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明显加

时间:2022-08-24 04:03:00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明显加

2008年,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利农措施,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极大推动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监测结果显示,2008年,山西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实现程度达到42.6%,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是开展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监测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年。见附表:

一、山西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2008年,山西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42.6%。从评价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看,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和资源环境等六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分别为27.8%、65.8%、10.5%、57.0%、73.3%和32.4%。

从评价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18个指标看,2008年山西省有四项指标实现程度达到100%,即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居民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和万元农业GDP用水量达到了全面小康标准。实现程度超过50%的指标有: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62.7%、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93.3%、农民信息化度66.4%、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67%和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80.0%等五项指标。实现程度不足50%的指标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小城镇人口比重19.5%、农村养老覆盖率8.9%、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20.0%、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6.2%、平均预期寿命27.3%、居住质量指数27.2%,尤其是森林覆盖率只有14.1%,其小康实现程度仍为负值(-36.6%)。

二、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

(一)经济持续增长

2008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27.8%,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来看,2008年,按以2000年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山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90.5元,比上年增加9.5元,增长0.3%,实现程度为20.8%,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大量富余农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2008年,全省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40.6%,比上年下降3.0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62.7%,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19.7%,与上年基本持平,实现程度为19.5%。

(二)社会稳步发展

2008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65.8%,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从社会发展类主要指标的实现程度看,近年来,山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成绩突出,效果显著,广大农民普遍受惠。截止2008年底,全省115个涉农县(市、区)已全部覆盖,实现程度达到100%,同比提高17.4个百分点;农村养老覆盖率实现程度为8.9%,离全面小康60%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实现程度为20.0%,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在0.3-0.4的合理区间,表明山西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在不同收入层次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的基础上的提升,收入分配结构在合理区间内,其实现程度为100.0%。

(三)人口素质与上年持平

2008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仍为10.5%,与上年持平。其中,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对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本身的受教育年限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征程中是一个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2008年,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1岁,小康实现程度为27.3%,与全面小康的标准仍有较大的差距。

(四)生活质量继续提高

2008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57.0%,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从具体指标来看,山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9%,达到了小康要求的标准,实现程度为100%;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实现程度为93.3%,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家中电视机、电话、计算机的普及率大幅提升,农村居民生活的信息化程度迅速提高。2008年全省农民信息化实现程度为66.4%,同比提高13.3个百分点。居住质量和居住环境虽有所改善,但步伐较为缓慢,力度不是很大。2008年,山西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为33.5%,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27.2%,同比也只提高2.3个百分点,与小康建设要求相差甚远。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反哺农业的力度加大,未来几年将成为政府大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的关键时期。

(五)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

近年来,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加强,基层党政领导依法治理观念不断增强,特别是全省各地加大了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工作力度,农民对农村民主进程的满意度逐年提高。2008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民主法制实现程度为73.3%,在六个方面中实现程度最高,其中,山西省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为75%,实现程度为67%,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为80%,实现程度为80%。

(六)资源环境改善力度加大

2008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32.4%,比上年(-24.4%)提高了56.8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山西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加大保护耕地资源的力度,先后出台了《山西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山西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工作程序》等措施,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挖潜的原则,严格保护耕地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坚守耕地红线,使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6000万亩。2008年全省耕地保有量在上年6080.59万亩的基础上增加为6083.74万亩,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由多年来的负值变为正值,实现程度达到33.3%;随着农村水利设施改造,农民节水意识提高,生产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受水资源减少的影响,使农业用水消耗减少,万元农业GDP用水量逐年降低。2008年,全省万元农业GDP用水量比上年减少了245立方米,实现程度达到了小康标准;森林覆盖率仍为负值,实现程度仅为-36.6%,可见,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加大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力度,加强植被管理,保护资源环境任重道远。

三、山西农村全面小康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持续增收难,收入水平低。农民收入在全面小康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赋予的权重达20%。保持农民持续增收也一直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虽然近几年山西省农民收入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为12.2%,特别是2008年在遭受冰雪雨冻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山西农民收入继续创历史新高,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1.8%),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但从目前形势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一是受国际经济危机及全省安全治理整顿的影响,山西70%左右的煤矿企业处于停产整顿状态,导致农民外出就业困难,工资性收入锐减。二是今年山西粮食减产约一成左右,加之农产品价格的下降,特别是在山西粮食作物中占主导地位的玉米价格及活猪价格的下降,使第一产业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在逐渐减弱;三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惠农效益;四是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低,难以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形成推动力。此外,农民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1.2%,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居民1.6个百分点。

(二)农村人口素质提升较慢。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体系中,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第二位的重要指标,占有12%的权重。虽然近几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省委、省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受农村贫困人口多、观念落后等原因的影响,收效甚微。近三年来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一直停留在7.5年,实现程度仅为6.2%,离全面小康还有93.8%的距离。要提高这个指标值难度很大,一是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落后,缺乏必要的教学实验设备,加之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优秀教师匮乏,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少之又少,人口素质普遍较低,使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的难度加大。

(三)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困难较大。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指标是衡量农村全面小康的又一重要标志,特别是居住质量指数属第三位,占到11%的权重。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由于山西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较差,特别是贫困地区较多,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落后,改善起来难度相对较大。据调查统计,目前山西饮用自来水的农户有61%;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只有9.9%;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农户还不足2.4%,而这3项的全面小康标准分别是80%、70%、70%。因此,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城镇化水平低。2008年,全省乡村劳动力达到1074.85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86.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劳动力637.85万人,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仍高达39.8%,但其增加值却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4%。农业、农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而农民增收难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目前,农民增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所面临的困难。从山西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总量大且逐年增加;二是本地煤矿企业作为山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渠道,由于经济危机和安全治理整顿的影响,吸纳能力正在逐步减弱;三是城镇就业空间相对缩小,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难度相应增加;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能力比较低。

此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依然存在,山西小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9.7%,该指标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19.5%,是仅有的4个实现程度在20%以下的指标之一。山西农村城镇化水平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省份的差距更大。

四、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针对山西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要不断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并将其长期化、制度化,确保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大农业科研项目的建设。尤其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力度,保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

(二)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对农村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出全面、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规划,搞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聚集效应。二是要从法律上保护农民的权益,进一步优化农民就业的社会环境,杜绝低价使用农民工及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三是加强并规范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农民的再就业能力。四要大力发展本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公务员之家:

(三)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首先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计划和要求,2009年在22个县实行新农保试点的基础上(即:国家每个月发给每一位农民基础养老金30元,年底参保人数将达到50多万)逐步扩大试点县的范围,争取一到两年实现60岁以上农民将全部领取养老保险金的目标;其次要加快农村教育网点的系统建设和合理调整,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第三要以农村改水、改厕为重点,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使农民获得最基本的社会福利,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学有所教。

(四)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农民参政议政意识,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尊重和维护农村居民的民主权利,扩大基层民主,提高广大群众参与民主管理与法制建设的自觉性;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监督权,扩大知情权、参与权等民主权利,切实保障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使广大农民能够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法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