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导的经济思想

时间:2022-07-13 09:35:00

学习领导的经济思想

陈云同志的经济思想,是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思想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十个基本原理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事情,唯一的办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进行探索。陈云同志的杰出贡献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科学地总结和概括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些原则和规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下列十大原理。

发展经济是第一位的大事。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代,陈云同志就指出:“技术、经济、事务工作有其政治意义,政治工作也会带有技术、经济、事务性。”(《陈云文选》第1卷第256页)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更加强调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来抓。他说:“现在全国解放了,人民民主政权建立了,如果还不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则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没有保障的”,“应该首先考虑国家的需要,也就是首先考虑如何加速国家经济建设的问题”。(同上,第2卷第183页)他把经济建设提高到关系人民的命运和政权性质的高度来认识,强调指出:关系全国人民经济生活的事是第一位的大事,一定要抓紧管好,“不看清楚这些,便不可能认识我们的责任”。(同上,第61页)1956年后,“左”的倾向开始抬头,以至蔓延成的错误,我国社会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对此他十分着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他由衷地高兴,并立即出来主持全国经济工作,对经济调整和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建设要从国情和国力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是陈云的一个基本观点。他有一句名言:“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只要弄清了情况,不难决定政策。”“我们应该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同上,第3卷第46页)他强调:“人口多,要提高生活水平不容易;搞现代化用人少,就业难。我们只能在这种矛盾中搞四化。这个现实的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同上,第250页)当西方国家指摘中国穷的时候,他说,穷,这是应该承认的,要看到穷,底子薄,要把这一基本实际作为我们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真正的问题是农民问题。陈云同志一再告诫我们,我国“真正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业问题是全国的大事”,“对于这样关系全国六亿多人民的大事,关系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是不能不关心的”。“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同上,第257、194、236页)因此,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必须坚持以农轻重为序,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工业不能挤农业,城市不能挤农村,而要让农业,让农村”,任何时候“不能让农民喘不过气来”。(同上,第164、236页)

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而且要留有余地。这是陈云同志总结我国经济建设多年的经验教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国力,主要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拥有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力要首先满足人民基本生活和简单再生产的需要,并留下应付自然灾害和突然事故等的必要储备。余下部分,才能用于新的基本建设,扩大再生产。“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同上,第52页)他认为,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不好;但基建规模超过财力的可能,压下来就不那么容易,还会造成严重浪费。由此,他提出了建设规模和国力相适应的五大原则,即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都必须平衡,而且略有节余;物资要合理分配,排队使用;人民购买力提高的程度要与能够供应的消费物资相适应;基建规模要考虑农业的约束力;基建规模和财力、物力间的平衡不仅要看当年,而且必须瞻前顾后。

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陈云同志指出,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他强调:国民经济应该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全面安排。综合平衡要从现有的经济水平出发,不能从发展的愿望出发,更要注意留有余地。他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时刻关注、研究农轻重的比例,工业内部基础设施与加工工业的比例,民用工业与军用工业的比例,大厂与小厂的比例,生产与消费的比例,以及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比例,既要研究那些已经形成的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更重要的是研究暴露出来的矛盾。他强调,好事要做,但要量力而行,许多好事是不能一下子办到的。这一基本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条最重要而又易为人们所忽视的基本经济规律,继承与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基本原理。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陈云同志强调,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全局观点,从大局出发,“加强全国的平衡工作”,“因为经济单位是分散的,没有全局、整体的平衡”,就办不成大事,就会造成经济不稳定和比例失调。(同上,第75页)财政、金融、大项目、大企业,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事要集中,“集中统一的管理还要保持”,但集中统一也要因地制宜。他早就发现我国原有体制的一些弊端,提出应给地方和企业以权利。1951年,他提出统一管理下因地制宜的原则,主张“将工厂分一部分给地方管理”,在财贸、税收上也要划一下。(同上,第2卷第133页)1957年,他主持起草了关于工业、商业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给地方和企业下放了一系列权力。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先驱者之一。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陈云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著名设想:在工业生产经营方面,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的市场调节是补充。他十分注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他的这一构想,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强调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既注重宏观调控,又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是对原有僵化体制的创造性突破。可惜后来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这一构想被忽视了。1978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并大大发展了陈云同志的构想。

怎样对老百姓有利,就怎么办。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是陈云经济思想的出发点。早在1945年他就指出:“头一条是人民,第二条是党,第三条才是个人。”(同上,第1卷第294页)这话成为他终生的座右铭。他说:“没有群众观点,没有政治观点,就很容易出毛病。”(同上,第2卷第95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指针,加上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陈云经济思想成为符合中国实际和客观发展规律的科学。

坚持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陈云同志指出:“我们国家现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他提出,在进行经济建设的时候,必须始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这样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经济搞上去。他告诫我们:“如果忘记或放松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严重的,甚至会脱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这是很危险的。”(同上,第347页)这一点我们要永远记取。

大处着眼,细处着手,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陈云同志认为,经济工作应“树立整体思想”,考虑战略性问题,(同上,第61页)这样才能抓住根本性的东西,做大事。同时又要做细,踏踏实实,这样才能把工作抓好,因为经济建设是很具体的。他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特别要听反面的话”,“听一听不同的意见。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同上,第3卷第371、372页)这些论断深得唯物辩证法的真谛,是我们观察思考问题和科学进行建设的极其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重大现实意义

与陈云同志主持经济工作的时期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陈云经济思想带有全局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因而对我国今天及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时刻不要忘记陈云同志所强调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的理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设,我国经济基础厚实了,国力增强了,国内生产总值已上升到世界第6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到1000美元,这是一个人人称道的巨大变化。但是,人口多的情况没有变,底子薄的情况也没有完全变。尽管我国经济增长很快,但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足5%,与我国发展的要求及大国的地位还很不相称。特别是判断国情和制定政策时,不能光看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更要看经济质量和人均经济量。我国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6位,人均水平则排在世界109位,仅相当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3.6%,中等收入国家的一半。人均收入低,根本原因是劳动生产率低,人均创造的物质财富少。我国经济增长仍属于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含量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少。我们必须立足于这一实际,既要充分发挥人口多、经济已有较好基础的优势,又要着力解决人口多、人口素质低、人均资源少带来的矛盾与问题,趋利避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把我们国家建设好。

陈云同志关于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首要问题的论述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工业,发展城市,发展科学技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固然十分重要,但这些建设都离不开农业这个基础。工业、城市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只有立足于我国农业和广大农民,围绕着解决“三农”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8亿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服务,才有广阔的天地,才能促进其自身的现代化,进而实现全国现代化。现在我国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多数地区实现了初步的低水平的小康,但总体水平还很低,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农民差距很大,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也很大,甚至还有一部分农民没有脱贫。现实情况告诉我们,我国农业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不能仅从第一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来看农业,而应从农业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再生产过程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来看农业;不能仅从经济上看农村,而应从农村面貌的变化、“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和政权的巩固的角度来看农村;不能狭义地理解城市化,把城市化单纯地看成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城市化更重要的是要求农村向更高水平发展。然而,并不是所有同志都能够认识这一点。近年来,有些地方大量侵占农田,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迅速下降;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多年增长缓慢。有的同志将城市化与发展农业对立起来,以为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变工业。城市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市化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要建立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础上,决不是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集中。种种现实情况说明,牢记陈云同志关于农业地位的思想是多么重要。

陈云同志关于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基本建设要与国力相适应等思想,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国民经济比例主要决定于生产力水平、结构、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的水平和结构以及科学技术有了变化,生产的客观条件和环境有了变化,主要经济比例必将出现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宏观调控,防止出现比例失调。今天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部分生产交换活动是由市场调节的。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进行综合平衡。有人认为,市场是经济调节器,能够自动高效地促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实践表明并不是这样。市场对经济运行有调节平衡作用,但它又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在促进过程中包含着比例的破坏过程,一旦发现比例失调,再来调节就晚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搞了几百年,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也十分注重加强国家管理和宏观调控。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管理和综合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陈云同志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已有很大发展和突破,但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论断是必须坚持的。陈云同志一再强调,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要求是一个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促进中国繁荣富强,给广大人民带来共同富裕和文明幸福的生活。“社会主义建设,包含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者是不能分离的”。“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坚持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改革和建设的根本方向问题,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它的真理性的光芒。

学习陈云同志抓经济工作的品格和精神

陈云经济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读陈云同志的经济著作,深深为他思想的深邃、论述的严谨和求实的文风所折服。从陈云同志的经济著作中,不仅可以学习他的丰富、精辟的经济思想,而且可以学习他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他的高尚的精神品格。我们需要向陈云同志学习的方面很多,在当前:

我们要特别学习陈云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从中国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按中国的国情办事,是陈云经济思想的灵魂。陈云同志的见解之所以深刻,他提出的方针政策之所以有效,建国后几个关键时期他之所以能够领导全国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根本原因是他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和国情出发的原则。关系全局的重大方针政策是这样提出、制定的,一些局部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是这样提出和制定的。就像宝钢上马还是下马,怎么上马;中国怎样发展橡胶树;南方地区怎样发展双季稻等,他都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把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后才作出决断。由于决断符合实际,所以办一件成一件,效果很好。

我们要特别学习陈云同志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勇于创造性地提出新问题,创造新理论,制定新政策,同时又一丝不苟、踏实谨慎的工作态度。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坚信中国在党的领导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条件下必定发展壮大起来,坚信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挫折都可以克服。他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尊重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胸中有全局,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客观规律指导实践。他一方面胸怀全局,观世界风云,察九州之变,一方面从细部着手,一丝不苟,账算得很细,考虑到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和复杂情况,统筹兼顾,抓紧抓实,使宏伟目标一项一项地实现。

我们要特别学习陈云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是陈云同志的座右铭。正因为如此,他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废寝忘食,带病工作,细致具体地抓经济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突破前人,突破陈规,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大风大浪中敢于站出来讲真话,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不动摇。大无畏的精神和艰苦奋斗、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底,都来源于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之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有了这种信念和精神,什么困难都不可怕,一切工作都能做好,我们的事业必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