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国际城市文化思考

时间:2022-10-10 04:48:00

现代化国际城市文化思考

**迈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文化建构**迈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文化建构,是以**文化的历史性积累,特别是创办特区20多年来的文化实践为基础的,同样也是经过改革开放洗礼之后,立足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实践,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为开阔的视野、更趋理性的选择为前提的。建构的基本思路应是:文化立市,塑造形象;雅俗共存,普及提高;综合布局,突出重点;有张有弛,协调发展。这意味着,**要把文化建设放在社会发展重要的位置,根据**的经济实力、社会环境、文化资源和人文优势,整合各种优势力量,在考虑到文化艺术各个门类平衡发展的同时,抓优选精,重点建设,用文化来提升这座城市的品格。

一、探讨**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文化发展问题,首先要对**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现状有一个基本了解和估价。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实践,**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第一个10年,文化设施逐渐完善,文化艺术专业队伍发展壮大,文化市场初显繁荣,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文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初步形成了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的多元文化格局。第二个10年,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突出重点,立足建设,深化改革,完善立法,强化管理,积极推进,增创文化发展新优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示范市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在建市之前,长期受岭南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文化艺术的发展鲜明地呈现这一特点。加之**毗邻港澳,处于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各种信息传播特别快,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自然首当其冲。从港台传过来的流行音乐、通俗杂志、通俗小说等,在**都曾风靡一时。随着特区建设的全面展开,移民的认同感和自我意识日益增长,文化积累逐渐丰厚,**的文化艺术在90年代有了飞跃发展。这一发展,似乎超越了一种经济现象的平面,而使文化艺术在当时成为凸面。曾经一时,有不少人心存疑虑:特区还能办多久?**向何处去?就在这样的时刻,有港台商人纷纷离去,也有内地人陆续撤退。出乎大家的意料,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却在华侨城首先崛起,堪称是**的一个文化奇迹。与此相应,各种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大家乐舞台、歌舞厅,也纷纷兴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艺术日益兴旺,形成了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实践中,**人越来越意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建设是中心,但改革开放的目的并不仅是为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中包括现代文明的建设、现代文化的建构。如何建设**的现代文化?首先必须从**的实际出发。**是一个移民城市,所形成的移民文化土壤较为松疏,尚未板结,自由灌溉,可塑性大。港、澳、台的流行文化能在**风光好一阵子,就是松疏的土壤给了其养份。**的文化艺术要提升,就必须倡导高雅文化,于是,**在1992年成立了自己的交响乐团,1993年有了自己的歌舞团,交响乐、芭蕾舞、京剧等传统艺术也开始在**活跃起来。

通俗与高雅并存,大众文化与精品文化共同发展,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这成为**文化建构的自觉追求,使得90年代后**的文化艺术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不仅数量多、品种齐,而且质量好、水平高。**的文学艺术在进步,中长篇小说、影视艺术的成就尤为突出,在90年代先后出现了《**人》、《花季?雨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电影和电视剧。

尽管如此,**的文化艺术发展道路还只能说是刚刚开始,步伐也还不够坚实。**要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目标前进,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文化发展如何跟上步伐、更上一层楼确实面临着不少问题和难点。文化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同样是文化艺术发展的灵魂。**的文化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面向现实,扬长避短,克服移民城市可能带来的种种困难,突破难点,自成特色,独树一帜,扎实推进文化艺术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下,**文化发展可走的道路和应取的模式是什么?如何强化**的人缘、地缘优势,催促新文化的生长?这是在文化发展的对策性研究中首先要思考的。20多年来,300多万人在**落户,他们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各自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熏陶,多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形成了移民城市鲜明的文化特性——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要形成自己较为稳定的模式,是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熔炼和塑造的。

如上所述,从历史传承看,**的前身宝安县属岭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而这里并非常被人误称的“文化沙漠”。然而,现代**人中受岭南文化浸染的却并不多。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熏陶的现代**人,从四面八方走到这块热土上来,其出发点,乃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面向活生生的当下现实,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安排自己的人生。因此,随着“打工仔”、“外来妹”的蜂涌而入,**曾兴起过“打工文化”热,一些作品诉说着打工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感受着**这个“别人的城市”,怎样变成“自己的家园”。直观地说,这种表现也诉说着**文化如何凝聚、怎样渐成相对稳定的实践模式的过程。

文化发展的定位是受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制约的。为**文化定位,首先要看到这座移民城市固有的特性;其次是要看到**文化的发展是在现代化进程的转变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必须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总体综合角度来给**文化定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现代化的转型是一个复杂运动的过程,**文化的定位只能是一种开放型的实验动态结构。因之,**建立经济特区之后,20多年间几个“五年计划”尤其是刚刚过去的“九五计划”制定的目标,是**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种目标同样是在社会转型的动态变化中调整发展的,而不可能成为一种静态不变的模式。以此观之,**刚刚出台的第十个“五年计划”,它固然是**社会发展的综合座标,其动态性发展亦复如此。

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实力雄厚,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良,文化教育发达,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充裕。其中“文化教育发达”包括:文化设施先进齐全,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社会发展战略要求的提出,文化立市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文化实践模式选择及其实践,要符合战略定位。即,一是区域性定位,努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把**建设成为广东省文化产业中心,树立起经济中心城市的文化形象,使**的文化在区域内具有先进性、丰富性、示范性、辐射性和开放性;二是按照全国性座标,以现代文化名城的各项文化指标为参照,建设现代文化名城;三是朝着国际性发展目标,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一流文化。

三、**制定什么样的文化发展对策,找准自己的特点,形成文化发展的突破口,是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文化的发展模式不应求全求大,模仿北京、上海等地的城市发展,而应抓住**目前已形成的某种局部优势,选准突破点,在国内外形成有自己风格特点的强符号,推进**文化跃上一个台阶。综合实力可以创造优势,抓住特点也可以形成优势。**的精品文化为全国瞩目,而迅速成长的华侨城旅游文化,更是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开拓了一条新型的文化产业路向,是一种成功的模式。规模化以及融经济、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产业经营和按国际惯例运作相一致的运作机制及其科学化的管理水平,已构建了一个融传统与现代新文化于一体的生态序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此得到了统一。因此抓住旅游文化优势,扩大影响,完善其功能和体系,举办有国际影响的国际旅游文化节和一定规模的旅游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其优势,既可以扩大**的国际影响,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同时还可以通过旅游独特的聚集人流、物流、文化流等交流的优势,形成经济文化一体化、具有东方品格的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旅游人文景观,促进现代人文环境生态优化和氛围的营造,使**的文化通过旅游文化的载体辐射全国和世界,从而带动各门类艺术和整体文化的发展。同样,**要建设高科技的城市,发展高科技文化也就有相应的优势。从大文化角度看,高科技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以高智商文化开发为前提的经济文化行为,科技发展每前进一步,都是人类精神智慧文化成果的结晶,因此,21世纪的经济高速发展,各国、各地都在确立科技兴市策略,都把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力因素放在竞争战略的制高点上。在这些方面,**有条件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探索型新文化打下基础。这是其一。

其次,**改革开放20多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激活了文化发展。文化设施建设形成一定档次和规模,特别是**音乐厅等一批新的文化设施的建成,将使**的文化形象在硬件上提升一个档次;文化市场初步建立,并且十分活跃,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信息文化、科技文化等各种经济文化及其中介机构组织层次繁多,特别是以高科技为龙头的科技产业开发的电子产品、多媒体、视听产品等等,都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这种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变着**人的生活质量和结构,为人们的潜意识所接受,形成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一种走向,为**文化的发展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与此同时,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种文化模式也都形成了区别于国内其它城市的优势。

需要看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是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文化的原生稳定系统结构也同时发生了转变。一是从封闭的文化结构系统向开放的文化结构系统转变;二是从农业文明的文化形态向工业文明的文化形态转型;三是从传统的文化单一结构向现代多元文化结构转型。文化结构转型比经济结构的社会转型更具复杂性,人们容易在科技发展的实证面前俯首称臣,但对文化结构的变化和新生的文化形态则不予认同。所以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变化时,一方面给文化发展带来新的主流,对新文化起催生作用,同时文化的转型也带来诸多的矛盾和冲突。这种转型的结构变化,在**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由于**原生文化结构积淀不厚,发育不成熟,传统文化结构不牢固,所以为**新文化的转型和结构转变,留下了一块松软的地带,有利于新文化的生成,对建设新文化架构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由此,**文化结构转型中呈现出有别于其它城市转型上的几个特征。一是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文化商品要素的商品化发育较早,文化市场发展较快,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旅游文化较发达;二是文化体制是一种新的建制,文化结构中的包袱不大,矛盾较少,政府办的文化团体仅有3个,数量较少,企业办文化和多渠道办文化占较大比例,文化企业的运作机制向国际惯例靠拢;三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人们观念新,敢于实践和探索,文化碰撞、融合过程中的阻遏相对较少。

其三,**是座移民城市,移民成为**城市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由人的转移流动得到了传播和扩散。**的移民目标指向很明确,以充满活力的青年群体为主体,成为聚集知识和人才的载体,为形成实验探索型的青春文化构筑了新的文化基础。

移民文化带来优势,也随之产生一些问题和矛盾。移民给**带来新的活力,激活新的文化观念,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会给文化发展特别是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的形成带来阻碍。一是**人的总量结构中移民固定人口只占1/3,另外2/3是流动人口,移民固定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比例失衡,形成城市文化总体发展中的复杂结构矛盾体。移民是以定居为目的,从情感、心理上都认同这个城市,认为是城市的主人,必然自觉地作出文化上的选择,对传播建构文化持积极态度。而流动人口则不同,如同一本小说的题目所冠之的,认为**是“别人的城市”,心态上往往游离于当地文化之外,对城市的文化建构和发展不甚感兴趣,缺乏主人翁精神,因此,对整个城市文化结构的形成带来很大困难;二是移民人口中素质高低落差较大,一部分是具有高学历和较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他们从文化较发达地区迁入,而另一部分则是来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中小城市或县城迁入的移民,由于不平衡,对文化发展特别是新文化的建构,还缺少应有的武装,需要做补课工作;三是第一代移民很难摆脱原生地带来的地域文化观念,容易迷恋忠实于原有家乡地域文化,将原生地文化复制到迁入地,对传统的地域文化带有怀旧情感,在新文化的建构中,这些人有时虽然热情很高,却往往以对原有文化的过分迷恋情结和惯性,对新文化表现得冷漠,对固有文化的僵化理解和偏执,甚至以偏概全,客观上阻碍了新文化的建构;四是由于我国多年的贫困和落后原因,一部分移民是以改变生存状态为前提迁入**的,先脱贫再发展文化,成为社会转型期一些文化人的现实,这与世界上一些文化艺术古国人们的追求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别;五是移民中一流的文化人才缺少,知名度高、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非常缺乏,世界移民、海外优秀中青年文化学子移民少,因而,文化界的代表人物少而又少;六是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明确,任务很重。而从现状看,一些门类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相对匮乏,与形势的需要和所肩负的重任不相适应。例如,顺应现代化发展趋势、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生产和文艺创作中对高新技术手段运用自如的人才很少,黯熟市场规律、懂得经营和操作、具有现代文化艺术管理经验的人才也不多,而**音乐厅、中心图书馆等几个重点文化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不久将落成使用;市属几个文艺团体的改革也在加快步伐进行,都急需一批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四、要使**文化实践模式的探索性实践取得成功,需要化大力气抓好以下十个方面:抓教育,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抓规划,建设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筑富有人性的城市形象文化;抓保护,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利可持续发展;抓重点,形成若干个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艺术团体,提升城市文化品格;抓产业,建设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结合;抓普及,推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抓提高,促进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抓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名人;抓载体,设立国际性文化艺术节庆,开展标志性文化活动;抓合作,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当然,这十个方面,是可以有所侧重的。鉴于**的现实状况和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急迫需要,重中之重,就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的行动。一是集中公开召聘一批急需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以开阔的视野识才选才,为新世纪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二是要有计划地选派一批文化艺术专门人才进修培养,以优良的环境留才育才,通过培养,涌现一批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文艺专门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两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及熟悉WTO规则和文化市场运作的外向型人才,为顺利实施精品战略编制合理的人才结构;三是尽快成立“**市文艺评审委员会”,以有效的手段规范操作,为繁荣文化艺术创作、促进精品生产提供切实的机制保障;四是抓紧设立“中国(**)国际艺术节”的论证工作,使之早日变化现实,以符合国际惯例的运作激活文化资源,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扩大城市文化影响、推广城市文化形象提供有效的载体。令人可喜的是,**市前不久出台了促进文艺事业发展的五项措施,已将有关内容提高了议事日程上,并正在逐项附诸实施。

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要用科学的眼光、技术的眼光、经济的眼光,还要用历史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审美的眼光。用这样的眼光来进行文化建构才是实实在在的,才能使**这座移民城市的文化建设对民族文化发展并最终融入世界文化提供全新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