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信用社运行模式的定位与操作的思考

时间:2022-08-03 10:30:00

关于农村信用社运行模式的定位与操作的思考

农村信用社

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无论采取何种模式进行改革,都要扎根于所在地区,融入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与所在地区经济共进退。正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之说,农村信用社必须在所在地区吸取资金后,将资金尽可能地运用到其所在地区,按照“坚持市场化运作、外延‘三农’内涵、实施区域联动、完善服务功能、防范道德风险”的定位运作,促进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达到农村信用社与所在地区“鱼水相溶”双赢的局面。

(一)坚持市场化运作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利用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比较优势,调整支农重点,提升经营层次,发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应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重点支持高科技农业、优质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创造双赢的局面。

1、目标市场定位——“三农”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第一法则,既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个行为主体,参与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如何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则关键看农村信用社如何进行市场定位。前几年,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有过不少教训,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市场定位不准或对市场定位不重视、不理解所导致的不良后果。有人认为农村信用社只讲竞争就行了,不需要研究定位,这种唯竞争论是肤浅而危险的。既要讲竞争,更要讲定位,定位是竞争的手段,竞争是定位的目标。如果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没有固定的客户群体,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就无法参与和赢得竞争。

农村信用社的目标市场定位就是“三农”。之所以定位“三农”,一是农村信用社的属性所决定。农村信用社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因而为社员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最根本任务,离开了“三农”,农村信用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所必需。农业虽然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虽然存在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但农业是基础的产业,受国家的保护,因而农业又是比较稳定的产业,建立在农业之上的金融业也相对稳定。三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所使然。随着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农村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农村经济的货币化率会逐渐提高。因而,农村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建立其上的农村信用社也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2、经营理念——控制金融风险

不少人认为,农村信用社定位农村可以,但必须讲集约经营,规模经营,要追逐大户,贷大款、赚大钱。的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模经营对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农村信用社作为市场竞争的一个行为主体,也一样需要规模经营,这从规模报酬理论可以找到答案。根据规模报酬理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能保本并盈利,并随着贷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边际收益会逐渐增加。然而,规模经营和小额农贷并不矛盾,规模经营是一个总量概念,追逐大户是一个单个概念,并非追逐几个大户就形成了规模经营,相反,几百元、几千元的小额贷款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多,但由于户数多,千家万户的小额贷款累加起来就会形成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贷大户固然有它的好处,但更多的是加大了风险。追逐大户有着深刻历史教训,现在回过头来看,行社脱钩之初各地所垒出的大户都不见了,都垮台了,垒大户的信用社也无一幸免地出现了危机。从经营的角度讲,风险投资理论讲究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小额农贷正是分散贷款风险、控制资产风险的有效方式。

由此看来,从控制金融风险的角度,农村信用社不能简单地追逐大户,不能把规模经营和小额农贷简单地对立起来,而要把服务于千千万万农户的小额农贷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外延“三农”内涵

1、树立“大农业”观念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三农”概念在不断更新,内涵越来越丰富。现代农民已不是简单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夫,而是趋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农民。他们从事致富的手段和途径也趋向多元化,或亦工亦农,或亦商亦农;或离土不离乡,或离乡不离土。因此,农民对象的范围应该涵盖所有居住、生活在广大农村的百姓民众。同样,农业的外延也在不断拓展。除传统的农林牧副渔之外,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现代新型农业,如生态农业、高效农业、都市农业、观赏农业、旅游农业、创汇农业等。农业还应该包括围绕农民和农产品的服务、流通、加工等组织或企业,尤其是近几年发展势头很猛的以“公司(或大户)+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经济的范围则更广,既包括了私有制的个体、民营企业,集体或股份所有制的乡镇企业,股份制的农村“三资”企业,还包括了农村的道路、桥梁等公用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及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等。因此,全面正确地认识“三农”的概念及范畴,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树立“大农业”观念,拓宽贷款领域。支农不能仅仅局限于支持传统的粮棉油生产,而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选准各个地区支农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增加投放,才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抓住支持重点

在市场化运营中,要重点突出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1)要优先支持农业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民发展经济作物等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尤其是“三高两好”产品,即市场知名度高的名牌产品,附加值高的特色产品,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品,营养性能好的优质产品,及安全性能好的绿色产品,使其占整个农产品的比重有明显提高。支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抓住地区资源优势,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农业和区域主导产业,促使其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如大力支持与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园林、食品等都市消费农业,支持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等,拓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2)要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发展速度极快,目前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村信用社要加强个体、私营经济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要在服务区域内逐村逐户对个体户和私营企业进行调查,摸清他们的生产情况、产品市场情况、管理情况和财务情况,建立个体户、私营企业档案,主动为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信贷服务,为其开户、结算提供方便,为其提供财务辅导和信息咨询,使个体、私营经济享有各种优质服务。

(3)要择优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贷款目前占据了农村信用社贷款相当大的部分,是信贷投放和管理的重点,其资产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整体效益和生存发展。农村信用社要充分认识到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开展二次创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改进服务,做好中小企业贷款的发放与管理工作。

当前,对中小企业贷款要坚定地执行区别对待、扶优限劣的原则。要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产品市场和发展前景等因素综合考虑贷款的发放。要积极发挥信贷杠杆作用,促使中小企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市场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加快升级换代;支持中小企业为提高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支持中小企业改革产权制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资产重组,提高企业的内在活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规模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在改制过程中积极落实信用社贷款债权。明确今后在贷款投向上,只有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企业才是信贷支持的对象。对借改制之机逃废债务、不守信用的企业坚决不予支持,并联合采取措施予以制裁。在中小企业中,要突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其带动千家万户,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实现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4)要积极发放农村消费贷款。农村信用社要办成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多方面资金需要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在当前,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发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增加农村消费贷款的发放。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农村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积极发放个人购房贷款,支持农民进入小城镇安居乐业。对农民自建房和购买大件消费品等消费性贷款需求,能落实担保的,要给予信贷支持。

(三)实施区域联动

1、优势互补

农村信用社改革后,可以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实现区域内资金调剂,解决资金需求大小、资金周期长短、资金供求不平衡和金融服务品种单一的矛盾;可以利用区域优势和更大范围的联合,建立区域结算中心,开通地区间的网络结算工程,逐步形成农村系统的电子联行体系;可以拓展业务范围,增加业务品种,满足当地农民的不同金融服务需求;有利于农村金融企业提高经营效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和发展动力。

2、提升形象

“提升形象”是指提升农村信用社的社会面貌和声誉。勿庸置疑,农村信用社需要装点门面,要有一定的外部形象,但形象是不能仅靠打扮,依靠包装的。其实改善形象关键在实力,实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盈利能力,二是支付能力,三是保全能力,是指农村信用社按时收回贷款或投资本息的能力,也就是信贷资金安全回收和资产保全能力。以上三点是判断一个农村信用社是否有实力的标志,农村信用社没有实力,就没有形象可言,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农村信用社应通过勤俭办社、节约开支才能提高农村信用社实力,才能树立农村信用社的良好形象。

(四)完善服务功能

农村信用社要真正成为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和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必须以农民需要为己任,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三农”的服务。

1、实施正确营销策略

要积极实施贷款营销策略。通过教育,让广大信贷员认识到增加贷款投放不仅仅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信用社实现扭亏增盈的主要途径,从而克服“惜贷、怕贷”等错误思想。在员工配置上,要选调业务骨干充实贷款营销岗位。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试行客户经理制和等级信贷员制度,将贷款发放目标分解到有关岗位,由员工负责联系优质客户,发放贷款,根据目标完成和资产质量情况给予奖罚。通过多种措施,推动贷款投放总量的增加。

2、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政策和为农服务的宗旨,实现贷款发放计划公开、程序公开、额度公开、用途公开、利率公开,增强广大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信任以及取得贷款的信心。并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结算渠道,扩大服务功能,合理调整营业网点,开展金融创新,改善经营环境,为广大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3、简化手续

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贷款投放上,既要切实加强管理,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又要增加投入、简化手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支农贷款的资金来源,才能保证支农工作的连续性。

(1)继续完善贷款的规范化管理,按照《贷款通则》的要求完善贷款管理办法,按照规定的贷款程序审批发放贷款,对小额农贷可实行包放包收,对大额贷款实行审贷分离。要进一步强化担保贷款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加强贷后跟踪检查,到期及时上门催收。对质押贷款的质押物,尤其是商业承兑汇票,一定要严格审查,落实责任。

(2)强化贷款的权限管理。县(市)联社对基层社、基层社对信贷员均要进行合理的授权授信,并严格按照权限进行审批发放和管理。对部分优质企业和黄金客户,可建立“绿色通道”,减少贷款环节。基层上报的贷款申请,上级要在规定的期限内给予明确的答复,提高办事效率。

(3)建立健全信贷岗位责任制管理。岗位责任制中要明确调查、审查、审批、检查等岗位人员应尽的职责,享有的权利,特别是明确各岗位风险处罚规定,一旦出现问题,对号入座,从根本上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

(4)建立增量贷款监控制度。对现有的资产质量要通过清产核资进行“新老划断”,存量贷款要落实责任加强清收,对增量贷款的使用、收回情况要加强监控,及时反馈贷款信息。新增贷款,凡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信贷风险的,必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5)加强信贷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信贷人员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要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信贷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防范道德风险。要加紧对信贷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时补充和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鼓励信贷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会学历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信贷工作的需要。

(五)防范道德风险

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过程中,为防止农村信用社继续走下坡路和防范道德风险,周小川在留美经济学会上指出在对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及时校正措施上需要强调三点:一是鉴于农信社非常分散、非常基层,必须要有精心设计的监管机制;二是改革中必须建立及时有效的退出机制,当农信社净值下滑接近零时应责令关门退出,而且一定要有执行的决心。如果不敢关闭,就必然形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风险;三是在关闭差的金融机构的同时,应允许设立新的金融机构,允许发放新的金融机构牌照,允许成立创新型金融机构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否则有可能造成旧机构有问题下不了手,又不允许新机构去运行,从而产生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要进一步落实风险预警机制和评价体系,增强风险管理理念,提高风险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