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教育改革研讨意见学习材料

时间:2022-10-20 11:00:00

两会教育改革研讨意见学习材料

一、关于“两会”

(一)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1、会议基本情况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10年3月5日上午在北京开幕,3月14日上午闭幕,历时9天半。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近3000名人大代表汇聚一堂,共商国是。

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审议六项报告和一项法案,大体分为四个单元:第一个单元,会议开幕,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共3天时间;第二个单元,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1天时间;第三个单元,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两高”工作报告,共3天时间;第四个单元,审议各项决议草案和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议草案表决稿,大会表决通过各项审议后闭幕,1天半时间。大会期间,代表共提出议案506件,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7418件。议案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

2、关注热点:住房、收入分配、教育公平、医疗改革、就业、养老保险、司法公正、低碳经济等热点问题最受民众关注。

热点一:住房。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一是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三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四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热点二:收入分配。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热点三:教育公平。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推进教育改革。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四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热点四:医疗改革。要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进一步完善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和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热点五:就业。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二)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

1、会议基本情况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于2010年3月3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2162名委员出席会议。会议共举行5次全体会议,听取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48名委员作了大会发言;列席人大全体会议3次,分别听取《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和“两高”报告;共安排小组(联组)讨论10次。会议通过了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政治决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增选何厚铧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贾庆林主席在会议闭幕时发表了重要讲话。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共收到提案5592件,经审查立案5230件。3100多名中外记者对大会进行了多角度、高密度、全方位、充分及时的报道,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委员们充分肯定。

2、委员关注的问题

关注一:经济建设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把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扩大内需是根本,要努力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加大统筹力度,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重视“三农”工作。民营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

关注二:政治建设方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要进一步发挥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新路子。

关注三:文化建设方面。文化事业发展要适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中国文化走出去,既要有外壳,更要有内核、有神韵。抓紧制定专项规划,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应探索进行网络思想文化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切实加强网络监管,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在重视慈善文化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依法行善”的制度建设。

关注四:社会建设方面。委员们关注就业问题、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创新、职业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问题、住房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

关注五: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契机,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节能增效、生态环保上下大力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定不移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

二、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一)《规划纲要》简介

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这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于推动我国教育在前60年基础上向着教育强国目标迈进具有重大的意义。

2008年8月底,面向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启动。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总理亲自担任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组长,研究制定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在规划纲要工作小组组长刘延东国务委员的直接领导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深入调查研究。组织教育等多领域专家、学者开展重大战略专题调研,邀请各派中央、社会研究机构进行平行调研,委托有关国际组织开展专题研究。二是广泛征求意见。去年1月上旬至2月底,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界人士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三是反复论证修改。文本初稿形成后,数次在较大范围征求意见,共收到近5000条意见建议。文本前后进行了约40轮大的修改。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紧张工作,在数十次修改后形成了纲要的初稿。总理先后发表两篇重要文章,主持召开了五个座谈会,听取各界人士意见建议。在经过进一步修改后,征求意见稿于2010年2月28日正式公布,向社会各界征集意见建议,截至3月28日。目前,规划纲要进入审议阶段。

(二)《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征求意见稿除序言和实施外,包括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4个部分、共22章。主要内容是:

确立战略目标。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具体表现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提出工作方针。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是实现重要任务的两大重要保证。

明确三大任务。为实现“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设计了发展、改革、保障三大任务。一是6项发展任务,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别是强调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二是6项改革任务,即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教育开放。三是6项保障任务,即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推进依法治教、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三)《规划纲要》中的创新突破、十大看点和十项改革试点

1、创新突破

一是突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三十年来,中国教育事业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改革开放,教育发展的三十年也是教育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要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仍需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因此纲要定名为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二是强调了教育改革的系统性。三十年来,中国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最早的恢复高考制度,大规模培养留学生等。到了新阶段,改革都亟需其他改革配套,否则就很难推进。此次纲要的规划更需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更加强调教育改革的系统性。

三是注意教育改革的艰巨性。《规划纲要》充分注意到教育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这次从两个方面设计了改革的推进策略。一是自下而上,鼓励支持各地各校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推广。第二是自上而下,需要整体设计,全国统一考虑。因此强调了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四是重视教育改革的协调性。改革需要统筹考虑、分步推进,先行试点,动态调整。目前我们需要用新的体制推进事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大改革投入来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这次文本里面专门设立了十个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主要是想保证改革正确的方向,坚持改革政策的协调性,努力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2、十大看点

一是学前教育纳入规划,破解“入园难”;二是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三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四是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五是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六是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七是高校分类入学考试,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八是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保障教师安心从教;九是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十是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鼓励出资办学。

3、十项改革试点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教育改革试点。这十项改革试点分别是:

一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四是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五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六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七是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八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九是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十是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四)专家解读《规划纲要》

1、袁贵仁解读纲要工作方针

教育部长、国家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副组长兼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袁贵仁解读工作方针:方针5句话,20个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育人为本。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系统内的根本要求,它强调的是学校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要求学校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部分,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是围绕育人为本这一核心的两大工作重点,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另外一个重点是提高质量。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要明确教育质量标准,健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两个工作重点,如果说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是“有学上”,那么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上好学”,这两件事是今后十年的重点。

第三部分,优先发展、改革创新。育人的两项重点工作是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靠优先发展、改革创新。要提高质量、要促进公平,都需要全社会优先发展教育,优先规划,优先投入。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优先发展强调全社会对教育的大力支持,改革创新着力强调教育系统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如果说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两者缺一不可,那么教育优先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两个一个都不能少。所以要把这两个看作是促进公平、保证质量的两项重点保障条件。

2、张力解读纲要高等教育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张力就纲要高等教育的内容进行解读,谈了以下四点看法:

第一,正确判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从1999年扩招,整个高等教育从原来近700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979万人,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我国初步形成了若干向世界一流冲击的高水平大学,一批重点学科,培育了一大批前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每年高校输送的毕业生从不到百万现已达六百多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当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时,很多国家也在增加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许多欧美国家从原来的大众化阶段进入到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50%,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2%,同世界水平还有差距。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持续发展能力、就业压力、体制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第二,正确看待高等教育2020年事业发展目标。应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规划纲要》提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2900多万增加到355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20-50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会从现在不到10%提高到20%。这些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达到一个高位平台后稳步增长的趋势。按照专家组的预测,到2020年前只需要每年增加1.6%,平均每年增长50万人就可以达到未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

第三,如何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任务定位。根据《规划纲要》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2020年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已经不是重点,最大的重点就是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公务员之家

第四,如何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加强政策措施保障。《规划纲要》全面谋划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方向,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高等教育领域,比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等,都需要广泛的共识和共同的自觉的行动。与此相关,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当前社会上关注和热议的问题。

3、朱之鑫展望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前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国家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副组长朱之鑫解读我国教育事业前景。

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从教育的对象、教学的方法、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结果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体现了人尽其才的目标,体现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

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到了2020年,未来我们在两个方面将有明显的感受:一是惠及全民的、更高水平的、更加公平的普及教育。幼儿的入托可相对容易,义务教育可以全面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可达90%,高等教育入学率要达到40%,向普及化迈进。那时,我国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比现在提高一年。整个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将比目前翻一番。我国拥有有大学学历的人将由现在的9830万人增至2亿人。二是明显感受整个教育质量将会普遍提高。教育质量不是指考试分数,而是通过学习,提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改革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社会,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概括起来,到了2020年,各级教育的普及水平更高,老百姓受教育的机会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的体系更加完备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