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荟萃13篇

时间:2022-08-05 09:56:00

读后感荟萃13篇

第一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题目。听了以后,不免会产生很多遐想。这是一位盲人吗?她叫什么名字?给她三天光明,她会去做什么呢?这一连串的问题会浮于脑海。我无法回答你们,因为我还没有看完这本书。但是,在书中我看过的每一篇文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小时候的海伦(就是作者)是一个聪明又活泼的女孩,6个月就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话语,刚满周岁就会走路了。总之,她比一般的孩子要乖的多,也好学的多。然而好景不长,幸福的时光总是结束得太早,在一个充满知更鸟和百灵鸟的悦耳歌声,而且繁花盛开的春天,在一场高烧之后,海伦失去了听力与视力,随之而然的又不能说话了。这三样东西,是人生中必要且不能缺少的。如果失去了这三样,对一个常人来说,等于失去了生命的乐趣。如果你是海伦,给你三天时间,你会去干什么呢?。如果我是她,一定活不下去了。再大的动力与再大的鼓力,也照不亮我心中那颗又阴又暗,又冷又湿的心。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样活着,生不如死,还是早一点儿结束算了。然而,海伦的做法与我的想法恰恰相反。她一生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而且,正是这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女子,竟然毕业与美国哈佛大学,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成就啊。但是,毕竟,这惊人的成就是离不开她自身的努力的。与她相比之下,天壤之别啊,我真是自愧不如啊!海伦可以创造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奇迹,全靠她有着一颗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新。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自己那颗炽热的心,用自己那伟大的爱,去拥抱美好、充满生机的世界,以惊人的毅力与困难作战,终于,她战胜了生命的挑战,张开了心灵的眼睛,有了信心与希望,走出了寂静与黑暗。最后,她又把那双慈爱的手——伸向了全世界!海伦从又瞎又聋的女孩成了举世文明的作家,经历多少坎坷啊,可她从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毫不畏惧地面对困难,去战胜它,跨过它。一个又瞎又聋的人能做到,更何况我们是一个没有缺陷的人,没有理由做不到啊!一些同学很自卑,说自己笨,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天才,也没有笨蛋。天才和笨蛋是取决于这个人有没有决心学习,有没有毅力坚持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人生的路途坎坷、崎岖,就看你有没有信心和毅力去把它踩在脚下,一步一步登上成功之路。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描绘着自己的人生画卷,只有奋斗,只有自强不息,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鲜亮光耀的色彩,我们的生活画卷才会闪光。

第二篇

我读过许多书,它们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本书,让我体会很深,它就是著名作家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这本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做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再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来反击。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以前,我做什么事只要有一点不顺利,就会退缩,有时还会说上几句垂头丧气的话。在学习上,我只要有几次考试不是很理想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考不到好成绩。《老人与海》中,主人公与鲨鱼搏斗,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把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丢掉了,他用舵把来打。这本书揭示出的真理,不就说明了人无论怎样,最怕的就是没有信心。信心就好比是汽车的马达,是人前进的动力。如果你做一件事有了信心,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这本书中主人公充满信心、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所缺少的吗?

自从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上不再因为一两次不顺利而失去信心,而是越考不好,就越要考好。在期末考试的那一天,上午的两门功课成绩,我没有班里的某一个同学好,但是我并不服输,反而信心倍增,决心打一个翻身仗。下午的语文考试,我做每一道题目都格外仔细。果然,我语文考试是班里的第一名,总成绩上,我也是第一名。

今后,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对,坚持到底,决不退缩。我要感谢书,感谢它让我学到了那么多知识,感谢它让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感谢它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使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老人与海》中,孤独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不仅仅是条硬汉,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完全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现代回响。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终于为他所钟爱的硬汉找到了灵魂,这灵魂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因此,在《老人与海》中,硬汉桑提亚哥的刚毅性格,已经成为小说的表面。通过桑提亚哥硬汉性格来礼赞人类的永恒价值,才成为小说的真正主题。《老人与海》中展现了哪些永恒的价值呢?

首先就是人的自信。

桑提亚哥连续出海八十四天了,一条鱼也没捕到。可是,“那双眼睛啊,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原先跟随桑提亚哥出海捕鱼的小孩,谈到他爸爸把他叫到别的船上去,说道:“他没多大的自信。”“是的。”老头儿说,“可是我们有,你说是不是?”

桑提亚哥的自信是绝对自信,是不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自信,是不用与他人比较的自信。在桑提亚哥的生存哲学中,即使遭遇到了极点的背运,人也只能自信。

人活着,唯一能确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必然的东西可以依靠。既然人是靠偶然活着的,那么支撑人生存勇气的,就只有自信了。如果丧失了自信,在持续那么多天的背运之后,桑提亚哥还有勇气和毅力出海捕鱼吗?因此人活着就必须自信,不自信是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正因为桑提亚哥有着绝对自信,他对小孩被叫走,表示了完全的宽容和理解。在这里,海明威展现了自信与宽容之间的联系。《老人与海》的主要篇幅,是描写孤独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在茫茫大海上和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纠缠、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经历。通过海明威淋漓尽致的描写,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桑提亚哥与命运作殊死抗争的悲壮与崇高。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是一副十八英尺长的鱼的骨架,骨架上唯一完整的是鱼头和漂亮的鱼尾巴。

从物质上来说,老人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结果是失败了;但从人的精神、从人的自信自尊,从人勇于和命运作竭尽全力的抗争来说,桑提亚哥取得了胜利。

说到底,人的真正胜利也只能是精神的胜利。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而只有精神和气魄的胜利,才使我们感动,才使我们和追随老人的孩子一样,为他的悲壮落泪。

第三篇

《轮子上的麦小麦》的“轮子上”是什么意思?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一位跟我们同龄的小女孩----麦小麦被亲生母亲余亚抛弃,过了几年,余亚又来找麦小麦,麦小麦、麦小叶和她的爸爸麦丰、后来的妈妈苏月芊多次搬家,这多次搬家是为了躲避余亚,给麦小麦快乐的日子。

这是一本忧伤又感人的心灵成长故事,麦小麦对自己的妹妹麦小叶姐妹情非常深(虽然是同父异母),对自己的同学也很要好,有什么好玩的好吃的都分给大家,非常大方。书的末尾写道:麦小麦的亲生妈妈得了胃癌,活不了多久了,最后的心愿是和麦小麦住一段时间,麦小麦觉得不答应对妈妈太残忍了,良心也受不了,最后答应跟她住一个月,这种决定使她的心灵成熟了!

读完书,我感觉麦小麦后来的妈妈的心胸非常宽大,她对麦小麦比自己的亲身女儿还要关心、宠爱,甚至连她自己的女儿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妈妈亲生的。如:妈妈在水库边摆小摊的时候,就让麦小叶学着包混沌,从来不让麦小麦学;平时有什么好吃的,麦小叶已经习惯了让姐姐先挑,这也是父母从小让她养成的习惯;每年麦小麦都有新衣服穿,而麦小叶总是穿姐姐穿剩的,难得有一件新衣裳……

把麦小麦的优点和麦小麦的养母的优点结合起来就是:我们要做一个善良、大方、心胸宽大的人!

第四篇

我不是一个喜欢历史的人,自然对历史题材的小说也一直是敬而远之,拿起《补天裂》,完全是因为作者霍达,更因为她的《穆斯林的葬礼》,我很好奇,擅以情动人的霍达会怎么去写史历题材的东东。特别怀念当初听小说连播《穆斯林的葬礼》的时光,正在上学,全宿舍六个女孩守着一个收音机,个个哭得唏哩哗啦。

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读《补天裂》,竟会让我重新感受心疼心痛的感觉,彻夜捧读,衣襟几度泪湿。一直以为冷冰冰的历史在刹那间变得有情有感,七尺男儿为情所动,却又难却国家命运,个人生死不足惜,为情为国难抉择。为情难越体已之念,为国难尽一已这责。真正是壮士断踠易、献身救国难!

《补天裂》让我对霍达有了新的认识,内心佩服不已,她选材的角度、笔触的老到、情感的细腻,无不令人叫绝,尤其是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对这种大型题材的巧妙掌控,又不得不令人叹服宛尔。

第五篇

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是再次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对于一个小学老师来讲,《优秀是教出来的》确实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一层新的认知。作者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老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教养。

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生动形象,作为读者丝毫没有感觉枯燥乏味,相反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亲切自然。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第六篇

读了当代教育家康岫岩所著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读后颇受启发。在这本书中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的生命面对学生的生命;教师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生命发展的质量;学生素养的水平体现教师生命的价值。

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作为南开中学的第六任校长,康岫岩从出生到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在命运与历史的磨砺中,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将自己的生命和教育事业、南开中学、南开教师、南开学生融为了一体。正是因为康校长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领悟,不断总结,不断积淀,才会引领南开中学走向了辉煌之路。作为一代教育家,康校长在治校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无论是以学校文化积淀学校精神,还是重视修身养性,敦品立德,无不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整体高素养教育观”,以培养“世界的中国人”为目标。正是有了这种思想的指导,才有了南开今天的迅速发展。康校长用自己的人格、品德、思想境界、学识、能力、才干和教育见地、工作魄力诠释了校长这个角色的含义。

在书中,康校长回忆了在学校推行“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情形。她选择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借鉴国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白色、绿色、蓝色”为代表的三色板块式课程体系,开设了“学校特色、教师特点、学生特长”为立足点,凸现人文性、地域性、独特性的校本课程,首开先锋在中学开选修课,实施学分管理。这种独特的课程管理为南开培养出了更多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教会学生生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创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后能为社会做贡献,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能营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看到书中南开教师为了每一节课冥思苦想、精心设计的动人故事时,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作为教育之基础的中学教育,不更是应该从小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教会学生学习吗?可是想想我们平时的课堂,充斥的最多的是灌输知识,是照本宣科。大家满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缺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多少,创新能力增长了多少的理性自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的迅猛发展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学习将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更显得尤其重要。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渔技”,使他们“乐钓”、“会钓”、“擅钓”,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激烈竞争时从容应对,脱颖而出。

读完本书,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应该这样去做:在教育学生时,以身示范,以学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建立责任感,懂得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教育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育生涯中成就自己的生命精彩。

第七篇

整整花了两个白天和晚上,把这部70万字的美国翻译书啃完!之所以说是“啃”,因为一是书很厚、很重,二是由于是翻译的历史记实,读起来确实要花功夫!

如此的艰难,能够吸引我白天黑夜地读,真的是越读有味道!

本书是一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写的书,于1999年完稿,书出版后获得多项奖项,包括普利策奖。书中作者有相当一部分资料是解释他的资料来源。总体上这部书的严谨性、学术性、历史性是容易让人接受的。作者以一个美国人的角度,深刻、详细记述了战败后的日本在盟军总司令部统治下的六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资料很详细,许多历史细节、图片、当时漫画都应用得恰到好处。

作者约翰道尔记述的立场是客观的,没有去诋毁日本,也没有去歌颂盟军总司令部,特别是著名的麦克阿瑟将军的统治。本书之所以让我一口气想读下去,书中记述了当时裕仁天皇在广播中宣布投降后,日本社会开始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一般人都知道战时的日军是个凶残无比、野兽般的军队,一般人也认为他们之所以这样完全是武士道精神武装了他们的思想,让他们为天皇效劳。

可是,我们也同样会感到疑惑,为什么天皇宣布投降、美军进入日本,居然没有出现抗击美军的“抗美游击队”来抵抗?为什么面对战败天皇没有选择自杀?美国人让天皇与战争犯划清界限、有意保护他真正的背后推手是谁?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日本政府当知道美军进入日本时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招聘全国的妓女,设立公娼为美军服务(还记得电影望乡吗)?为什么那些一天要接客60美军的妓女感到自己在为国分忧?为什么东条英机在逮捕前用手枪而非剖腹自杀?怎么被救活的?为什么一直标榜民主自由的美军居然用秘密组织来审查当时的电影、报纸、杂志、私人信件?为什么战败后的那些军工企业很快转型成功为工业企业?做坦克的小松怎么开始做挖掘机的?做军用光学测量的佳能、尼康怎么转民用产品的?为什么战后日共红火后怎么没有夺取政权?为什么在日本几乎被奉为第二天皇的麦克阿瑟,被杜鲁门撤职后回到日本讲了一句什么话得罪了全体日本人?太多的好奇和为什么都在这部606页的书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部关心历史、特别是关心日本这个奇特国家发展人必读的好书!

正如翻译者在最后的翻译后记中记述到,他三年前就打算翻译这部书,结果发现自己的知识不够,很快地阅读了大量战后日本的资料,才开始翻译。现在读翻译后的文章,感觉还是很累的,可能是翻译过于拘泥于原作的历史性,放不开手脚,把美国人的习惯用语直接翻译出中文,读起来怪怪的!如果是一位精通日本历史、熟悉英文的中文翻译家来翻译着部书可能效果读起来会更好!

第八篇

我看了一本叫《王子与乞丐》的书,这本书是美国19世纪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个故事发生在16世纪的英国,一个小孩出生在一堆垃圾旁边,没人看一眼;可同时在王宫里也出生了一个王子,人们整整狂欢了几日几夜。过了十年,他们都长大了,乞丐叫汤姆·康第,王子叫爱德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认识了,可他们惊奇的发现,对方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于是他们成了好兄弟,爱德华想感受汤姆自由的生活,而汤姆想感受爱德华荣华富贵的生活,于是他们决定互换一下身份,去体验对方的生活。

汤姆的爸爸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最爱打汤姆。爱德华被当成

汤姆,被汤姆的爸爸毒打,被沦落街头,体尝了苦难生活的滋味。汤姆成了假王子之后,废除了许多残酷的暴刑,解救了一些无辜的犯人,得到了人们的拥戴。

加冕典礼到了,公爵们要给汤姆戴上皇冠,就在这时一身泥水的爱德华出现了,汤姆说:“对,这才是真正的爱德华国王!应该把皇冠给他!”后来爱德华国王把汤姆留在身边,帮他治理国家大事。

这本书里,我很喜欢汤姆,因为他心地善良,正直无私,当无辜的犯人被判刑法时,他挺身而出,将他们解救;当爱德华受众人辱骂时,他挺身而出,把王位还给爱德华。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人要有一颗仁慈的心,要亲切善良、和蔼可亲,这样才会受众人的爱戴。

第九篇

“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这是教育界上人人皆知的事。《做最好的的老师》这本书在序言中“做最好的自己”触动了我的心弦。我念这段话给大家听听:"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任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

在《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说的:“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每当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这段话给我的感觉,就像一盏指路的灯塔,在我茫然没有方向的时候,忽然大放光芒,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啊,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不正是在“做最好的自己”吗?“做最好的老师”其实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所谓“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说,只要我从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每日三省吾身”,即使成不了红花,也定能成为一个绿油油的叶子,在属于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爱学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章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第十篇

由于自己的成长环境缺憾的缘由,自己从小就特别向望幸福。但一直不清晰自己内心在追求什么,自从看到“幸福”一词,才恍然大悟,幸福不正是自己内心苦苦追寻的吗?我在《心灵花园》看到张怡筠博士分析婚恋情感后,就在网上查了一下她的简历,得知她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台湾出书了。当时就想邮购,因联系没回音,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今年三月份,我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了她的一次访谈节目,才知道她的书已经在中国大陆出版了。当时我太高兴了,回到上海,就立即到大众书局买了一套,《幸福其实很简单》、《爱情其实很简单》和《工作其实很简单》三本。我看完之后,感觉收获非常之大,甚至对我以前看的婚恋书有颠覆的感觉,这套书太好了,是第一流的书。在十一回家时,又买了二十套,以至于《工作其实很简单》这本书店没有现货了。回到家与同学们聚会时,就每人给他们发一套,他们说,这是同学们相会最好的礼物!好书就要分享吧!下面我就把读这些书的心得总结一下。首先是《幸福其实很简单》。

一、个人幸福管理

《幸福其实很简单》主要讲个人幸福、爱情幸福和亲子幸福。在个人幸福管理中,她一开始就打扫清洁,澄清自己的幸福精神价值理念。比如,她说:

快乐,是与生俱来的权利,而非取决——成就。

真正的幸福达人,不是完成了事情才快乐,而是快乐地去完成事情。

情绪不是反应,而是决定。

在此她道出了,幸福是我们每一个的权利,我们在幸福上是能自立、自主、自控的。这个价值观,把我们的“输赢观、成功观、升迁观”表层的身份追求的外皮突然地剥离掉了。让幸福进入了每一个人的心灵,在此没有身份和疆界的阻隔,幸福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了,而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幸福从天空回落到了大地,从等差恢复到了平等,将深深地扎入大地,生根开花,绵绵不息。

个人幸福管理,练功篇。主要在五个层面进行,分别是生理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思维管理和情境管理。

生理上,运动来放松;情绪上,注重换挡转换;行为上,慢动作找平衡;思维上,回归当下,与纸笔打交道,乐观思考,深入了解自己;创造“真情时刻”情境。全生态的幸福管理,并且简单易操作,也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而有选择性的实践,自由空间很大。

个人幸福,掌控了自己,也开心了自己!

二、爱情幸福管理

自己开心了,那婚姻,爱情也要开心幸福呀!从个人扩展到另一伴,让幸福传播。爱情幸福管理的目的就是培养“爱人的能力”。她讲到“爱人的能力”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要了解男女各自的情感需求,二是要培养“冲突管理能力”,三是要培养“爱情保鲜”的能力。

1、情感需求

男性三个主要的情感需求:能力被肯定、努力被感激和才华被欣赏。

女性三个主要的情感需求:时常被关心、被再三保证和想法受尊重。

也即男人要能力,女人要美丽。这是社会化的成果。要幸福,就要关心对方情绪,满足对方情绪需求。需求被满足了,幸福自然就到了。

2、培养“冲突管理能力”

爱是否能持久持续,主要取决于双方如何处理矛盾,安顿好双方的心灵。这就是冲突管理。张怡筠博士提出了“三不三要”冲突管理原篇。

要牢记三个‘不要’:

(1)不要进行人身攻击,特别是不要攻击男女各自的情感需求,男人要能力、女人要美丽;

(2)不要翻旧账,一次只吵一件事;

(3)不要忽视逃避,避免冷漠。

做到三个‘要’:

(1)要给对方说话的机会,学会倾听;

(2)要说出自己现在的心情,不说批评;

(3)要轮流道歉,这样的吵架就是有格调。在道歉方面,她提出了自己的见地,为“事情道歉”和为“心情道歉”两个层面。要注重为“心情道歉”。

3、爱情保鲜

她提出了“三乘三爱情保鲜秘方”,感动和被感动情境创造。全神贯注、浓情密意和欣赏感激。以达永恒!

三、亲子幸福管理

下一代的幸福更重要!所以亲子幸福管理就开始讲了。我特别喜欢“亲子幸福沟通技巧。十步,十步背后的精神价值理念自己兴趣很浓。

热身步骤,创造信任的情感氛围;

倾听孩子的心声,营造安全的谈话氛围;

感谢孩子愿意分享,表达尊重;

当顾问不当领导,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生气,你保持冷静,培养愤怒管理;

批评孩子有决窍,批评行为而非人格;

不说“但是”,决定权交给孩子;

澄清语义沟通法,避免误解;

高招二选一,决定权交给孩子;

称赞的艺术,赞美人格。

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她提出了正确看待学习的焦点,从“成绩”转换到“自我转变”的部分。同时培养孩子“学习弹性”,也即培养孩子处理压力、面对挫折与接受挑战的能力。首先应着重培养孩子看待挫折的眼光,乐观正面的归因。

张怡筠博士用“三心二意”总括了美好幸福家园的条件。三心,一心是自己要开心,二心,是要关心对方情感,三心,是同理心,换位思考;二意,一意是善意解读对方,二意是禅意,活在当下。

我是一口气看完的,中间没有停顿。说明这本书讲到了我内心的需求,这本书确实是我的一次营养大餐。

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这本书,从精神价值理念(本质)和方法两个层面,解开了我久远的情结,开启了我人生幸福的大门!

第十一篇

都说黑格尔的书是引起头痛的最好的方法,我想说康德的书是引起头晕的最好的方法。这几天连续作战至今天上午终于读完了,读完后是一种征服这晦涩著作的喜悦,即便没怎么搞清楚,只是浮光掠影粗略的第一次阅读;不过读完后的那个晕眩和浑身抽了筋似的疲惫让我这个最近特能吃的人根本没有食欲吃好午饭,胃在举竿反抗着。

不过版本我还想说两句,虽然我只能读翻译过来的著作,也没有读过更早的关先生的译著,至少在我看来这个韩先生的译著实在不太好懂。苗力田先生曾认为翻译工作绝非等闲,感慨“教康德老人说话不易”,我还想说“读康德老人说的汉语”又有一种不易,只恨自己没有掌握好人家的语言能看原著了。据说邓晓芒先生译得还不错,打算买一本来比较着读。

我常常认为中国哲学中有一种精神让人振奋,尤其是读到《孟子》的“我善养浩然之气”的那一段,感觉“以直养而无害,篇塞于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浩然大丈夫之气由内而生。这段话说白了!就是做人要走得直,行得正,要诚以待人!!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显的正义凛然,邪恶宵小不敢正视!!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我也领会到了同样的感动。他拒绝建立于经验主义质料上的任何以道德准篇为普遍法篇的粗野做法,批判这种做法将带来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矛盾。康德永远把人当作目的,德行永远是尊守法篇而不是别的准篇或幸福追求,从而树立了主体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向。康德认为思辨理性象继母一样仅仅供给我们达到我们的目的必需的能力,认为只有在纯粹实践理性当中才能为上帝和灵魂的实在性成为可能,而这两个公设使德行和幸福在实践理性的必然目的至善当中得到统一。

结语中康德提出了那为后代人不断引用的一句:“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在《实批》中康德批判了不够纯粹的实践理性,由此主张职责的重要性,确立了道德法篇的尊严,同时把人提高到令人眩晕的高度,为其理论赋予了永恒的崇高价值!

无疑,《实批》中康德的论证是绵密的,康德讲到的道德价值是崇高的、严格的。我认为一个好的解读者和理论工作者是对某种理论有坚定的信徒。我不知我应该相信谁?经验主义的功利论我是不信服的,所以我没有“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的感慨,只是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德性论是我比较赞赏的理论,可能它和中国的“知性尽性”和“内圣外王”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么,亚氏理论和康德的道德哲学之间有无通约的可能?康德把幸福看作是彼岸世界的,或者要求修行德性或者要求遵从法篇,在亚氏和康德那里没有所谓公共伦理和私人道德的区分,因此我也不认为把亚氏德性论看作是私人的,而把康德的道德哲学看作是公共的这种划分方法。这并不能沟通而者之间一些基本观点如不同的幸福的理论。我突然想到麦金太尔的《伦理学简史》当中以极小篇幅谈论康德得让人不解之处,或许麦金太尔是为了自己的理论建构有意避开了强势的康德?或许我们这个社会不再需要一个普遍客观的道德?人们可以对道德有着自我的个性化的理解?这不是一种两张皮人格吗?这种人格可能吗?可以吗?而我们常常感到困境的道德问题恰恰在于道德客观性受到质疑,道德普遍性的论证受到阻碍的状况不是吗??需要一个普遍的道德,这在我们看来难道不是一个必需的理论和实践前提吗?接受康德衣钵的罗尔斯的正义思想刚好不是在说明现代制度理论中的一个最大成就吗?而罗尔斯是在以“组织良好的社会”中道德主体对两个规篇的遵守来确证康德理论的可行性。但他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冷淡”中寻求“最大最小值”原篇来选取合理性的思路是否堵死了人们的求善、求完善和幸福的可能?

后现论认为今天的道德是“化为乌有的(现代性的)道德”,“只是审美的快感”,它“没有标准,怎么都行”。再有今天经济理性当道的社会中,把一切行为以经济价值来衡量,把道德行为的判断诉诸于仅仅是根据其结果的考量,可见道德标准的混乱,对道德的冷漠及其价值的降格到了何种地步。在这样的时代重温康德别有一番感动,他的理论是多么振聋发聩的呐喊啊!我想这恰好也是使康德哲学具有经久生命力的一个原因吧~~

康德把宝藏深埋在晦涩而又浩瀚的理论体系之中,哪能仅一两次的阅读来理解老人家的本意?虽如此我还是记此小文,以便带着这些疑问去重读,从而能够获得相比之下的更大的理解的喜悦。

第十二篇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叫《宝葫芦的秘密》,讲的是一个叫王葆的小学生,他喜欢吃零食、爱幻想,经常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得到了一个宝葫芦。宝葫芦神通广大,他帮王葆剪指甲、做作业、做模型,跟他大战恐龙......王葆从此变成了闲人,自己不用做任何事情,仿佛世界变得完美,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所以接二连三的麻烦也随之而来。王葆实在无法忍受宝葫芦的盲目从命,把宝葫芦赶走了。宝葫芦走后,王葆发奋图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游泳比赛中夺得了冠军,最后与宝葫芦依依不舍地告别了。

其实学习生活中的我也有和王葆一样的经历。我希望自己有一个三头六臂的机器人,帮我写作业,帮我穿衣服,帮我收拾书包.....这样多舒服啊!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以前我不会系鞋带,总是妈妈帮我系。有一次上体育课,我的鞋带开了,不知道该怎么系,就随便系了个大麻团,结果一会儿就又开了,一跑就摔倒了。最后我终于忍不住回到家里和妈妈学习系鞋带。学会了系鞋带后,对我帮助可不小,开了还能再系上,也不会摔倒了。这下系鞋带就难不倒我了。

有时候,我的题做错了,想偷懒就不管错在哪里,直接问妈妈:“哪里错了?”妈妈总是回答我:“自己好好看看。”我就不得不自己认真地检查演算,最后总能查出错在哪里,这样一来到锻炼了我的检查能力。学会了检查可是个好事情,每次考试都能查出错误来,这样考试就有好成绩啦。

通过阅读故事和我的生活结合起来,我发祥不劳而获是不对的,。如果只靠别人,自己也会变得懒惰,变得依赖别人,变得不爱动脑筋,生活中基本技能也不会了。我们应该多动脑、勤动手,学习上开阔思维,勤于思考,做个勤学好问的好孩子。《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这些道理,受益匪浅。

第十三篇

一本很薄的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