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的绍兴模式

时间:2022-07-27 09:11:00

旧城改造的绍兴模式

旧城改造

绍兴旧城改造的成功,不仅在于保护了原有建筑风格,而且在于住在这里的人与建筑成为一体。有了住户的积极参与,街区才有了生命

仓桥直街,位于绍兴北起城市广场,南达鲁迅西路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全长1.5公里,占地5公顷。街的两侧是白灰墙,石板路,传统山墙和整齐的木板门,在这些褐色木门的背后,让游人驻足的不仅有对历史的想象,还有服装店,酒楼,理发店,书画培训班和一个越剧社。而街后的河道里,不时传来载着游客的乌篷船荡起的水声。

在这条成型于清代的街区,最热闹的北段临街的铺面,年租金已经达到大约每平米上千元。一位茶楼老板告诉记者,这个价格低于绍兴最热闹的解放路商业街,但已经与作为专门旅游景点的鲁迅故居/三味书屋街区基本持平。

1999年,仓桥直街经历了它的第一次改造。尽管只涉及到仓桥直街北部不到100米长的一段,但拆迁户们的住房和生计问题仍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

“我们决定换一种思路来改造旧城”,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周凤娟说,“政府既然可以投资修宽马路和大广场改造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也可以投资给民居改造,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新的旧城改造方式从2001年3月开始,按照“修旧如旧”的思路,在改造中对已经确定的文物保护点或具有文物价值的民居保持原状;对部分受损和已经损毁的民居,依照原状实行修整和重建,并且按照同济大学建筑系的专家设计,对门户、窗栏、屋脊等进行复古的修整。同时,构筑管线共同沟,将电力,电信,有线电视,路灯线等一起埋入共同沟,分户安装抽水马桶和卫生设施,埋设自来水和排污管网。

这次改造,政府共投入改造资金4000万元,在公共设施的架设上,政府全额出资,在对民居的外型恢复和室内卫生设施建造中,私房住户出资45%,政府出55%,公房住户改造经费由政府全额负担,改造之后象征性地将租金每平米提高几毛钱。

周凤娟将这种改造方式称为输入式的改造,她认为,这种旧城改造和文物保护的模式依靠住户私人无法进行,因为大多数住户住的是公家的房子,他们没有改造的动力;依靠开发公司也不行,因为公司是以赚钱为目的;这种改造只能依靠政府投入。

“改造是完全自愿的,我们没有强制迁走一个人”,这也是改造中最让周凤娟自豪的一部分。“我们挨家挨户地去和他们谈,问他们希望怎么改造。有些人家里住人太多,房间太挤,他们说,把马桶安在楼梯下面吧,我们就把卫生间造在楼梯下面。”

所有的私房主都愿意进行改造。住在直街中段的马银花老太太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共住了六口人。2001年的改造将他们屋外的墙壁用白灰浆粉刷一新,并安装了抽水马桶和卫生设施,总花费两万多元,他们作为房主,自己出了大约1万元。

这次改造,使得绍兴市在2003年获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也并不是所有的住户都对改造满意。直街的住户王阿祥老太太对记者抱怨,她房屋中间的一根柱子,已经被白蚁蛀得岌岌可危。

王老太太1991年搬来这里,作为公房住户,老夫妇两人没有为这所上下两层共40平米的房子花一分钱。政府翻新了屋顶,按照统一的样式修缮了临河的窗户,并改造了屋里的卫生间。按照规定,公房在修缮之后,将提高房屋租金,现在这所房子每月租金30多元。但这所房子假如私人出租,按本地的价格,租金至少要四五百元。

会不会恰恰是因为租金的低廉,才使房管委没有像私人房主那样,有维护房屋的能力和动力呢?记者问。

“不是我的房子,总不能自己修吧”,王老太太说。

负责仓桥直街公房管理的房山房管所负责人、绍兴房地产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房山分公司经理胡凌群告诉记者,在仓桥直街现有的住户中,占总数60%多的大都是“经租房”性质的公房,他们普遍比私房破旧,缺少修理和维护,而且违章搭建也更多。

显然,能不能更多的实现私有化,让老百姓自己保护自己的房子,是仓桥直街的改造成果能否维持的关键。

“一些专家也曾经向我们提出这个建议,”周凤娟说,“但这个问题目前无法解决,因为你如果把房子拿到市场去拍卖,那么现有的公房住户怎么办,他们基本都买不起房子;但如果让他们自己低价赎买,那么凭什么买主又是他们呢?他们毕竟只是租房者。”

周凤娟告诉记者,绍兴市目前的市区规划面积是100平方公里,其中老城区所占比例很小——总面积加起来只有1.2平方公里。绍兴市准备再花5年时间,总投入共十个亿对其进行全面改造,其中有一部分需要申请世界银行的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