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动员会讲话

时间:2022-11-21 04:39:00

农业产业发展动员会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第三届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大会,目的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系统总结一年来特色产业开发取得的成效,表彰先进,交流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明年的特色产业开发工作。刚才,5位同志分别代表发展特色产业的先进县、先进乡村做了大会发言,124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奖励,他们是我市特色产业开发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要以他们为榜样,见贤思齐,奋勇争先,努力开创我市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下面,我根据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特色产业开发势头强劲

一年来,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前两届特色产业发展大会精神,认真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工作措施,开展了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特色产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显着提高。去年以来,全市新增特色产业基地面积130万亩,特色产业总面积达到878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特色产业的收入比上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占到总纯收入的一半。全市特色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中,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更加统一,认识更加明确,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级党委政府把特色产业开发作为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顺应民心民意的惠农工程、发展工程,自觉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指导农业和发展农业。按照“五个一”责任制的要求,全面落实了领导干部包抓产业责任制,17个优势主导产业分别组建了由一名市级领导挂帅的工作班子,集中人力物力包抓产业发展。各县(区)和优势产业区域的乡镇,成立了相应机构和组织,明确了分工和职责。制订下发了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西汉水四个流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各产业开发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深入基层调研,走村入户,破解难题,活跃在田间地头,全身心地投入指导、包抓、督促特色产业开发之中,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尽了心、负了责、出了力、流了汗,涌现出了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先进县区、乡镇、村社和优秀农业科技特派员。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广大农民群众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手段日益增多,开拓市场的本领日益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乡村干部和能人大户。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产业基地为基础,创办专合组织,领办龙头加工企业,注册产品商标,申请原产地、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等各项认证,参与市场竞争,积极联系订单,拓宽了特色产品销售渠道,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提高了经济效益,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一年来,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最大化”的目标,加快了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新增核桃52万亩、花椒37.81万亩、中药材12.05万亩、油橄榄6.83万亩,银杏、茶叶、蚕桑、苹果、蔬菜、烤烟、花卉等特色产业面积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实现了较大发展。畜牧养殖业规模和效益同步提高,水产取得突破,养殖面积达到3万亩。一大批专业乡镇、专业村和规模养殖、经营大户已经形成和正在崛起,产业开发逐步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迈进。

(三)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

一年来,我们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建成了一批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的龙头企业。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陇南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宕昌县合兴中药材开发公司、西和县瑞雪洋芋精淀粉开发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建成或进行了改扩建。全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户。这些龙头企业在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和培育知名品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在扶持发展加工龙头企业的同时,我们始终把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的关键环节来抓,建设销售市场,扶持运销大户。全市农产品专业市场达到17个,农产品销售市场163个,以武都马街花椒市场、成县小川核桃市场、礼县永兴苹果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为主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基本形成。同时,我们把特色农产品注册认证作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展品牌宣传,重视扶持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4个、144.3万亩,认定无公害畜禽43万头(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6个;绿色食品认证基地11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基地、810亩;礼县大黄、西和半夏、文县党参、宕昌当归、两当狼牙蜜等先后获得地理标志产品或gap认证。农产品注册商标126个,全市获甘肃名牌农产品企业4个,陇南名牌产品企业13个,注册认证工作走在全省各市州前列。一年来,我们先后组团参加了第四届农博会、中国兰州茶叶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第十四届杨凌农高会等节会,我市茶叶、油橄榄等16个特色农产品获得后稷奖。我们相继举办了第二届陇上江南冬播露地蔬菜博览会、陇上江南明前茶鉴品会等大型节会。我市各县区和一批企业先后与外地经销企业签订了茶叶、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经销合同。这些节会的参与和举办,有力地推介和宣传了陇南特色农产品,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扩大了陇南特色产业知名度,陇南的特色农产品在全省有了地位,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

(四)农业科技水平有新提高

按照“五个千人(户)到村”的要求,全市创办农民科技学校962所,科技特派员服务到村1277人,干部帮助指导到村762人,培养科技能人1163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83个。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高垄栽培、测土配方施肥、间作套种、水库网箱养鱼等一批新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通过实施“五个千人(户)到村”工程,既为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又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认识到科技是增产、提质、增效的第一推动力,充分发挥了科技在产业开发中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科技越来越成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的现实生产力。在前不久由国家科技部等17个部委举办的第十五届杨凌农业高科技博览会上,我市设立陇南展馆和陇南特色产品销售馆,全方位展示了特色产业开发的成效,受到大会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23个产品再次获得后稷奖,3个产品获得后稷特别奖,陇南市展团获得优秀展示奖、优秀组织奖、优秀成交奖。市县两级还组织大批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农业科技人员、种植业大户参展参会,开阔了眼界,增强了科技意识,并达成了一大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协议,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五)促农增收效果明显

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元,同比增长9.3%,增速位列全省第二。全市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26.5亿元,今年预计可达到30亿元,提前两年实现特色产业产值30亿元的目标,农民人均特色产业收入达到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县区和乡镇发展特色产业的认识还不完全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结构调整力度不大。一些气候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特色产业开发还没有破题,还存在空白点,优势主导产业全覆盖、最大化的目标还没有落实到村到户。二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带动农户效果不显着,特别是核桃、花椒、中药材、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建设明显滞后,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的提高。三是注册认证及获奖的农产品数量不少,但运用这些成果扩大宣传和影响力,打造知名品牌方面还做得很不够,真正在全国全省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还比较少。四是销售手段比较落后,运用现代传媒和技术进行网上营销、网上订单等几乎还是空白。大宗农产品,如蔬菜等销售不畅的问题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特色产业效益的提高。所有这些都是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全面分析,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明年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真分析研究了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形势,做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不仅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农业保护制度等一系列重大制度改革,提出了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而且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现代农业等一系列事关农业发展全局的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为今后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发展特色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近年来,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和取得的显着成效充分证明,我们提出发展特色产业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发展措施完全符合陇南实际,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抓住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和机遇,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再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新高潮。

今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是特色产业规模要做到最大化。核桃、花椒、中药材、蔬菜、油橄榄、茶叶等全市一品、数县一品的优势主导产业明年要实现适生区全覆盖和基地规模最大化。区域性、独一性产业要加快发展步伐,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二是农产品加工水平要有大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链条明显延长,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三是农产品知名品牌的打造要有新突破。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显着提高。培育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和绿色标准。四是市场营销能力要有大提升。进一步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订单农业、网上销售等新型农产品营销取得突破。大批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统筹规划,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要紧紧围绕特色产业规模效益最大化、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继续大力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做大特色产业规模,核桃、花椒、中药材、蔬菜等主导产业要在实现适宜区全覆盖,油橄榄、银杏、食用菌、经济林果、花卉以及区域性特色产业要加快发展步伐,尽快形成规模。要因地制宜,发展桔子、枇杷、樱桃、石榴等区域性、独一性的特色产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白龙江、白水江川坝河谷地带要建成万元田示范区,西汉水流域要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腰带和新的增长点,嘉陵江流域要建成优质高效特色产业示范区,礼县下四区、武都洛塘片、康县大南峪、寺台片、西和县晒经片、徽成盆地等光热水资源丰富的区域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适宜种什么就种什么,什么效益高就种什么。通过几年的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使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二)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既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盼望。各级政府要把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来抓。要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把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已经建成的具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国家法规许可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的优惠,帮助企业解决土地征用、融资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相互参股、联合经营、实施兼并等多种方式,促进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真正建立一批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当前全国经济转型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到陇南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已经签订协议合同和正在建设的企业,要加强跟踪服务,提高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和建设速度,力争新建成不少于20个龙头企业。三是在主导产业实现突破。要针对我市目前核桃、花椒、中药材、蔬菜等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但深加工严重滞后的突出问题,确定主抓领导和责任部门,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建设步伐,力争明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着力打造陇南农特产品知名品牌

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打造知名品牌是提高特色产业效益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抓好农产品“一注册三认证”工作。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明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不少于50项。到2012年,无公害产地认定规模占种植总规模的5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数量分别占农产品认证数量的30%、10%和5%以上,特色优势中药材都要实现gap认证。其次要抓好品牌建设。目前,我市仅有4个甘肃名牌产品,还没有一个中国名牌农产品,许多农产品因为没有品牌和商标不能进入超市,影响了农产品销售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狠抓商标注册和品牌申报、包装、宣传,并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技改扩能、更新设备,提高质量,争创品牌,在每个主导产业中都有几个在省内省外叫得响的名牌产品,用知名品牌打天下,闯市场,努力提升特色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四)进一步培育完善流通体系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加大市场建设力度,规范市场秩序,畅通销售渠道,把更多的农特产品销出去,确保农民从特色产业发展中获得丰厚的收益。要办好已有的农产品专业批零市场,优化内外结构,提升水平,引导其上规模、上档次,向多功能发展,扩大其吸附力和辐射力;要围绕区域性的大宗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支持和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兴办一些规模大、档次高的综合批发市场。要着力培养扩大农产品购销队伍,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让他们引领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要积极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农产品销售,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要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等节会,寻求合作,宣传和推介产品,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产品销售积极开拓市场。今年的冬季露地蔬菜博览会和油橄榄展示会,要在兰州如期举办,形式上展销结合,以销为主,探索建立长久的供销合作关系。通过节会的举办和参与,把陇南的农特产品推向全省,推向全国。

(五)努力提高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

科技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提高特色产业质量效益的有力保证。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要加强与省内外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的合作,应用好他们的成功技术和措施。要办好特色产业研究院,整合科研力量,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科技顾问,开展联合攻关,着力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增强针对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努力实现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村村都有科技能人和示范户,每个产业都有一批科技骨干,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特色产业,增强其发展实力和后劲。

三、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推进力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陇南,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抓特色产业就是抓增收,就是抓“三农”,就是抓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培育特色产业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的一把手要亲自安排、亲自部署、亲自督促,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狠抓落实。市县两级农业部门要扑下身子,深入一线,进行面对面的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把发展特色产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乡镇是发展特色产业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工作推动者,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进一步理清优势劣势,明确工作思路,细化工作措施,着力解决农民在发展特色产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发展特色产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乡村两级干部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要勤于学习,躬身实践,努力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行家里手,提高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发展特色产业工作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各项指标分解量化,责任到部门到人,实行一年一次特色产业发展大会,一年一考核,严格兑现奖罚政策。要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三农”、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组织部门要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建设能够带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强有力领导班子;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舆论环境;政法部门要严厉打击各类犯罪,为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统战部门要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民族乡村的特色产业发展。政府各部门、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形成发展特色产业的强大合力。

(二)千方百计增加投入

要紧紧抓住中央出台《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的机遇,积极论证申报特色产业发展的各类项目,争取国家、省上有更多更大的投入,市县两级要随着财力的增长,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设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多方筹措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要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吸引多元主体投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让政策转化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金融部门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从落实中央《决定》精神,积极服务“三农”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和专业大户优先提供信贷,用好政策,减化手续,激发活力,逐步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缓解其资金短缺的“瓶颈”。要落实中央支持农村基层农业科技服务推广机构深化改革的各项政策,稳定队伍,理顺关系,增加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努力建立适应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科技对特色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提升特色产业的品质。

(四)创新体制机制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下功夫。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做好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全市现有的1100多万亩集体林地成为特色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新要求,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一系列政策规章,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青年农民创业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工程,培养一支农村经营人才、乡土实用技术人才队伍,造就一大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同志们,发展特色产业是我们认准了的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继续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大力弘扬在抗震救灾中形成的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不等不靠、以干克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万众一心、和衷共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陇南精神,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责任,加大工作力度,抓好工作落实,努力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效益最大化,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用特色产业发展的效益造福陇南人民,为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