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富民计划

时间:2022-05-14 05:22:00

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富民计划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实施三产富民战略,提升我区服务业档次,完善功能,更新业态,增强竞争力,形成特色更加鲜明、规模更大、市场聚集效应和对外辐射能力更强的市场格局。加快推进服务业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总量和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1、发展特色产业

(1)传统服务业。巩固和提升经二路商贸一条街、经一路小商品批发一条街、公园路家具一条街等原有六条特色街道,培育火炬路电子商务、西凤路通讯器材等特色一条街,在桥南、清姜、姜谭地区积极实施商业骨干企业带动效应,培育新的商业集群。支持永佳商厦、嘉汇大厦等项目开发,形成环火车站广场大型商贸集群;加快聚丰天下汇、宝鸡汽车站改造项目建设,巩固提高经二路商业主街道地位。以经济管理试验区为中心,完善功能,创新管理,提升档次,扩大小商品贸易范围和种类,建设小商品批发集散地。发展姜谭路、川陕路、公园路、滨河大道、马营、八鱼等地区商贸餐饮网点,建立健全覆盖全区、满足各层次群众需要的服务网络,推进传统服务业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加强与周边毗邻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协作,努力建设陕甘川宁毗邻地区的商贸服务中心。

(2)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行连锁、配送、超市、仓储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整合现有物流业,健全现代物流网络,规范物业管理、社会中介服务,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鼓励驻区内现有部省属大中型企业将决策、研发、结算、人才培训等核心部分放在我区,带动我区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做大做强总部经济。

(3)房地产业。突出居住功能,美化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住宅开发水平。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体,积极实施百合花城小区、石鼓小区二期等重点房地产开发项目,改善工薪阶层居民居住条件,促进我区房地产开发事业发展。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工作,对“城中村”、“棚户区”及破产企业实施房地产开发,满足不同居民的不同需要;大力实施商品房开发建设,建设石鼓山小区50万平方米、石家营小区8万平方米。

(4)旅游业。依托关中环线,以“自然观光、寻根祭祖”为主题,筹措资金,加快天台山部级风景名胜区和鸡峰山的深度开发,加大炎帝陵建设力度,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功能,增强承载能力,延长旅游产业链。建设好石鼓山公园,培育一批温泉度假中心,开发三凤山自然景观,开辟新的旅游景点,打造自然风光、休闲娱乐、民俗文化、观光农业旅游产业带。围绕炎帝、石鼓、青铜器文化及民俗文化,加强宣传,提高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的规模和档次,建设周秦文化一条街、姜炎文化风景区、西府民俗风情园等自然人文景观和展示姜炎周秦文化的旅游园区,使我区成为展示宝鸡旅游文化魅力的载体和窗口。力争到2010年,达到年接待游客25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0亿元。

(四)发展非公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非公经济主体明确,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极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必须走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非公经济的路子。

鼓励发展非公经济。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经营领域上放开,在准入条件上放宽,在市场门槛上放低,在税费政策上放活,在发展空间上放大,在工作上积极放权,促进我区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扩张。消除民间投资体制障碍,取消民间创业准入限制,解除个人创业在公司登记、经营中的种种歧视和不公正待遇。通过土地流转,吸引外地工商企业、下岗职工到我区开发农业,创办畜、果示范园(场),支持经济能人创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引导和鼓励务工经商的农民利用积累资金回乡办企业。

整合扩大非公经济规模。通过典型引导、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更多的农户务工经商,壮大非公经济群体规模。鼓励支持非公企业采取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加快乡镇企业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规模以上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等方式,扶持培育一批非公经济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一批优势产业。

提高非公经济效益。引导现有的非公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非公经济整体水平提升。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产业户群体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全区个体工商户达到11500户、非公企业达到1800户,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非公企业达到5户,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非公企业达到10户,全区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0亿元,占全区经济比重达到40%以上。

(五)改善基础设施,推进城乡一体化

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力度,完善城市设施、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使全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要以水、电、气、热等公共设施建设为主,环境建设要以广场、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重点抓好姜炎文化广场、九鼎广场等骨干工程建设,为市民的生活休闲提供优美的环境。交通建设以路桥建设和改造背街小巷为主,尽快建成福谭大桥、代马大桥、凤凰大桥,将西宝南线马营八鱼段建成大道,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功能;“十一五”末,使全区所有背街小巷得到改造,辖区交通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抓好高泉水库建设,实施人饮解困、鸡山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修复八鱼东风渠等灌溉设施,发展节水农业,改善水利条件,五年内新增灌溉面积5000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5平方公里,新修“四田”2500亩,解决农村贫困村组2万人吃水困难。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办法,改造100公里农村通行道路,提高农村道路等级,改善农村交通状况,争取全区达到平原村通油路,山区村路面砂石化,晴雨都能通车的标准。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抓紧遗留村农网改造,扩大农村通讯网络覆盖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尤其是39个后山村的扶贫开发,切实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生存条件。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十一五”期间,要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规范,统筹安排,科学论证,采取多元化筹资方式,大力改善功能混杂、服务设施滞后的局面。合理利用城市空间,调整好集贸市场、娱乐、文化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在抓好城市建设的同时,结合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把八鱼镇和马营镇建成环境优美、现代化气息浓的一流新城镇;抓住旅游名市建设新机遇,把石鼓镇和神农镇建成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生态旅游镇;以姜谭工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把高家镇建成工业强镇;结合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和对外交流新机遇,把晁峪乡打造成连接310国道、沟通陇东的绿色通道。

(六)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经济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积极实施生态和工程性水源保护措施,加强沿河“三废”排放管理和污染治理,渭河沿岸城镇污水处理率达4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行强制性淘汰制度,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70%。落实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强化节约意识,鼓励节能节水,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每年降低4%左右,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

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节约与开发并举”的原则,统筹兼顾,注重实效,通过政府对土地的整体规划和市场整顿,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到201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达到5.6万亩,整理增加耕地1.7万亩,基本农田保护超过5.4万亩。

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紧紧围绕“西部一流城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加快建设以“人文”“绿色”“环保”为重点的新型生态城区,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一五”期间,以南山绿化、绿地广场等建设项目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抓好绿色宝鸡创建活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绿地率增加4个百分点。动员全社会力量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各单位和市民个人投资生态环境建设意识,加大对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一体化进程中,严把环保关,加大污染源控制力度,抓好污染防治,树立经济繁荣、事业发达、生态良好、绿树蓝天、鸟语花香的一流城区形象。

(七)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推进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途径,指导乡镇企业彻底完成改制。逐步引导已改制企业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活企业闲置低效资产。结合实际,加快粮食企业改革步伐,强化对粮食购销企业服务监管职能。加大股份制企业国有股减持力度,“十一五”期间力争使区属企业国有股完全退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和国有资本经营的业绩考核体系,增强政府对国有资产的调控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按照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市场服务、创造环境上来,建立服务型政府。消除政策性障碍,强化产权保护,打破各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壁垒,营造有利于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市场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务大厅功能,简化审批手续,放宽市场准入领域,建立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备案制度。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公共管理社会化、政府行政民主化进程。结合各镇(乡)实际,对现有机构进行调整、规范、撤并,整合职能相近或相同的机构;合理规划调整全区农村规模,选好“领头雁”,稳定基层班子,做好农村撤村并组工作。

改善投资环境。以建立符合国际市场经济要求的综合服务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为重点,改善投资软环境,着力构建公平的法制环境,按照WTO规则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建立公开、统一和科学的法规体系,将对外开放的活动全部纳入法规管理的轨道。优化服务环境,继续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建立高效务实的服务体系;坚决纠正和消除各类影响发展的不良现象,减少简化审批环节,完善“一站式”服务。优化市场环境,倡导诚信经济,依法规范市场经济活动,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大力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利用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城区商贸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等区位优势,抓住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技术西移的机遇,加大专业招商、存量招商、产业招商力度,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工业基地、独立二级学院集中办学区、旅游资源及乡镇企业闲置土地、区属企业开发建设为载体,加强推介,寻求合作对象。灵通信息,搜集信息,做好项目挖掘,进行论证包装,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招商方式,推动项目引进和到位资金增长,形成“重商、亲商、扶商、安商、富商”的氛围,力争在招大项目、招大商方面有所突破,确保项目引得进、落得下、有实效。力争到“十一五”末利用外资达2500万元,年均增长20%。

(八)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

加快科技应用步伐。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以科技中介服务网络、技术孵化网络为主的社会化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依托高新区和辖区内大中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带动传统产业、中小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到“十一五”末,使科技进步对工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以政务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以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为核心,建设全区信息资源基础平台,进一步完善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努力实现办公电子化、网络化。推进信息化工程建设,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做好科技、计生、农业等信息服务网站。加快宏观经济等数据库建设步伐,最大限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信息化推动城市现代化,始终保持信息化总体水平居全市领先地位。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创建全省“教育强区”为目标,按照“理念先进,管理科学,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质量优先,多元发展”的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城区中小学扩容改造、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学技术装备、校园绿化美化、“强师兴教”等六大工程,推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建成晁峪初中、区教育资源中心、区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到2010年,使全区幼儿入园率达95%以上。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力争2--3所中小学迈入省示范中小学行列,创建1--2所市级重点中学,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建成区职业教育中心。适应城市扩容和企办学校逐步移交,整合城区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

加快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实施。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乡土人才。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九)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平安

全力化解社会矛盾。推进依法治区工作,开展“五.五普法”工作,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高度重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特别是辖区内由企业改制、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民族信仰纠纷、执法不公以及环境污染等引起的久拖不决、反复性大、多次上访的重点矛盾纠纷,力求早发现、早化解、早控制、早处置。

切实维护社会治安。坚持“严打”方针,增强治安控制功能,始终保持对重大犯罪的高压态势。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工作,努力在治安巡逻、暂住人口管理、预防犯罪、重点整治、基层创安、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取得实效。褒扬见义勇为、严禁严处黄、赌、毒,弘扬社会正气。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依法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坚决取缔各类邪教组织。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

依法开展信访工作。把信访工作做为维护稳定的重点,常抓不懈。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解决群众问题为核心,以基层工作为重点,以新《信访条例》为依据,立足预防,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引导群众依法、有序、文明上访。对于及早发现的群体上访事件要及时、果断、科学处置,防止扩大蔓延。要加大重大信访案件督查督办力度,提高按时办结率,切实做到群众来信来访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抓好安全生产。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培养“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意识,唤起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高度关注,增强全区干部群众的安全意识。大力开展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职工群众的方针,促进安全文化的繁荣。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月”、“交通安全村(学校)”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形式,充实内容,扩大影响,增进安全工作实效。继续完善各类安全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法》等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全面夯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严格奖惩,有效杜绝各类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劳动保障事务所(站)机构,充分发挥区、镇(乡)街道、社区村组三级劳动保障网络作用,加大对医疗、养老、失业、工伤、女工生育五大保险的宣传力度,增强应保人员的参保意识,扩大各类保险覆盖面,到2010年力争使我区医疗、养老、失业、工伤、女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万人、1.7万人、3000人、1万人和3000人,做到应保尽保。积极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使政府职能向社会延伸,到2010年力争使我区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100%。

狠抓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认真落实再就业各项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的就业机制。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形成经济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三者的和谐统一,促进共同发展,争取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以上。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基地,使每个下岗失业人员都得到一次免费技能培训。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市场,优先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增加劳务输出驻外办事处机构,培育具有特色的劳务输出基地,使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达50%以上。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安置工作,通过货币安置、企业招工、劳务输出、股份合作等多种渠道使其失地不失业,生活有保障。

(十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民主法制化进程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坚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教育,组织开展“文明市民”、“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楼院”和“五好家庭”等活动,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加强科普工作,倡导移风易俗,强化广大群众科学意识。扩大和完善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化“双拥共建”工作,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建设“文明”。

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信用建设,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建设诚信政府。建立和完善企业、个人基本信用制度,改善信用环境和信用秩序。通过政府、企业、个人守信,建设诚信,提升整个社会文明诚信水平。广泛开展“知我、爱我、诚信”活动,积极参与市上开展的“五个十佳”评选和“五个十”道德示范活动。在经二路和经一路东段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活动,推动“诚信”活动不断深入开展。在城乡大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创造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搞好以“村村文明一条街”为突破口的文明家园创建活动。力争2010年全区村村有一条文明示范街,组组有一条文明街。

加快民主法制化进程。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广泛开展群众性法律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法律知识知晓率和依法办事意识。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进一步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

(十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文化事业。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功能,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构建区、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文化网络,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其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严厉打击黑网吧、网吧违法接纳未成年人以及网上有害文化信息传播等违法行为,切实净化文化发展环境。加强文物法的宣传和贯彻,积极进行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与开发。深层次挖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文艺资源,发展群众文化团体,倡导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打造姜炎文化等文化品牌,推进城乡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和旅游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群众文化活动氛围,不断提高文化活动层次和品位。

卫生事业。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区实际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医疗保健制度;突出抓好农村卫生、预防保健等重点,强化农村基本卫生服务,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人民健康的主要指标接近或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末,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要达到以下目标:平均寿命:男72.5岁、女73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6.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万分之三以内,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卫生行为形成率达到80%。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全面提高除“四害”和治理农村脏、乱、差工作水平,加大农村普及卫生厕所工作力度,使全区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改厕示范村达到40%。

计生工作。以创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区”为目标,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全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实现以下目标:全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8‰以内,自增率控制在5.5‰以内,到2010年,全区总人口控制在40万人以内,符合政策的生育率控制在98%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趋于正常,强化技术服务水平,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服务的满意程度。

社区建设。坚持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原则,按照“五个一”要求,突出抓好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工作队伍、规范管理四大工程,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活跃社区文化生活,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完善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服务功能,创建特色社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搞好社区环境建设,扩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居民的社区意识,通过创建典型、示范社区,广泛深入进行文明素质教育,全力促进市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设“管理规范、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的文明和谐新社区。

其它社会事业。今后五年,要高度重视各种社会问题,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要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为奥运争光计划。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技术监督、档案等事业,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健全环境、气象和地震监测预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人民防空工作,作好拥军优属工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四、保障措施

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加大规划的宣传力度,制作多种宣传文本,多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建立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保障公众对规划的知情权。鼓励公众自觉参与规划的宣传、实施与监督。

科学分解落实任务。根据规划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把规划任务按照行业规划科学分解到各镇(乡)街,政府各部门,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有步骤、有计划的组织实施,使规划全面落实。

建立督办落实制度。区政府成立规划实施及重大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规划的实施、评估、督办及“十一五”期间重大工程项目的管理及督查,确保“十一五”总体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严格考核工作。每年组织人员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各项指标体系完成情况逐一考核,将考核结果在全区进行通报,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严格奖惩,推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