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环保工作计划

时间:2022-11-28 05:19:00

全省环保工作计划

*年全省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工作全局,按照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的部署,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决战“811”环境污染整治,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以“夯实基础、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多做贡献”为方针,全面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深化技术机构改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环境保护任务与环境建设能力相适应,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要求相协调,推动全省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

*年,全省环境保护的约束性指标是: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3.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3.6%。其它主要预期指标是:工业和生活氨氮排放总量削减5%,总磷排放总量削减4%;全省八大水系、主要湖库、河网等水体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其中钱塘江流域达到70%以上;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环境空气质量按功能区要求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年均和日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声环境按功能区要求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0%。

*年,全省环保工作要点是:

一、确保生态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1、全面完成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把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工作纳入生态省建设和省市环保局长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全省14个试点县(市)在今年3月底前,其它市、县(市)在6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所有市县在年底前全面实施规划。在此基础上,编制全省性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大力推进规划环评,对未依法开展规划环评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有关发展规划,暂停受理其规划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环评。

2、进一步加大各类创建工作力度。积极推动生态县、环保模范城市、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的创建工作。制定我省三年创建全国生态县的推进计划,出台创建生态县管理办法,开展创建省级生态县和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完成一批基本达标的生态县(市)建设和50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创建任务,确保一批市、县(市、区)达到部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保宣传力度,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新创建省级绿色社区50个、绿色医院20个、绿色家庭100户。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树立2至3个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样板。

3、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更为严格的节地、节能、节材、节水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确保14个工业园区完成生态化改造,超过30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超过560家单位通过ISO14000认证。继续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积极扶持和规范资源再生利用产业。

4、深入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深入贯彻省政府《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钱塘江源头地区10个县(市、区)生态环境保护省级财政专项补助工作。进一步深化生态补偿工作,积极推动其它流域开展相关专项补助。

5、进一步严格考核。做好*年度生态省建设任务书的编制和下达工作,做好本届政府任期生态省建设目标的考评工作。对各地各部门生态省建设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严格奖惩,推行生态建设工作进度报表制度,进一步严格生态环保工作问责制,评优创先要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积极配合组织部门进一步加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工作。

二、“811”环境污染整治夺取全胜

6、全面推进八大水系污染整治。完成八大水系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测算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八大水系水污染防治规划。建立健全跨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并严格进行考核。实行最严格的水源地保护制度,全面完成中心镇以上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创建任务。巩固钱塘江流域污染整治成果,进一步完善流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削减机制,着力加强对流域氨氮和磷排放企业的整治和监管。各有关市、县(市、区)要按照《钱塘江流域排污总量控制实施方案》的要求,抓紧制定当地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杭嘉湖太湖运河水系的水污染防治力度。制订和实施鳌江流域水污染控制方案。

7、全面完成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建德、浦江、永康、富阳4个准重点监管区和萧山、平阳、新昌、东阳、衢江5个重点监管区要分别在6月和10月底之前完成各项整治任务。对整治难度相对较大的重点监管区,实行省环境污染整治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包干蹲点督查制度。继续将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列为省、市、县生态省建设工作任务书一类目标。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进度要作为各次专项行动的重点内容,予以重点督查。

8、进一步加大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整治力度。全省工业污染源抽测达标率达到60%以上。继续巩固印染、造纸、固废拆解等3个行业的污染整治成果。加强对化工、印染、造纸、医药、电镀等行业及省级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督查。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治理进度,确保实现达标排放。积极开展燃煤电厂脱硝试点工作。加强输变电和移动通信建设项目电磁辐射和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安全监管,电网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竣工验收率达到100%。

9、着力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加大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的推进力度,确保覆盖面达到全省所有县(市、区)20%的行政村。把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纳入生态省建设考核内容,明确工作职责,严格实施考核。加大农业面源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完成存栏猪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任务,杭嘉湖地区力争完成猪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任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10、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会同建设部门加大目标考核力度,确保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8%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以上。加强对“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确定的27个污水处理项目的督办。加强对纳管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的监管。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要全部安装进出水在线监控设施,出水不能稳定达标的,必须限期整改。力争到年底全省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标率达到80%。加快医疗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全面建成11个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11、进一步加强环保法治建设。积极配合省人大、省政府立法部门开展相关立法工作,抓紧修改《浙江省实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组织开展饮用水源保护、锅炉脱硫工程督查、工业园区污染整治、取缔“十五小”、绿色护考等5次全省联动的专项执法检查。积极主动寻求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切实加大环境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严肃查处地方保护主义和环保部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对各类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久拖不决的案件,要联合省监察厅挂牌督办。狠抓环境执法基本功训练活动,切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12、完善环境保护长效管理。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大环境监督力度。完善检查和稽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专项督查、暗查,对重点、难点问题实行挂牌跟踪。每月组织开展一次“百厂千次”飞行监测行动。建立全省环境污染企业达标情况动态管理数据库,逐步建立企业危险废物台帐制度。定期公布各地污染物排放总量情况,并逐步纳入考核评价。建立点源污染物排放增量、减量、变量等“三量”台帐和排污总量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的进展情况,按月在媒体地表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以及污染整治进展情况等各类环境信息公告。

13、严把行政许可关。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依据环保部门法定职能,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固体废物、辐射环境管理等各类行政许可事项。对各类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要求进行审批。要加大对环评单位的管理,切实改变环评报告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不足的问题。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行重点项目环境监理制度。强力推进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换发和日常监管,全省无证和到期的涉源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换发率达到100%,射线装置使用单位持证率达70%,换领许可证单位的环评率达100%。强化危险废物特许经营,促进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经营市场健康发展。

四、切实加强环保能力建设

14、夯实工作基础。进一步规范环境统计工作,完善环境统计方法和制度。严肃查处环境统计中弄虚作假,随意修改调整数据的行为。不断加强环保工作固定资产、人员机构、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统计工作。全面开展全省污染源调查工作,抓紧制定我省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辐射源普查方案和技术规范,充分利用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机会,摸清我省环境保护底数。严格规范环境信息。

15、增强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全省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建成省、市、县三级模块化、开放式的监测数据库管理平台和监测信息自动控制中心。加强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制定各级监测站现代化建设标准并试行。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监测能力建设的支持。省、市、县三级环境监管重点企业要分两年完成在线监测监控装置的安装工作。大力实施“金环工程”,加强环境信息化建设。

16、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加强环境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建设环境监测应急指挥中心、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进一步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体系。进一步提高辐射事故应急处理组织能力,完善和提升核应急的响应和指挥水平,深化核应急准备目标责任制管理。

17、增强科技支撑能力。规划建设全省环保重点实验室。加大环境科技应用推广力度,提高企业运用新技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我省地方环保标准的制定。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开展环保前沿技术的研究。

18、加快技术机构改革步伐。增强环保技术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广纳人才,加强合作,提高污染治理上的发言权。大胆走向市场,通过股份制改革和公司化改造,提高环保技术机构在市场上获取经营合同的能力。增强环保技术机构服务意识,主动为环保中心工作服务。

五、全面提高环保队伍素质

19、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统一领导、纪检监察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职、群众广泛参与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围绕基建工程、物资采购、技术机构改制、敏感项目审批、环境执法检查等工作,积极开展行政监察。下半年召开全系统第三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20、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干部双重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双重管理职责,确保政令畅通。积极向地方党委推荐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协助做好干部选拔工作,并对各市环保局领导班子的配备、调整提出建议。加强对各市环保局领导班子建设的工作指导,继续召开省市两级环保局党组思想交流会,年末各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到省局进行述职、述廉。加强工作督查和责任追究,对地方环保部门违法审批项目、软弱执法甚至人情执法的行为要坚决追究责任。

21、加强机构队伍建设。积极争取省编委的支持,探索在钱塘江流域、甬台温、杭嘉湖地区建立环境督察中心的新体制;争取在全省11个市设立固废管理机构,每个市配备六、七名事业编制人员。列入全国百强县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区)至少有1个以上乡镇设置环保派出机构。加快环保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启动《浙江省环保系统10年科技人才培养规划》,选拔30名重点培养科技人员,建立全省环保系统专家人才库,努力造就一批环境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环境宣教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