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主体的思考

时间:2022-07-09 04:46:00

关于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主体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怎样认识和看待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一个重大课题。只有全面、辩证地认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准确把握政府和农民的关系,才能明确界定各自的责任和任务,更好地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一、农民是受益的主体

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首先表现为是受益的主体。这是有着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原因。

一是农民需要受益。几千年来,高度分散的中国农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弱势群体。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状况得到较大改观。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对工业和城市重点倾斜的政策,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村抽掉大量资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长期落后于城市。有人戏言:“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改变生存状况,已经成为农村发展中最为迫切的声音。

二是农民应当受益。农民也是公民,但并未得到平等的国民待遇。据有关资料,农民工的平均劳动时间比城市工人高40%以上;每万人拥有公路数,城市20公里,农村4公里;每万人拥有病床数,城市34张,而农村只有8张;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3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只有1260元;全国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城市达到应保人数的90%以上,而农村不到20%。让人口占多数的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也就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必然。

三是农民必然受益。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已经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条件。为此,党和政府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国家财政通过减免补贴,让农民直接受益。我市本级财政新农村建设资金从开始的2000万元逐步增加到5000万元,明年可达到8000多万元。这势必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二、农民是发展的主体

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农民作为发展的主体,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自主生产。就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使农民真正成为决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让农民自己决定生产和经营。各种规划怎么拿、各类建设怎么搞,最终由农民说了算。各级政府应转变工作方式,不搞瞎指挥和强迫命令。

2.自由联合。就是尊重农民的组织创新,鼓励和培育适合农村经营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践证明,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办各级政府统不了、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放大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要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

3.自我服务。就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搞好村组内小型公共产品的生产、使用和管理,以及受益农户的集体行动和自助。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是水电路等大宗基础设施建设,而对房屋改造、清淤排障、村内道路整修等,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完全承担,只能是农民投工投劳,搞好家园建设。

三、农民是监管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中有大量的建设项目,农民作为受益者,最具监管的意愿和责任。依靠农民搞好监督,才能真正达到建设项目保质、保量、保廉、保效的目的。

1、政策公开。各级政府要将有关建设新农村的规划、项目、扶持政策等,向农民群众公开,让群众充分了解掌握各类政策,监督政策得到公平有效的落实,享受政策给予的实惠。

2、项目公开。要通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形式,将新农村建设中项目计划、规模标准、建设周期等,逐项向群众公布;项目实施完成后,将项目实施情况向群众公布,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3、财务公开。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前,要将资金安排,使用范围和涉及对象,补助奖励标准,兑现方式与时间等向群众公开;项目实施后,要对照项目计划、建设内容、支出情况、决算情况等逐项向群众公开,实行“阳光操作”。

我们要始终坚持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主体意愿、主体利益,始终做到凡是群众急需的,都要大力支持;凡是群众自愿的,都要积极组织;凡是群众疑虑的,都要及时解答;凡是群众反对的,都要坚决制止,推动新农村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