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县长报告国民经济发展讲话

时间:2022-03-02 03:16:00

副县长报告国民经济发展讲话

各位代表:

“十一五”到2020年,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也是我县搞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时期。科学的制定和实施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我县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十分重要。下面,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意见。

一、“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及特点

(一)“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时期,县委、县人民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使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预计年实现生产总值11.4亿元,年均增长9.2%,完成“十五”计划10.78亿元的105.7%;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47.8:19.2:33调整为年的35.1:30.3:34.6。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二、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增强。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科教兴龙战略稳步推进,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改革力度不断增强,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内联外引程度提高,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平安创建得以推进。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的特点

“十五”以来取得的成绩是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县委、政府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6点:

承上启下,创新思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作为创新发展思路的关键,在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发展政策的同时,着力搞好调查研究,确立了“农业稳县,工业强县,非公经济活县,生物资源开发富县”的发展思路,真抓实干,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高度重视投资拉动,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十五”期间,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机遇,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不断扩大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实施重大项目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13亿元,拉动国民经济增长5.6个百分点。

发挥优势,调整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以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资源为基础,改革为动力,科技为支撑,企业为龙头,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调优第一产业,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主线,突出调强第二产业,以扩大就业为重点,稳步调快第三产业,使全县产业结构呈现出可喜变化,为实现“二一三”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突破基础“瓶颈”,改善发展条件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十五”以来,县委、政府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努力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使我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4个突破:以水能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电力基础设施有了突破,电力紧张状况得到明显缓解;以“四横两纵全网”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的公路建设有了突破,公路质量显著提高,通达能力大大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有了突破,建成高产稳产农田12.8万亩,水利化程度达55.8%,提高6.8个百分点;以信息建设为标志的邮政、通信、电视、电子网络有了突破,信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露。

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体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积极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为加快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和强大动力。

民族团结,以人为本,平安和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边疆稳定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把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和充分调动全社会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作重要任务来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发展观;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积极倡导社会公共道德,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创建“平安”,全县呈现出平安和谐的良好局面。

二、“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届五中全会、市委一届八次、九次全会及县委十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非公经济活县、生物资源开发富县、文化旅游扬县”五大战略,围绕把建成“绿色经济县、能源矿冶基地县、农特产品加工县、特色旅游县和提升文化先进县”五大目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落实“兴边富民”工程和“工业连续倍增计划”,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强化科教兴县意识,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脱贫进程和富民、壮乡、强县目标的实现。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根本,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确保社会政治稳定,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到2020年期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年人均GDP比年翻一番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2%左右;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教育改革取得新成果,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体、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到2020年,全县GDP达到39.7亿元,比年年均增长6.3%左右,经济总量比年翻两番以上,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十一五”期间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有所增强,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年全县GDP年均增长13.5%以上(现价),达到2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26.3%(工业年均增长39.0%),第三产业年均增长7.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6%以上,达到2.7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达到1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8亿元,增长2.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亿元,年均增长6.8%;外贸进出口总额1000万美元,年均增长27.2%。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初见成效,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35.1:30.3:34.6调整为年的22.0:51.6:26.4,工业占GDP的比重达42.3%;城镇化水到1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5%。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年全县总人口达28.2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7‰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年均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元,年均增长5.9%;就业岗位大幅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基本建立覆盖全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覆盖率达到100%;全县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70%;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60%;工伤、生育保险覆盖率8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88%。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到年全县耕地保有量控制在4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安全;森林覆盖率达61%;水利化程度达61%;万元GDP能源消耗量9吨标煤;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m2;自来水普及率80%;城镇空气质量指标保持优级标准。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全面发展。科技投入增加,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明显提高,科研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以上。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教育水平切实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巩固和发展,小学入学率98%,辍学率控制在0.5%;初中入学率98%,辍学率控制在1%;普通高中毛入学率达55%,高考升学率75%以上;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有所缩小。城乡医疗卫生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不断提高,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艾滋病、传染病防治和救助措施全面落实;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0岁。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覆盖率分别达到96%,县乡文化站、图书馆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各项社会事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滞后局面得到明显改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国防建设取得新成就,平安和谐初步建成。

三、“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产业规划

(一)第一产业

到年实现总产值7.0亿元,增加值4.73亿元,年均增长3.4%。

重点产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步发展粮食产业,巩固提升甘蔗、畜牧、茶叶等传统产业,着力培植麻类、中药等后续产业。规划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保证在40万亩左右,实现粮食总产10.3万吨;稳定甘蔗种植面积12万亩,实现农业总产65万吨;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新增人工草场1.5万亩,农田种草3万亩,加快黄山羊、高峰黄牛发展步伐,实现肉类总产量1.8万吨;积极扶持茶叶生产,新植无性系茶园2万亩,改造中低产茶园3万亩,使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8万亩,总产达到3600吨;加快培植大麻(亚麻)产业,建成基地5万亩,实现农业总产2万吨;积极开发中药产业,把中药培植成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力争建成石斛基地2万亩、草果2万亩。到年,农、林、畜、渔结构由年的58.4:13.3:27.8:0.5调整为57.4:13.4:28.7:0.5;粮、经、饲结构由63:27:10调整为55:34:11。

(二)第二产业

到年实现总产值41.4亿元,增加值11.1亿元,年均增长26.3%,实现税金2.43亿元,年均增长14.5%。

重点产业:

1、加快发展能源产业

积极开发流域水能资源。在加快苏帕河二级和五级电站、河冲河二级电站、腊寨电站和公养河二级电站建设进度的同时,开工建设腾龙桥一、二级电站,等壳电站,公养河一、三、四、五级电站,勐梅河三级电站,以及蛮关河一、二级电站。年,全县境内装机容量达到78.42万kw,新增55.25万kw;年发电量达到30.84亿kw·h,新增20.59亿kw·h。

2、加快以农副食品加工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

加快开发可再生资源,围绕“一三七”发展目标,即使生物资源开发产业为财政增长10%,为工业增值30%,为农民增收70%。到年,实现白砂糖总产7.8万吨、酒精1万吨、精制茶1500吨、优质精米1.8万吨、石斛(枫斗)80吨、茶多酚600吨、食品级甘油1000吨、马铃薯淀粉2500吨、麻纤维2400吨、反刍动物饲料1.1万吨。继续抓好甜龙竹、山苍子、咖啡、大青菜等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最大限度地提高潜在的工业附加值。

3、改造提升以非金属矿物制品和有色金属冶炼为重点的冶金产业

加大矿业开发力度,不断延伸产业链。到年,生产金属硅5万吨、多晶硅500吨、水泥12万吨、电锌3万吨、粗铅1万吨、氧化锌粉1万吨、四针状氧化锌吨、铟5吨、硅铁10万吨。

4、展延和优化采矿业

到年,年开采铁精矿30万吨、硅矿36万吨。

(三)第三产业

到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67亿元,年均增长7.5%,实现税金2700万元,年均增长4.4%。

发展重点:切实抓好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信息、环境、交通运输、旅游服务、社会保障等第三产业发展。

──科技事业。重点加快和完善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引进各类高新技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到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教育事业。重点排除中小学危房35000m2,新建中小学教学楼15740m2、宿舍楼10350m2、综合试验楼15980m2、运动场63762m2、餐厅9000m2,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不断完善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

──文化体育事业。重点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新建体育馆、影剧院、图书及音像发行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改造图书馆,重建白塔,开发李鑫、朱家壁故居,挖掘民族民间文化,搞好史前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为培植文化体育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重点新建县医院急诊医技综合楼、县卫生监督所综合执法办公楼、县卫生综合培训中心;扩建中医院医技综合楼,改建中医院门诊楼;新建妇幼保健院住院综合楼和HIV初筛试验室及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楼;新建县级艾滋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艾滋病关爱中心,以及县人民医院艾滋病HIV初筛试验室,加快村卫生室及乡村计生服务所建设,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加快殡葬服务机构、老年公寓、社会救助站及乡镇敬老院建设,促进社会保障业发展。

──旅游产业。紧紧围绕建设特色旅游县目标,引进具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抓紧实施及县城抗日战争遗址旅游开发,加快以邦腊掌为重点的香柏河流域温泉旅游带开发,积极建设小黑山、茄子山水库、古城山、天乙山、老东坡生态旅游区及苏帕河会务中心,搞好怒江峡谷风光旅游规划,开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步伐,把旅游产业培植成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信息服务业。继续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新建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建设,加快西新工程、广播电视MMDS建设及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大力推广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产品开发,提高县域经济信息化水平。

──加快发展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居民服务、公共管理等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竭力打好扶贫攻坚战,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坚持工业强县,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全面确立工业在全县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新观念、转变方式,调整结构、聚集优势,创新科技、循环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能源、冶金产业,提升制糖、制茶产业,加快农特产品开发步伐;建设主导产品优势突出、核心企业实力领先、后续发展能力强劲的能源、矿冶、农产品及林产品加工4大基地;努力构建投融资、技术创新、服务保障和园区带动4大支撑体系。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推进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推进优势企业向园区集聚;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品牌集聚。坚持引进为主,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坚持科技进步为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竞争力;坚持以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持和促使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以好思路、好规划、好项目,创造好环境,全方位、多渠道吸引国内外资金。力争五年投入32亿元,建设一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全县局域网建设,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原则,努力实现“工业强县”目标。

(三)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导向,突出抓好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力争文化产业发展有新突破,努力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新跨越,促进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切实抓好商务、公共、基础、政务信息等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增值信息服务。

(四)坚持加大投入,夯实加快发展基础

切实加强“四横两纵全网”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争取投入资金13亿元,基本实现“国道高速化、省道县道油路化、重点经济干线等级化、乡村公路畅通化”目标。

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投入资金1.3亿元,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开发力度。稳定推进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加强乡镇建设规划,鼓励和支持集体、个体、私营经济等各种经济主体投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走“以中型为骨干,大中小并举”的水利建设路子,确保年新增库容4690万m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新增年供水量6810万m3以上,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推进能源产业加快建设与发展。以“两江(怒江、龙川江),三河(苏帕河、勐梅河、公养河)”为重点,加快水能资源开发步伐,并搞好电网规划,构建合理的输配网络,初步形成以水电为主的电力支柱产业。

(五)实施结构调整战略,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新突破

按照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产业政策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建立规范、安全、高效的政府资金运行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努力构建开放、高效、特色鲜明、多元化的产业群体。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以规划为导向,积极调整城乡结构。

(六)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紧紧抓住珠三角、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和泛亚西线建设机遇,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社会资本的投资渠道,通过开放促发展,实现社会自主投资能力的增长。建立健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服务和支撑体系,细化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境外开展替代种植,培育替代产业,发展替代经济。以完善服务、优化服务、便利服务创造最佳投融资环境。(七)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按照以资源环境条件为主要依据,遵循多极多轴线的空间布局原则和城镇化战略,以现有经济区域为依托,以城镇经济为龙头,以交通网络为纽带,构建“二三一”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

构建两大特色经济区。一是龙山中心经济区,真正把县城建设成中国连接南亚大通道上的重要城镇、全县政治文化中心和县域西北部的经济中心、南大门、后花园。二是构建勐糯怒江流域边境区域经济中心,把勐糯建设成为南部的经济加速区。

建设三条经济带。一是建设“两江(怒江、龙川江)”流域蔗糖、有色金属及水能资源开发为主的环状经济带;二是建设320国道工业经济带;三是建设黄南线农特产品加工经济带。通过三条经济带建设,努力实现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培育一个对外开放窗口。即充分利用边境条件,建设勐糯至等养渡口的对外经济贸易窗口。

(八)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实现教育、科技、人才新突破

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把发展教育和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建立保障发展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建立有利于人才稳定、培养、使用和引进的良好机制,建立公正有效的人才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建立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和鼓励人尽其才的分配制度。

(九)实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战略,发展循环经济

依托知识、技术、专业化人力资源、高素质劳动力等高级生产要素,通过发展特色经济、保护资源等各种途径和手段,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和直线型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结构优化的集约型和循环型转变,实现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建设集约和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化资源的综合利用与保护管理,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政府责任,增加投入,创新机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运动,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尽力缓解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把社会事业推向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十一)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和谐

努力促进和扩大就业。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政策取向,加大对促进就业的投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建立和完善就业调查统计制度、失业预警制度。加强执法监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到年,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比重达到15%以上。建立健全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到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率由0.2‰降低到0.15‰。大力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增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坚持依法治县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十二)深化各项改革,为加快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为确保《纲要》目标的实现,必须抓好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行政管理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对称的原则,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继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管理、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建立“乡财县管乡用”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建立规范、可操作的财政绩效预算管理体系,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完善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继续深化科教文卫体制改革。加大价格体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体系改革力度,充分发挥价格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各位代表,《纲要》是“十一五”期间我县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和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依据。“十一五”期间,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我们相信,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下,全县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抓住机遇,乘势而谋,加快发展,“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