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河道生态建设方案

时间:2022-02-14 09:28:00

加强河道生态建设方案

按照省、市关于加强河道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县实际,县政府决定年在流经县的、主河道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特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一)建设目标

针对、干流的河道特性及缺少生态水面的状况,在水边、湿地栽植蒲草、芦苇等亲水植物;在河流沿岸坡和岸边滩地栽植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带,并结合原有林带,栽植护岸林,形成以护岸林、护岸灌木带、近岸亲水植物带和湿地为一体的防风固沙、景观绿化和生态治污体系,有效遏制滩地沙化及扬沙浮尘,改善河流水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供水安全,形成河道生态景观系统,提高河道生态环境质量。

(二)建设任务

1.河道生态建设

在主河道水深小于0.5米浅水区、湿地和浅滩栽植蒲草、芦苇等亲水植物,在主槽两侧岸坡(或水面以上)栽植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沿主槽两侧滩地栽植20米宽灌木带,在灌木带以外建设5米宽沿河管理路,在道路近堤防侧栽植5米宽灌木带;在靠近堤防侧栽植150米宽护岸林。总绿化面积21317亩,其中:水生植物873亩、灌木带3636亩、护岸林16808亩;修建管理路总长106.6公里。

2.河道生态建设

在堤防侧新增50米宽绿化带,总绿化面积5197.5亩。

二、建设内容

(一)工程内容

1.河道工程内容

依据河道从中心到两岸,分别是主河道、河滩地、防洪堤的地理特点进行综合治理。按功能区建设三个绿化带:

(1)水生植物绿化带

建设内容:天然河道岸坎内侧水深小于0.5米区域,栽种蒲草、芦苇等适宜性水生植物,面积873亩,以净化水体。

建设模式:在确保预留一定主槽行洪宽度前提下,在天然河道岸坎内侧水深小于0.5米区域,栽植适宜性水生植物,栽植宽度3-6米,栽植密度0.5×0.5米。

苗木品种及规格:蒲草,株高0.3-0.5米;芦苇,3芽/根茎。

(2)河岸滩唇灌木绿化带及管理路

为防止河岸坍岸冲蚀,减少泥沙进入主河道,在河道岸坎侧布设20米宽的灌木带,在20米灌木带以外建设5米宽沿河管理道路,管理路总长106.6公里,并在管理路近堤防侧栽植5米宽灌木带,总面积3636亩。

a.河岸滩唇灌木绿化带

建设模式:在天然河道岸坎外侧因地制宜布设20米宽灌木林带,栽植密度0.8×1.2米。在灌木林带外修建5米宽管理路,供维修养护人员通行。管理路外侧同样采取栽植5米宽灌木带,栽植密度0.8×1.2米。

苗木品种及规格:杞柳、灌木柳等适宜河边生长的灌木,冠幅0.5-0.8米。

技术措施:为确保植物成活,栽植基质为砂质时,需客土厚度30厘米。为保证植物工程的稳定性,在河道凹岸高差较大陡坎位置,岸坡灌木带应布置5-8米加宽带。自然河道遇支流入河口时,同样采用上述岸坡灌木带及水生植物带加宽的方法处理。

b.管理路

为方便植物措施的实施和维护,在河岸灌木林带中修建管理路,管理路要在沿河槽两岸30米范围内连续布置,保证上下贯通,满足车辆通行条件,宽度不小于5米。要因地制宜,可借用现状滩地路、堤顶路、耕作路进行规划和建设。管理路与支流、排干交叉位置,水深较浅的区域采用管桥连接;季节性有水的,采用漫水路连接;因地形限制无通行条件的,可借用现有滩地生产路、坝顶路或绕行等多种措施确保通行条件。

(3)护岸林绿化带

建设内容:在堤防侧栽植乔木,规划形成150米宽的护岸林带;在滩地上营造护岸林16808亩,以遏制河流水土流失及滩地沙化,建设景观林,改善生态环境,并为木材加工产业集群提供原料。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小环境开展菌类、药材等喜荫作物种植,也可进行家禽放养,严禁间种高棵农作物。

建设模式:生态护岸林建设选用以杨树为主要造林树种。选择树种具有生长量大、成林迅速等特点,在成林后既能很快产生生态效益,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栽植密度2×3米,挖坑规格为0.5×0.5米

苗木品种及规格:3016杨、沙兰杨、辽宁杨等一年生以上的速生苗,地径在1.5厘米以上。

技术措施:苗木运到栽植地点后,要就近进行假植,防止风吹日晒。栽植前要做好土地平整,每穴要适当施加底肥、苗木修剪、树形均衡。栽植时,注意扶正踩实;栽植后,在树坑周围修筑浇水堰,并及时进行浇水,保证苗木成活率。施工过程中必须有技术人员在场进行指导、监督和验收,对于栽植质量差,不符合栽植要求务必进行返工。

2.河道工程内容

在堤防侧栽植乔木,规划形成50米宽的护岸林带;在滩地上营造护岸林5197.5亩。建设模式、苗木品种及规格、技术措施、浇灌工程设计同护岸林建设标准相同。

(二)工程量

工程量按各镇场河套实际长度统一分配,见工程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