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工作计划

时间:2022-08-13 09:07:42

市教育工作计划

一、工作主题

2013年,全市教育系统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建设教育强市、建设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在改革上求突破,在创新上谋思路,在提升上下功夫,科学规划,和谐发展,推进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目标及举措

(一)进一步统筹推进全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启动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全省经济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要求,积极参与省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研究。积极对接省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开展县区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努力在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为建设教育强市奠定扎实基础。

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以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教育信息化为重点,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建立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推动国民教育普及向学龄前儿童延伸。加大继续教育推进力度,合理整合各类社区教育资源,推进标准化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等建设,逐步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基础数据库、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系统,建立区域性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发具有特色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库,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社会广泛覆盖。

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促进公平,以改革增强活力,努力构建充满活力、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依法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学生与公办学校、教师、学生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发展民办教育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促进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协调发展。

持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继续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依据各县区校安工程推进序时进度,建立校安工程实施长效机制,改造校舍22万平方米,其中新(重)建校舍14.1万平方米、加固校舍5.2万平方米、拆除校舍2.7万平方米。着力强化学校布局规划,修订完善《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08-2030年)》,在城市新区开发时做到学校建设同步跟进并体现适度超前,在城市旧城改造时做到学校布局补缺、完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成新海实验中学新海新区分校、实验学校、板浦初级中学、开发区实验学校、新海实验中学本部和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龙河校区校安工程项目,开工新建师专二附小、南城中学(凤凰中学)、徐圩新区实验学校、海宁中学滨河分校。

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推进教育信息化“一库两平台”建设,建成“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市教育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市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进一步完善市“三通两平台”信息化综合体系,建成20所“一个网线联通城乡课堂”教育均衡系统及评估系统,促进优质师资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先进理念共享。提升数字化校园内涵,创建数字化校园实验校10所,建成数字化远程录播教室10个、电子书包应用试点校2个。

(二)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

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全面推进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赣榆县、灌云县、连云区、开发区、云台山景区、徐圩新区完成创建任务。创建省优质园20所、市优质园10所,新建幼儿园20所,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开展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加快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和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水平。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随机分班,进一步完善小学招生预报名和小升初“无缝对接”的招生制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本地居民同等待遇,确保适龄儿童少年100%入学。推进学校适度规模、标准班额和小班化办学,大力实施省市级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着力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努力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元发展。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新路径,努力推进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学校类型、培养模式、学校特色、评价机制等方面多样化,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启动东海县第二中学、石榴高级中学四星级普通高中创建工作,完成海头高级中学等5所学校星级复审。推进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设,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

推进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开展市级特殊教育学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对特殊教育学校达省级合格学校标准进行市级验收,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市级优秀特殊教育教师评选和特殊教育成果展活动。积极落实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做好高级中学新疆内高班管理工作。

(三)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能力

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稳定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保持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例大体相当。强化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及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强化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创建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4个、市级10个。推进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稳步提升全市对口单招的规模和质量,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注重“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等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开展中职和五年制高职学校教学、学生、后勤管理工作视导,探索“三走进、四接近”专项视导检查新模式。精心组织市级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赛事并积极参加国家、省竞赛。推进校企合作,探索政策引导、合作模式、集团建设等方面的新途径,取得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成效。

提升社会教育服务能力。创建省级标准化高水平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1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3个。加强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健全教育活动管理制度,规范中心日常管理。强化协调合作,提升农民工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新市民培训和复员军人培训的质量,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举办全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四)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水平

提高高校办学规模与层次。推动淮海工学院硕士点建设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深化师专与师范大学之间的专业领域合作,鼓励在连高校与国内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康达学院实现在连招生。启动在连高校、高职校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促进教学改革成果资源共享,提升在连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继续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深度融合,增强高校为我市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做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省级评估准备工作,确保参评学校顺利通过评估。新增省级教学成果2个、教学名师2名、精品教材4本。加快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创新,推进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推进我市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和节能环保、新信息技术、海洋生物等战略新兴产业紧缺人才培养。

提高校外教学点规范管理水平。规范管理高等学校校外教学点,加强检查指导,规范招生秩序,维护办学声誉。开展高等学校校外教学点年检工作,对优秀的校外教学点进行表彰,对不合格的教学点坚决予以取缔。

(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爱岗敬业、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开展师德模范和师德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存在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偿家教、违反廉政规定等行为的教师,要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强化教师和校长培训,完成国家、省市级教师培训4.2万人次。推进县(区)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制定实施《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示范校创建评估办法》。开展中小学教师学术提升工程,启动市学术领军人才培育对象培养工作。继续开展“百校千师”乡村教师培训活动、“百位名师百节好课百乡行”活动、名师工作室“乡村百校行”活动。做好“青蓝课程”品牌建设工作,开设市级“青蓝课程”40场、县(区)级100场。开展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第二周期建设,遴选认定第二周期第三层次培养对象900名。

健全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坚持以“县有校用”为导向,探索中小学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方案,完善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措施,促进校长、教师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合理流动。落实校长、教师包括骨干教师流动相关规定,逐步使所有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都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突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学校优秀教师补充机制,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有潜质的教师开展定向培养。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让优秀教师在农村留得住、教得好。对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要在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

(六)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学校德育为先。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工作模式,创新德育途径与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主题的德育系列活动,让广大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生活新变化”、“社会新气象”、“科技新发展”、“国际新形象”、“未来新蓝图”,增强广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加强德育研究和先进典型宣传,组织开展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和先进典型评选、宣传活动。开展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建设内涵,提升广大师生文明素养,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深化教育改革开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普遍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开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推广“建构式生态课堂”,提高“生态课堂”区域化、校本化和个性化实施的质量与水平,每个县区培育2-3所有特色、有质量、有影响的课改典型校。推进省、市课程基地建设,落实课程基地双联系人制度,确立共建学科教研项目,促进课程基地研究成果物化;开展课程基地现场展示观摩活动,促进基地学校形成品牌。严格执行省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要求,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推动实现“减负”工作常态化。推进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制定实施《关于规范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校级考核与评价的意见》,完善与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育人才特点的职称评聘制度。加强教育国际交流,选派120名教干教师赴境外进修学习。加大对外合作办学力度,拓展培养人才途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内涵建设,加大实践基地探究体验室的建设力度,启动实践基地信息化建设。建立集中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制度,全市参加实践基地活动的学生数达到6万人次。全面实施《市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2012-2015年),创建省“健康促进学校”金牌3所、银牌10所。启动高中段教育学生身体素质测试工作,《市学生体质健康蓝皮书》。开齐上好体育课、艺术课及各类实验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组织参加全国、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成立“市教师艺术团”,创建省艺术特色学校3所。继续开展推普周活动,实施中小学阅读工程,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营造讲文明语、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全面参与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健全学校食品安全卫生监管机制,深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确保学校无大的传染病疫情和食物卫生安全事故发生。全面做好“六五”普法工作,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范行政审批程序,严格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加强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启动中小学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继续做好青少年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关爱工作。

(七)进一步改善教育民生

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比例、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渠道等各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不低于上级核定比例。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及时拨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公用经费在核定总量内向农村学校及办学点、寄宿生较多的学校、学生人数较少的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倾斜,健全高中阶段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机制。加大教师培训投入,各地安排的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不低于教师工资的1.5%,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用于教师培训部分不低于5%。2013年春季学期起,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平均造价计提标准为1000元。

精心做好招生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作用,继续推进高中段学校招生网络化,认真组织好普通高考、对口单招考试、学业水平测试等各级各类考试,认真做好高职院校注册入学工作,强化考风考纪建设,规范招考程序,严肃招考纪律,确保各类考试无重大违纪现象发生。协调配合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不断完善扶困助学机制。建立学前教育以奖代补制度,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赠为辅的扶困助学体系,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金、普通高中政府助学金、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等国家和省、市出台的资助政策所需经费全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按10%比例、每生每年1500元标准发放学前教育助学金,按15%比例、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标准发放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按15%比例、每生每年平均1500元标准发放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按1500元标准发放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完善大学生补助和助学贷款政策,对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实施免费教育,逐步建立国家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八)进一步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加强学校党建和宣传思想工作。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加强中小学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切实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开展高校党建创新奖评选表彰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加强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健全教育信息报送制度,提高教育信息宣传工作水平,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继续加强教育督导。继续开展县区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情况专项督查。组织开展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督导工作,赣榆县、灌南县、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通过国家认定,东海县、灌云县、开发区通过省级督导。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继续开展规范办学行为专项督查,强化举报逐级督查反馈制,引导学校自觉接受公众、家长和媒体的监督。

深入开展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推进干部作风和教育行风进一步转变,厉行勤俭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认真贯彻《廉政准则》,深入实施“5611”廉洁教育工程,继续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强对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管,深入推进基建工程、招生考试等方面的监察制度建设。加强教育行风建设,推进校务、政务公开,开展民主评议中小学、幼儿园行风工作,进一步健全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继续治理教育乱收费,加强学校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公示制,收费项目、标准、依据和范围长期公示,加强对教辅用书征订工作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代办教辅用书,切实规范教育收费行为。

全力维护安全稳定的政治局面。继续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深化省、市级“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校园。全面实施校车安全工程,做好学生乘车安全教育工作,定期开展驾乘人员安全教育活动。丰富各类安全教育形式,增强广大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法制观念和自救能力,预防和减少校园案件发生,杜绝校方责任事故。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生食堂管理,确保饭菜质量和价格基本稳定。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全力维护校园和谐稳定。