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在城镇化发展交流会讲话

时间:2022-06-14 09:03:00

市长在城镇化发展交流会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分析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势、新矛盾,研究制订推动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新政策、新措施,动员全市上下以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步伐为目标,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和城市精细化管理行动,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刚才我们观看了电视片,了解了国内外城市化的趋势、现状和经验做法。王书记还要做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意见,我先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刻把握当前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要求

城市化是推动发展、促进变革的重要力量,是转方式调结构和扩内需稳增长的强劲动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去年11月召开了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做出了系统部署。那么,为什么今天还要召开这次会议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市的城市化已经步入关键期,要求在政策措施上有新思路、新办法。建市以来,我市用20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30至50年的城市化道路,实现了三个跨越:一是城市人口增加了100万,城市化率由建市初的9.2%提高到去年的58.7%;二是城市空间扩大了10倍,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由35.4平方公里扩展到385.1平方公里;三是拉开了组团发展的大框架,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荣成、文登、乳山、石岛4个副中心城市为骨干,以13个中心镇为基点的城市群发展格局。本地农民是否有可能转移,是城市化的前提;是否有足够的载体,则是转移的基础。随着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的深入推进,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城镇体系的完善,用工需求的扩大,又为承接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空间。因而,这三个跨越为推进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根据反映城市发展规律的“纳瑟姆曲线”,以城市化率30%和70%两个拐点为界限,城市化发展划分为准备期、高速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而在高速期,50%又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化推进的要求和模式都将发生新的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并举转变,城市空间形态由单体突破向城市群协调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由注重生产力发展向提升品牌影响力转变。经过2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市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政策措施跟上去了,城市化水平就将跃上一个新的层次,否则,就可能坐失良机,形成新的或者是永久性的落差。为此,我们必须适应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抓紧研究制订新的政策措施,切实推动城市化转型升级。

第二,我市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转型期,要求在新型城镇化上有新举措、新成效。工业化创造机会,城市化创造内需。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走的是“全球化-外需增长模式”,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最近的汇率争端、货币战争,客观上形成了倒逼机制,逼迫我们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向“城市化-内需增长模式”转变。我市人均GDP已接近1万美元,在这个发展的新阶段,转方式调结构不仅要强化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更要着眼内需,重视发展服务业,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我市的工业基础较好,但服务业比重只有34%,一直是产业发展上的“短腿”,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而且在发展的方式上外向度较高、内需不足,这些都是我们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和难点。新型城镇化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和载体,是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强力引擎,不仅能够促进城乡之间的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的良性互动,也能够促进城乡劳动力、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整合。要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我们必须适应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需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和重要依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加快推进。

第三,我市的体制改革已经步入攻坚期,要求在城市管理体制上有新调整、新革新。当前,改革的重点已经由经济领域转到社会领域。特别是随着城镇人口的快速集中,一系列“城市病”也集中地凸现出来。近年来,我们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停车秩序、道路破损、街道积水、建筑垃圾、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近岸污水排放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些方面往往是“按下葫芦起来瓢”,一些问题无法得到根治,其根源就是城市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而完善,一些工作的监管职责不明确,部门交叉管理、区块分割管理的问题时有发生,某些方面存在着都管都不管、管又不到位、甚至推诿扯皮的现象。建市之初,由于中心市区的面积和人口都不大,我们实行的是条块结合的小城市管理模式,但目前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已扩大到129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100万左右,已达到大城市规模,城市管理体制急需调整理顺,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地研究问题,探讨改革思路。同时,城市管理中的问题都直接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因而城市管理体制调整不仅是一个改革问题,更是一个民生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攻坚破难,尽快建立联动高效的大城管体制,切实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第四,当前的区域竞争已经步入新周期,要求我们在打造新优势上有新作为、新突破。当前的区域竞争已经由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的竞争转变为城市竞争。综合竞争力强的城市在城市化水平上也处于领先位置,上海的城市化率达到88.7%,北京、天津超过75%,深圳特区接近100%,珠海88%,汕头72%,其他沿海开放城市的城市化率也大都超过60%。刚才的电视片展示,各地围绕城市竞争采取了很多措施,无论是重庆的户籍改革还是广州的人才自由落户,无论是成都的农村土地资本化还是天津的宅基地换房,其核心都是加快城市化,提升城市内涵,放大城市优势,增强城市竞争力。在城市竞争的新周期,各地都在积极行动,而我市也面临着如何巩固老优势、打造新优势的重大课题。在新型城镇化上先行一步,就能抢占区域竞争的制高点,落后一步,一时的差距就可能成为永远的落后。形势逼人,不容有丝毫的迟疑与懈怠。

城市现代化就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系统的眼光、战略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科技的手段来谋划城市发展,强化载体功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反映的是城市发展质量方面的提高过程。新型城镇化就是依托中心城市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城市集群化和农村城镇化,强调的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无论是城市现代化,还是新型城镇化,归根结底就是推动农村、农业和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进而提升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省委、省政府也就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并大力实施和谐城乡建设行动。我们推进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既有强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也面临不小的压力、困难和挑战:一是化解历史包袱的压力更大。建市初的城市化发展就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而在城市发展框架拉开之后,不可避免地背上一些历史包袱。如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遗留问题,旧小区、旧管网、旧设施的改造压力,旧有条条框框的限制,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住了城市发展的手脚。二是满足群众需求的难度更大。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提升,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农民进城的需求更加强烈,市民对城市化也有更多的期待,如何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多元化、个性化、优质化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三是打造竞争优势的挑战更大。我市的城市化有着一定的先发优势,但随着城市竞争的日趋激烈,把这些优势放到大环境中去比较,不少竞争优势正在弱化甚至被赶超。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创新的视野审视城市化,以创新的理念谋划城市化,以创新的举措推进城市化,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和城市精细化管理行动,不断开创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新局面。

二、推进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

按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市委、市政府结合国家、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组织有关部门经过长时间的充分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制订了《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若干扶持政策的意见》、《关于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扩权强镇支持小城镇发展的实施意见》三个文件,今天会议上印发征求意见。这三个意见在政策措施上都有新的突破,主要有三个目的:

通过政策整合,破除城市化进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的承载能力。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达到65%,2020年达到75%以上,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平均水平。

通过管理创新,提升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的精细化管理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实现城市管理活动的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管、高效能管理。

通过扩权强镇,激活小城镇发展活力,进一步扩大人口吸纳能力。力争“十二五”期间,打造4个体制机制顺畅、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辐射能力较强的中心镇,进而带动全市形成一批有活力的新型城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围绕这些目标,工作中要以城镇布局、人口转移、产业支撑和内涵提升这四个重点来展开:

(一)科学配置资源、拓展空间,解决好城镇发展布局问题。战略布局也是生产力,布局好了可以事半功倍,布局不好难免多走弯路。要根据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合理安排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一是以小城镇为重点,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城市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化,通常是大城市超先发展;第二个阶段是市郊化,人口和产业都向郊区扩散;第三个阶段是反城市化与内域的分散,也就是小城镇化,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大力发展小城镇,缓解中心城市的压力,满足市民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我国提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也把小城镇发展放到了突出位置。从我市的情况看,一个中心城市、四个副中心城市的格局基本确定,中心城市已发展到大城市的规模,副中心城市也都进入快速膨胀期,当前的重点是研究小城镇的发展问题。在全市49个建制镇中,不足3万人的有27个,占全市的55%,占全省的12%,这两个比例在全省都是最高的,说明我市的城镇布局分散,整体规模偏小,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不相适应。这次研究制订的《关于扩权强镇支持小城镇发展的实施意见》,初步确定荣成市俚岛镇、文登市大水泊镇、乳山市白沙滩镇、环翠区温泉镇等4个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镇开展试点,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形成集聚效应,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推动重点镇加快发展,培育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区;另一个是形成示范效应,通过打造新型城镇化的示范点,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各项政策及时落实到位,充分调动试点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要按照权责统一、重心下移的原则,在规划、城建、环保、治安、安全生产等领域,依法下放部分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赋予一定的规划建设管理权,扩大镇级政府行政事务管理和处置权限。要完善试点镇的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财务审批权,落实好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金县级收益返还政策,构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镇级财政保障机制。要发挥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支持试点镇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引导私人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试点镇建设。要支持试点镇整体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改造镇区旧村、实行迁村并点,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增强建设用地保障能力。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权力下放要集中在与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的重点部门,重点放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上,避免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要建立试点镇进入和退出机制,对未纳入试点,但发展较快、达到一定经济实力的镇,由所在市区申请,予以增补;试点镇连续两年达不到考核要求的,退出试点镇序列;对表现突出的试点镇给予奖励,形成支持小城镇发展的良性机制。

二是以县域经济为重点,优化配置区域发展的产业布局。从经济总量看,全市县域经济占73%;从地方财政收入看,县域占60%。县域经济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市的整体产业布局,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决定着城镇化的质量。目前,各市区的城镇建设都是多点布局,如荣成的城区、石岛、成山,文登的城区、南海新区,乳山的城区、银滩和海湾新区。这种分散布局有利于拉开城镇化框架,加速城镇规模扩张,但如果形不成产业集聚效应,也会限制城镇化的进程。各市区要依托各自比较优势,把城镇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城镇承载功能的同时,因地制宜地谋划好区域内的生产力布局,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聚集、城镇发展,避免把新城建成“空城”、“死城”。同时也要看到,尽管我市县域经济的总量规模不小,但不同程度地存在运行质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面临着“二次创业”的瓶颈,与中心城区相比,去年荣成、文登、乳山万元GDP创造的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只占到51.7%、52.1%和50.5%,服务业比重分别低3.5、3.3和4.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分别低18.7、19.1和26.8个百分点。各市区要正视差距,下大力气提升经济质量效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各具特色的竞争优势,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以中心城市为龙头,整合利用和优化配置区域资源。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小城镇,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市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四个层面,进一步完善了规划体系。但由于市区之间统筹不够、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在城市空间配置、资源利用和优势互补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各自为战、争相开发、重复建设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影响区域整体效益的发挥。就拿海岸线的保护开发来说,一些地方在不适合建港的地方建港,在不应当填海的地方填海,在不宜开发的地方搞地产开发,在不宜搞养殖的地方毁礁养殖等等。按照城乡规划法,各市区都有规划权,但有权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各自为政,就可以割裂全局,市级规划、国土资源、海洋渔业等部门要抓紧制订完善全市资源保护利用规划,主动搞好沟通协调,统筹利用好全市的土地、沙滩、山体、海岸线、海域等资源,形成更加科学、严格的资源环境保护利用机制。对于各专项规划的编制,要着眼于发展全局,统筹考虑,紧密衔接,避免出现相互冲突的问题。各市区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观念,发挥好衔接点、中间带的功能,一面对接中心城市,一面对接小城镇,实现区域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二)积极落实政策,健全机制,解决好农村人口转移问题。城镇化的本质是让农村人口进城,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城市化率的提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外来人口增加,二是本地农村人口减少。建市初期我市有211万农村人口,经过20多年的转移,还有104万人生活在农村。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率再高,如果没有统筹解决好农民问题,那么也是有缺陷的城市化。各级各部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无论制订政策还是出台措施,都要把握一个总原则,就是一切都要立足于、着眼于本地农民的转移,而非简单地提高城市化率。要按照农民进城的“路径图”和人口迁移规律,认真落实这次研究制订的《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若干扶持政策的意见》,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实惠。

一是户籍问题。户籍是城乡二元结构最直接的体现,虽然我市已经在概念上取消了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但这只是户籍管理方式上的变化,实际上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就业、就学等方面依然存在着政策待遇上的差别。这次出台的意见中,对本地农民在城镇购房落户、投靠落户、投资落户、进城务工落户以及大中专毕业生落户的条件都进一步放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到位,引导本市农民合理有序流动。同时,要抓紧对分散在各部门中的相关政策制度进行梳理,逐步消除城乡不同户籍的权利差异,弱化门槛限制,给进城农民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最大限度地推进城乡居民平等化。

二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础,也是农民进城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农民进城的重要瓶颈因素就在于土地流转不畅,流转市场没有真正形成。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央在政策上有明文规定,允许依法有序流转。解决好流转过程中的问题,关键是抓住两点,一是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二是建立健全流转制度。有了既灵活又规范的制度,农民才有条件参与土地流转,有了健全的利益保护机制,农民才有意愿参与土地流转。各级各部门在推动迁村并点、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工作时,都要坚持让利于民、服务于民,切实保护农民权益,真正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受益,绝不能打农民土地的主意。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股权、换租金、换保障,有序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提升农村土地资产价值。农业、国土资源部门要尽快对全市农村承包土地进行确权,抓紧理顺土地承包权混乱的问题,及时核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增强各级土地流转中心服务平台功能,健全供求对接机制,提高价格评估、合同指导、纠纷调处效率,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

三是住房问题。目前,全市农村居民点面积38.9万亩,人均用地面积195.9平方米,高于人均150平方米的国家标准,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心村,措施不当会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加强集中居住区建设,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率的有效途径。要坚持因地制宜,强化规划指导,加大资金、用地、信贷等方面支持力度,鼓励农民以有房宅基地置换安置房,推动农村住房向小城镇规模聚集。要以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导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搞好集中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适合盖楼的盖楼,不适合盖楼的也不要勉强,真正地把好事办好。

四是就业问题。实现集中居住以后,如何让进城农民有工作干、养得起家,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对被兼并村居民除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转让收益外,还应享有兼并方提供的长久稳定的生活保障和就业保障。要利用好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平台,大力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对于有意愿和能力进城创业的,要纳入城镇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范围。金融部门要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建设,推进金融服务产品向镇村延伸,为农民创业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

五是保障问题。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养老保障制度上,按照“城乡一体、分档缴费、自愿选择”的思路,做好进城农民的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衔接,逐步打破参保身份限制,实现参保人员全覆盖。在医疗保障制度上,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合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加强小城镇和农村医疗设施、队伍建设,最大限度缩小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差距。在社会救助制度上,要落实分层分类救助办法,健全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形成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六是教育问题。加快推动城镇化,需要统筹利用好各类公共资源。子女教育作为进城农民的迫切需求,可以说是除了房子之外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另一个“引子”。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科学规划城乡学校布局,统一城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重点镇集中,同时在入学、购房等方面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

(三)强化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解决好产业支撑问题。“为利而市,市久成城”,城市是产业发展、经济聚集的结果。没有产业支撑,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普遍存在着“三个滞后”,即农业产业化滞后于城市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消费滞后于生产。结合我市实际,着眼于解决“三个滞后”问题,要大力培植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集聚,夯实新型城镇化的基础。

一是切实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释放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完善城镇集聚人口、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积极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大力培育有利于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支持企业以适用的经营模式、合理的分配形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健全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调节机制和分配关系,最大限度地共享产业化带来的利益成果。

二是切实推动镇园互动发展。发展园区可以引进产业项目,并通过生产生活设施共用降低建设成本,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要积极推动省级开发区与镇区进行区划整合、功能整合、机构整合,让园区共享城镇基础设施和各种资源条件,让城镇通过园区提高对产业、人口的承载能力。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建立跨市、镇异地落户项目利益共享机制,集合力量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要建立完善单位土地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体系,适度提高开发区的建设容积率,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的发展质量,真正把园区的产业集聚、城市拓展功能有效发挥出来。

三是切实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步伐缓慢,根本上源于城镇化的滞后。要认真贯彻省、市出台的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在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财税优惠、培育市场主体、强化金融扶持、保障土地供应等方面,抓紧制订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要坚持相对集聚和点面结合,继续强化服务业产业载体建设,推进商贸业、制造业联动发展。要切实加大服务业投入,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筹资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为支撑的投融资机制,确保服务业投资增速大幅提高。

(四)强化机制创新、管理创优,解决好城市内涵提升问题。当前的城市建设,已经由单纯的建设向建设、管理、运营转变,最终体现在城市的层次和内涵上,体现在品质和品牌上,也体现在管理和经营上。各级各部门要将城市作为企业来经营、作为家庭来管理、作为作品来打造,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城市的动力和活力。

一是着眼于上档升级,强化城建重点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很大部分“城市病”的根源就在于城市没有规划好、没有建设好。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要牢固树立打造精品城市的理念,在规划设计上下功夫,在功能衔接上下功夫,在注重细节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明年市区计划实施16项城建重点工程,包括金线顶、江家寨立交桥等改造工程,双岛湾、五渚河、工业新城、临港产业区等“两城两区”工程,世昌大道、青岛路、环山路、文化路等综合整治工程,文化产业区、国际展览中心、高新商贸广场、九龙湾等区域开发工程,以及包括城中村改造、旧生活区改造等10个分项工程在内的城市区域更新工程。这些工程市委常委会已经研究通过,这次会议印发了《2011年市区城建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分包领导、牵头单位、责任单位以及项目责任人,各相关责任人要按照要求,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合理安排项目的规划设计、招标投标、拆迁等各个环节,狠抓施工建设管理,严格工程质量监管,确保把每一个项目都建成亮点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

二是着眼于机制创新,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就是按照新的城市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严格有序的城市管理规范、准则和标准。城市可以划分为两大区域,公共区域和有权属区域。有权属区域主要包括居民小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三个部分,如果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把有权属的部分管好了,那么城市90%以上的区域就得到了有效管理,剩下的街道、公共场所等公共区域就可以更方便地实施精细化管理。但实际上,我市这两大区域的管理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居民小区的物业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需要健全监督机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有权属区域管理也有待建立约束机制;道路、沙滩、公园、海岸线、河道等公共区域也需要探索规范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静下心来研究管理细节和操作办法。明年市区要启动建设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推行网格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管得全面、干得精细”的要求,及早研究精细化管理的工作重点,制订具体的管理标准,明确管理责任,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精细化管理措施落到实处。要进一步整合管理资源,集合公安交警、市政、国土资源、城管执法、规划建设、房地产管理、统计、市长公开电话等部门行业平台,建立精细化管理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设施共用、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投资,节约建设成本。要进一步完善管理队伍,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环卫人员等各类社会资源,做好日常城市管理问题的信息采集、监督处理等工作。要严格落实《物业管理条例》,通过群众自治和市场化运作,引导社区居民聘请专业物业服务公司,将有权属区域的部分公共服务逐步过渡到社区物业管理。要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社区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这次省政府部署的和谐城乡建设行动,涉及到城乡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社会化管理、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考核的范围比较广,标准比较细,方法比较严,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部署,立即行动起来,把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确保和谐城乡建设行动有效果、见成效。

三是着眼于长远发展,搞好城市运营。城市是一笔巨大的资产,必须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资产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促进城市资产增值和品牌升值。要用经营的眼光去规划城市,综合各方面因素,聘请高水平的城市策划专家,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功能分区、公共设施和重点建筑等进行明确定位,通过规划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拉升资源价值。要用经营的策略去推介城市,由打造城市品牌向经营城市品牌转变,深入挖掘城市环境、文化、生态内涵,放大“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品牌效应。要用经营的手段去建设城市,进一步提高市投融资管理中心的资本运作能力,着力推动城市资源向资本、证券转化,实现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和最优配置。要用经营的方式去管理城市,进一步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探索采取政府服务外包的方式做好环卫等工作,运用社会资源维护城市环境。

三、进一步形成推进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强大合力

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组织协调,强化保障服务,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强大合力。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科学统筹好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都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领导和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坚持全市“一盘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二是要强化部门配合,协调推进好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健全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要突出政策落实这个主题,把各项激励政策琢磨透、研究好、分解清,搞好政策的深化、细化、配套和延伸,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到位。三是要搞好宣传发动,规范引导好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工作。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建立市民听证会、重大项目公开征求市民意见等制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大呼隆”,不搞“一刀切”,坚决杜绝行政强迫和侵权现象的发生,把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变成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城镇得发展的过程。

同志们,推进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