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节水型社会

时间:2022-11-14 10:23:00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节水型社会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水型社会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水资源的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的问题正在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解决水资源危机,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使命。

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方面,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世界人均的1/3,且分布很不均匀,目前我国663个建制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达110多座。另一方面,我国单位GDP的用水量是美国的8倍、德国的11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很低,节水的空间还很大。

但是,现实生活中,节水还没有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有的人认为:守着大江大河讲节水,没有必要;发着洪水谈节水,岂不可笑。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对节水的意义缺乏全面理解。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节约保护取得了较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但也要看到区域性、季节性、工程性、资源性缺水和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是世界上13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我们山西省因为采煤每年造成12亿立方米水资源的浪费,就晋中市而言,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据2004年完成的水资源二次评价显示,我市水资源总量为1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6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7%,属于极度缺水区,加之时空分布不均和浪费污染严重,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使有限的水资源显得更为短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干旱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晋中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将成为缓解水资源短缺,保障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级政府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大意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把抓好这项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积极组织试点,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妥善处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节水,在节水中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总之,节水型社会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设节水型社会,就是在建设我们的未来。

二、迅速在我市开展“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活动”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把节水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总理明确要求:“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这些法律规定和重要讲话,为我们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真正实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按照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和治水思路,明确节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始终坚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把节水放在首位。深入研究与节水有关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节水规划,提出符合国情,符合客观规律的节水措施,以达到预期的节水效果。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资源形势和科学的发展观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应当在晋中市全市迅速开展“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活动。具体来讲,就是要在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宣传等措施,在全社会树立节水意识和观念,建立起节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使试点地区逐步达到“城乡一体,水权明晰,以水定产,配置优化,水价合理,用水高效,中水回用,技术先进,制度完备,宣传普及”的要求。使各级政府牢固建立“水危机”的忧患意识,将“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作为各级政府的执政考核目标,并逐渐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市政府要切实抓紧落实这项活动,出台开展这一活动的具体措施。为解决水资源量紧缺,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彻底消除“水危机”隐患,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创新发展模式建设节水型社会

建立节水型社会,重在制度创新建设。制度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于引导和限制人们交往行为的框架。水资源问题产生的根源,既有客观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由于长时期以来推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实施粗放型发展方式造成的,是人类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制度的形式,并通过制度的功能作用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文明进程,产生对自然界的严重损害而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健全节水型社会的激励机制和限制办法,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的、自发的长效行为,既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又发挥政府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全过程和全面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第一,要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建设节水型社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涉及全社会的多个行业和部门,关系到千家万户,需要对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环境进行改革和完善,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全新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重大。各级政府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保障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要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协调,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机构和日常办事机构,保证节水型社会建设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顺利进行和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建立健全水资源节约责任制,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有关部门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各行业及取用水企事业单位都要建立节约用水机构,并认真开展节水工作。各级政府要对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第二,要加快节水型社会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在目前《水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涉水法律实施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进一步制订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配套制度,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建立完备的执法机制,使节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要强化执行法律过程中的协调机制,提高应用法律的水平和效率,形成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合力。

第三,要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体制保障。探索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关系,分配行政区域用水权;统一管理区域范围内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城市与农村水资源,分配城乡和各行业用水权;统筹考虑水的多种功能,统筹蓄水、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等各环节,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建立全过程节水管理制度。同时,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列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稳定资金来源,水利建设资金、水资源费、工业技改资金、城市维护费、排污费等每年应安排适当比例用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积极鼓励民间投资,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节水设备(产品)生产、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改造、城市管网改造、污水处理等项目。

第四,要建立与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按照节水型社会的发展方向,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制定出与当地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布局,逐步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要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将农业、工业的结构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目前,我们全省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各级政府在制定项目时就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结合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将水从低效益用途配置到高效益领域,发展节水型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提高单位水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特别要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不符合本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项目上马。同时,要建设水资源管理硬件设施体系,发展“节水型住宅”。加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加快城市废水的资源化利用,鼓励使用再生水,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

第五,要建立有利于节水的宣传和教育体系。各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节水工作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宣传力度。将节约用水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使全体公民树立起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自觉节约用水、爱护水和保护水,形成人人节约用水并积极主动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六,要建立由综合评价指标、行业用水评价指标和节水管理评价指标组成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来衡量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状况,综合考核和全方位各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和成果。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有关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保证节水型社会建设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总之,通过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