物、茶园、果园的防冻减灾和改种、补种工作,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三是要着手水稻示范片、示范点建设的准备工作,提高全市水稻的单产水平,确保全市粮食总产保持基本稳定。

第五篇

今年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八个一批和农业产业化“1122”计划,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全市外向型农业加工企业带来的严重影响,不断开拓创新,抢抓发展机遇,全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巩固拓展工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一、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1、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今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50亿元,增长13.4%,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达155亿元,增长15%,工资性收入20.8亿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8元,同比净增568元,增长11%。

2、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各地充分发挥山区生态和物产优势,切实加强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生态茶园“双十”工程、养殖业“451”工程和林业产业提升工程。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09万亩,建设高效生态茶园5.12万亩。新发展毛竹、油茶、干鲜果、花卉苗木3.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16%,其中:毛竹9500亩,油茶3389亩、干鲜果8607亩,花卉苗木8090亩,中药材5800亩。发展蔬菜基地3322亩,占计划任务的110.7%,其中发展大棚蔬菜基地1338亩,占计划任务的127.4%。新增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15个,新建市级畜禽养殖示范小区20个。目前,全市建成了71万亩茶园,655万亩商品林、91万亩竹园、8万亩油茶、3万亩花卉苗木、12万亩桑园、21万亩果园、8万亩中药材、13万亩商品蔬菜和100多个养殖小区等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8.8万亩,比上年减0.4%,预计总产35万吨,比上年增1.4%,其中水稻61.4万亩,比上年减3%,总产28.0万吨,平均单产456公斤;油料作物面积44.9万亩,总产3.84万吨,其中油菜籽收获面积43.5万亩,总产3.7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6.9%和15.5%。

3、茶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今年全市茶叶总产2.38万吨,一产产值已突破10亿大关达到10.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5.3%和23.7%。茶产业综合产值到达35.5亿元,增长11.7%。茶园亩产值达到1515元,茶农人均增收294.7元。今年全市完成投入小型茶叶初制厂清洁化改造和骨干茶叶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共计2.1249亿元。目前,全市已有129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QS认证,19家企业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0环保体系或食品安全保证体系认证。

4、养殖业生产稳步增长。预计2013年全市生猪出栏100万头,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8.6%,家禽出栏550万只,同比分别增长7.5%,蜂群数量达到14万群,同比增长18%,肉蛋总产量为12万吨,同比增长8.5%,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36%,畜禽规模化比重达40%,农民畜牧业纯收入900元。全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和畜产品安全事件发生。新增精养鱼塘1000亩。

5、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今年全市共投入龙头企业技改资金3.6亿元,增长12.5%;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40家,预计今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收入达42.15亿元,增长21.9%,营销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达18家,8家企业跻身全国茶业百强。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家。随着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日益扩大。今年全市新增省级著名商标3个,已申报17个省级名牌农产品(待批),祁门红茶地理标志产品已进入公示复议阶段。目前全市拥有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9个省著名商标,16个名牌农产品。今年,汪满田茶业有限公司与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签署了合作合同成为我国首家入驻2014年上海世博会的茶饮料、茶食品服务商。猴坑茶业有限公司也成为2014年上海世博会特许茶产品生产商。全市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67家,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57家。

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年,全市新增“三品”认证面积13.735万亩,其中有机食品认证面积9000亩,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12.4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4350亩、生猪1.5万头。新增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目前,全市总计完成“三品”认证面积达101.6万亩,其中有机食品认证面积13.65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31.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68.8万亩。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共制定茶叶、食用菌、贡菊、蚕桑等各类农产品市、县级地方标准规范112个,建立国家、省、市和县级标准化生产基地74个,其中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5个和县级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覆盖率达8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了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或组织管理档案,组织开展了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9.6%和99.9%;进一步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禽流感和口蹄疫强制免疫密度达100%。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雏形已基本形成。

7、农业民生工程和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完成新型农民培训15204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7117人,占省下达6900人的培训任务104%;农业专业技术培训3500人,占100%;农民创业培训3037人,占101%;农民科技培训1550人,占100%;农村沼气已完成投资964.16万元,占全年计划总投资额101.4%,新增农村户用沼气3720口,建成大型沼气工程1处,154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发展蔬菜基地3322亩,占计划任务的110.7%,其中发展大棚蔬菜基地1338亩,占计划任务的127.4%。农业政策保险全面展开,油菜、水稻投保覆盖面达到100%。同时,农业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目前,全市已争取扩大内需新增投资农业项目21个,项目总投资3256.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705.7万元。切实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市共实施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292万元,带动农民自筹资金近1亿元,享受补贴农机具11705台(套),受益农户10234户,提升了农机作业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8、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新技术推广取得新成效。在区汤口、耿城两个乡镇建立我市首批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进一步探索农村信息化模式,提高服务“三农”效率。各地以“阳光工程”为依托,在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687场(次),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600户。重点开展了“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专家大院活动。组织10多个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科技下乡小分队,先后赴休宁、歙县、徽州区登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次,发放资料2000余份,接受村民咨询600多人次。在重点建设屯溪区、歙县、黟县等三个省级科技特派员试点县(区)的基础上,安排100名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兴业创业。区“太平猴魁茶标准化生产专家大院”被列为省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歙县入围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试点县。

9、新农村建设巩固拓展工程进展顺利。全市新农村建设巩固拓展工程52个重点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11.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3.93%。新增6个乡(镇)和65个行政村列入全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村、镇。目前全市共有16个省示范镇和165个省级示范村。已建成农民新村110个,占地面积6380亩。今年50个拟达到和50个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十有”目标的村,紧紧围绕“十有”目标,结合本村实际,正在全力以赴地加以推进。目前,各区县正在组织力量进行验收。全市已有18个乡镇编制了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并有200个行政村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目前全市共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6个,省级环境优美镇18个,市环境优美镇38个,省级生态村38个,市级生态村137个。全市今年共完成了11个乡(镇)和73个村新农村建设电气化乡(镇)、村的建设任务。到目前,全市已完成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769.9公里,占计划的142.5%;新增通水泥(油)路建制村70个,全市通水泥(油)路行政村达834个,占97.5%;完成了272处解决8.58万人饮用水的安全饮水工程,全市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已达到94.3%。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拥有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目标;完成了19所乡镇卫生院和95所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市有106.3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3%,比上年提高3.21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92个百分点。新建农村连锁农家店500个、商品配送中心3个,完成了573个村组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市新建农民科技书屋165个,村养老院29个。新建、改造村委会(党员活动室)95个。

10、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一是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得到了国务院综改办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目前全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方案已制定,正在组织实施。二是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配套改革正在深入推进。目前,全市确权面积1032.4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99%,发放林权证31.4万本,发证率达97%。开展林权抵押205笔,森林抵押面积10.6万亩,贷款金额10519万元;林权流转面积165.1万亩,占集体林地面积15.07%。三是农村要素市场建设得到加强。今年全市共建成15个农村要素市场,其中8个林权流转中心和7个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今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和滑坡,这对全市经济社会平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基础作用。但当前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困难和矛盾仍然很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新的增长点尚未真正形成。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和劳务输入。今年前三季度农民收入来源于一产和劳务收入的比重分别达32.8%和46.2%,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和抗风险的能力差。二是龙头企业实力弱,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全市部级龙头企业仅有1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占全省龙头企业数的4.6%;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5%,没有一家企业销售收入超2亿元。三是基地规模小,单位产出低。我市农产品除茶叶、和木竹以外,整体呈现“种类繁多、规模不大”。而规模较大的茶叶这几年通过抓基地建设,茶园面貌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茶园亩效益依然偏低。目前,我市茶园的亩产量仅为30公斤,亩产值1515元,尚不及浙江武义、福建安溪等先进地区的100公斤单产、3000-6000元亩产值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四是农业设施装备水平落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弱,“靠天收”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五是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村信息不灵,农民盲目生产,农产品产供销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留在本乡农民多为老弱人员,素质偏低,先进实用技术推广面临困难。六是新农村建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和艰巨。

三、2014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2014年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这一战略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新农村建设八个一批为主抓手,全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巩固拓展工程,加强农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主要预期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增长7%以上。

主要任务是:

第一,继续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巩固拓展工程。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新农村建设市级“十有”目标,切实把新农村建设与重大项目建设结合起来,与“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工程结合起来、与土地治理结合起来,推进老村综合整治、新村集中建设和移民统一安置,努力打造一批高标准的示范村。力争明年在2013年150个村达到和50个村基本达到“十有”目标的基础上,再有50个村达到和50个村基本达到“十有”目标。在具体推进措施上:一是以规划引导为龙头,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的充实、完善和提高工作。二是以生产发展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力争明年已达到“十有”目标的示范村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比全市高2-3个百分点。三是以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为基础,全力推进农村清洁化工程,切实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是以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试点工作为载体,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五是要以全社会共建帮扶为关键,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第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继续把茶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点,深入实施茶叶“双十”工程,力争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万亩,建设高效生态茶园2万亩,茶叶一产产值达12亿元,综合系列产值40亿元。继续推进养殖业“451”工程,发展生态规模化养殖。2014年力争全市生猪出栏110万头,家禽580万只,蜂群数量达15万群,肉蛋总产达13万吨。高度重视蔬菜产销工作,切实加快中心城区蔬菜基地建设。2014年力争全市新发展蔬菜4000亩,其中大棚蔬菜基地1500亩,中心城区新发展蔬菜基地2000亩。继续加大林种结构调整力度,力争2014年新发展油茶、山核桃等经济林2万亩,竹林1万亩,花卉苗木0.8万亩,中药材0.5万亩。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力争明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60家,其中营销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8家,超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达2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收入突破50亿元,增幅在20%以上。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5个。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一手抓培育,一手抓规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14年全市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00家以上,建立20个规范化运作的示范社。

第三,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一是主动对接上海世博会,使更多的农产品走进世博会。要进一步加大与上海世博会有关部门衔接沟通,争取我市有更多的产品进入世博会,登上这个大舞台。二是继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举办茶叶暨名优农产品系列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茶和名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发达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努力创新招商方式,实现农业对外开放的大突破。四是切实加大项目争取力度。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农村沼气、农村推广体系和农产品检测体系以及农民工培训等方面,做好2014年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谋划、储备和申报工作,同时切实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

第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一是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围绕农民务工技能、农民务农技术、农民创业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和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新型农民队伍,力争2014年培训新型农民1.5万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900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3000人、农民创业培训3000人。二是要加快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推广有机茶生产、省力化养蚕、秸杆综合利用、无公害畜禽和设施栽培、节水灌溉等一批集成与配套技术,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三是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着力抓好市、县、乡镇三级农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和村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切实解决农村信息服务程度低,农民获取生产、技术、市场信息滞后等难题。

第五,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一是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2014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00口。同时加快推进农业清洁化工程,大力推广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有机、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力争明年建立茶叶、蔬菜、养殖业等农业标准化基地3-5个,新增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面积2万亩。三是切实加大农产品产地监测力度。严格农业投入品尤其是茶叶投入品的管理,积极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六,全面推进农村改革。一是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面完成林地确权发证主体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各项配套改革,推进集体林权流转。二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承包权流转,加快集体林权流转、土地流转中介评估机构等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我市规模经营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认真贯彻全省在我市召开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励试点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力度,扩大试点范围,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城乡协调的社会保障体制,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